
摘 要:文章以某省級電力公司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功能應用現狀,并對其社會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系統功能發展和深化應用方向。
關鍵詞: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效益分析;功能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對電力用戶的用電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實時監控的系統,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技術支撐,融合了計算機、現代通信、電能計量等新型技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了電力企業營銷抄表、核算、收費模式的重大變革,實現了用電信息的自動采集、計量異常監測、電能質量監測、用電分析和管理、相關信息發布、分布式能源監控、智能用電設備的信息交互等功能,改變了傳統的負荷管控方法,大幅提高了計量裝置在線監測和故障處理水平,有效支撐了“集抄集收”和防竊電業務的開展。
1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邏輯結構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邏輯結構由主站、通信和終端構成,如圖1所示;第一層為主站層,是整個系統的管理中心,負責電能信息采集及數據的應用分析等;通信信道層介于主站和采集終端設備之間,起著上下連接的作用,負責各層之間的數據存儲和轉發。通信方式根據通信主體分為遠程通信和本地通信。遠程通信是指主站與采集終端之間的通信,也稱為上行通信,包括光纖專網、GPRS/CDMA無線公網、230MHz無線專網以及中壓電力線載波等;本地通信是指采集終端與電能表計之間的通信,也稱為下行通信,包括RS485、低壓電力線載波、微功率無線等。采集設備層主要是數據采集和監控的終端設備,由終端負責收集、存儲、發送整個系統的原始用電信息,處理和凍結有關數據,并實現與上層主站的交互,包括各種用電信息采集終端,監控設備主要對電能表和相關測量設備、用戶配電開關、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無功補償裝置及其他現場智能設備的實時監控。
2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應用功能現狀分析
2.1 工程概況
某省級供電企業是該省境內最主要的電網規劃、建設、運營和電力供應企業。供電面積44.58萬平方公里,占該省國土面積的91.9%,供電人口7704.06萬人,占全省人口的95.8%。該省人口密集,居民戶用電容量差異較大,配電變壓器下的居民用戶數和供電半徑差異較大,營銷業務系統建設采用大集中方式。
經過多年的建設,該省級供電企業已基本完成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標準化體系改造,系統覆蓋全公司直屬的所有供電公司。直供直管區域智能電能表覆蓋率超過50%,農村關口采集終端臺區覆蓋率達到90%,直供直管區域采集系統覆蓋率達到60%,專變用戶自動抄表出賬率超過60%。
2.2 功能現狀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功能分為基本應用和高級應用。基本應用主要包括數據采集管理、預付費管理以及接口管理;高級應用主要包括線損分析及配變監測分析兩方面。目前該省公司所屬各市縣供電公司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已經基本完成建設并投入運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運用頻率與日俱增,采集數據日漸豐富。在電力營銷工作中,如能有效利用系統所采集的各類用電信息,將大大提高營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然而由于各供電企業建設的質量有所差別,同時部分地區受地域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發揮該系統的全部功能,因此,各供電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只能根據自身經營的條件、能力以及需要,選擇最適合的功能重點運用,對其它功能則弱化處理。
目前供電企業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在抄表收費、業擴報裝方面應用比較成熟,但對于想線損實時監測、反竊電分析、變壓器運行管理這樣需要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的高級應用模塊卻少于使用,主要原因如下:
(1)專業水平有限。基層供電公司各專業部門對系統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完全理解系統的各項業務功能,導致系統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卻無從下手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2)檔案核查不到位。在系統建設初期的采集終端建檔時,通過營銷業務應用系統導入或自建檔案的基本信息未能進行仔細核對,出現了部分計量點設置、互感器倍率、電能表資產號等信息與現場實際不符,與營銷業務應用系統不符。
(3)通信信道的不通暢。這會導致終端離線,從而造成數據采集異常,不能正常上傳數據,使得終端在線率、采集成功率等指標較低、實時線損計算失敗或錯誤等問題;特別是專變終端,大部分采用GPRS通信方式,借助于無線公網,網絡穩定性和可靠性取決于電力公司外部。
(4)管理不到位。部分基層部門未設立專門崗位負責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運行,部分員工職責劃分不清,分工不明確,造成故障反映不及時、故障處理不到位等問題。
(5)抄表工作不規范。低壓“四到戶”由供電所實施抄表,抄表人員存在“抄表過頭”、“壓電能量”、“空戶”、“估抄”、“漏抄”等欺瞞現象,造成現場計量設備故障、檔案不符等異常不能及時被發現。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功能是強大的,借助網絡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將與營銷業務應用系統一起,共同承擔電力營銷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供電企業需要繼續加大對用電信息采集建設和運行的投入,不斷開發更多功能,不斷挖掘更多應用,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創造效益[5~6]。
3 采集系統應用效益分析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以來,營銷業務自動化帶來的多方面業務轉變正在逐步顯現出效益和發展前景。
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1)整合負荷控制技術,提升有序用電與能源管理效能。(2)運用計量在線監測,增強對電能計量裝置的現場管控能力。(3)強化配電變壓器數據監控,促進了配電變壓器維護方式和低壓報裝勘查方式的改變。(4)通過量化分析客戶負荷及電量,為營銷決策提供依據。(5)通過實時電能損耗的統計和分析,提升了電能損耗管理水平。(6)為客戶服務提供信息支撐,豐富了客戶的服務內容。
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1)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成后,有效地節約了人工、車輛、現場監察、表計現場巡檢等成本開支。(2)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投運為配網電能損耗分析統計和管理帶來了根本性地變化,全省各地市供電公司均對分析效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3)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運行為用電檢查和反竊電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有非常明顯的管理效果。(4)利用系統的監測分析和現場控制,對電力銷售市場的風險給予及時預警,對電費催收給予有力的技術支持,有力保障了電費回收和經營成果。
4 結束語
供電企業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建設特別是系統深化應用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各地市公司發展不平衡,目前尚處在系統優化升級建設階段,且系統模式單一,專業技術人員不足,沒有完全達到“全覆蓋、全采集、全費控”的建設目標。為使采集系統的功能完全發揮作用,各供電企業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和運行方面有以下3點有待加強:(1)加強公司專業人員培訓,掌握系統主站的運維基本技術,在日常維護方面降低對制造廠家的依賴,提高系統實用化水平;(2)在基本實現“全覆蓋、全采集”基礎上,加強遠程、本地費控管理和技術工作,努力實現“全費控”目標;(3)深化系統建設,通過運維現狀分析可知,系統功能尚存在不足,如尚未開發的功能,開發了但未投入實際運用的功能,實際運用中卻沒達到理想效果的功能等等。在系統功能上應更多的與開發廠家溝通交流,并咨詢經驗豐富的運維人員提出合理建議與方案,讓系統更實用,充分的通過該系統來服務智能電網。
參考文獻
[1]徐金亮,程必宏.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與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9.
[2]國家電網公司新員工培訓專用教材.用電信息采集系統[M].國網技術學院,2015.
[3]高犁,陳楊,周敏,李顯忠等.智能電網下的電力營銷新型業務[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4]胡江溢,祝恩國,杜新綱,等.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38(2):131-135.
[5]趙慶峰.拓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高級應用[J].農村電工,2014,22(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