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景觀建設與設計作為提高城市整體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下,生態型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城市建設中追求的生態性也是通過城市景觀所反映出來的,文章通過從海綿城市角度分析,以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修復為例,研究城市景觀設計如何與城市發展相協調,從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城市景觀;協調
引言
城市建設中離不開生態景觀,通過海綿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觀設計以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海綿城市角度下,城市景觀設計如何與城市快速相協調,建立自然和諧的發展模式。
1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1.1 有效提升水質,保護水岸生態環境
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能夠實現區域內部雨水的收集、滲透以及過濾等,有效提升了水質,另外也降低了洪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
1.2 增加生態休憩場所,提升生活品質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限制了城市的盲目發展,通過科學的集中開發,建立適宜的生態自然環境,增加了休閑場所,提升人們生活品質。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設計,在雨水資源的利用上尤為科學,將雨水管理與凈化處理相結合,不僅能夠利用雨水進行水景類型的景觀設計,同時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一舉多得。在鼓勵公眾參與城市景觀建設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1.3 改善城市環境壓力,降低城市建設成本
在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觀建設,將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觀設計,有效克制了傳統城市中以排為主的灰色基礎設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壓力,減少排水設施的維護與建設成本。
2 實現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將保存生態資源作為景觀設計前提,實現資源優化,減少不可下身地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不可下滲地面與排水管道連接的設計上,要善于利用場地特征,確保自然水的流通,最大限度實現水平衡;為確保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預處理,必須科學合理增長通過時間和控制排出。
3 結合實例談海綿城市景觀建設如何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3.1 項目背景
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劇增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洪澇、干旱、嚴重的水污染。如何緩解這些緩解洪澇災害,還市民一個干凈的休閑娛樂空間。從2006開始,新加坡在結合自身條件下,不斷創新,開始推出《活躍、美麗、干凈的水計劃(ABC計劃)》,將天然河流系統大規模轉變為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不斷改善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和干凈的溪流,河流,和湖泊。很多休閑生態的景觀建設也應運而生,給市民提供了很多休閑娛樂的空間。加冷河-碧山公園是ABC方案下的旗艦項目之一,結合公園需要翻新計劃,公園旁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亦要結合城市化發展而增加的雨水徑流的排放的需要,將加冷河從筆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為蜿蜒的天然河流。
3.2 改造目標
通過改造加冷河以及碧山宏茂橋公園,使其滿足新加坡國內水源提供、防治洪災的基礎需要外,亦能提升公園的景觀建設的品質,創造休閑的舒適空間,滿足人們休閑與娛樂的需要。另外,結合城市的發展需求,公園作為新加坡公園連接道系統的一部分,通過改造建設,能與其它公園更好地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優化新加坡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與新加坡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
3.3 建設策略
(1)有效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如何將加冷河筆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為蜿蜒的天然河流,通過結合實際研究,采用了生態工法技術,這是熱帶地區首次運用此技術去鞏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蝕的工程。生態工技術是通過用天然材料植物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去穩定河岸,從而達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此技術中,運用的植物不僅能起到重要的結構支撐作用,也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生態工法技術的最大特點是能夠不斷增加自身的堅固性和穩定性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動植物創造了優良的棲息地,增加公園生物的多樣性,不斷促進生態平衡。這種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注重自然生態環境恢復保護,進入到“少干預”、“自然恢復”的生態復興高級階段。
(2)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為碧山公園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標識。嶄新、美麗的軟景河岸景觀提供一個令人向往的休閑空間,培養了人們對河流的歸屬感,人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水體、河流,感受到自然生態的美好與珍貴,認識到惜水、愛河、護河、保護家園的重要性,對河流不再有障礙,恐懼和距離。此外,如遇到特大暴雨,雨水可通過緊挨公園的陸地輸送到下游。
(3)雨水管理設計,增加城市韌性。本項目的亮點處在于將混凝土水渠改建成自然河道的同時,融入了雨水管理設計,這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是相協調的。城市與自然,歷來被認為是對立地存在,而該項目中完美地將二者融合一起。城市未來發展需要面對來自方面的挑戰,城市要發展必須提高自身韌性,這個創新項目的一體化概念有效解決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洪災、干旱期導致的旱災所帶來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問題,幫助城市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它能夠有效地對于雨水進行處理,有助于凈化市民的飲用水;能讓城市發展的同時,也保護了植物和動物種群;它還能夠為市民提供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4)公共空間打造。積極地完善及提升公園現代化休閑生活區域空間功能。保留由居民長期生活習慣下形成的一些功能空間,進行場地修繕、設施優化等。并結合各個區域現有環境及人群組成,增設不同主題的休閑娛樂活動區域,提供多樣性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現代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其空間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對外開放,公園與周邊居住用地無圍墻設置,人們可隨時隨地進入公園與河流親近。二是分區合理,在功能分區上全面體現健康景觀空間生活的理念。公園內部有足底按摩區、遛狗區、河濱長廊區,以及池塘、草坪、游樂場等不同功能空間。三是注重教育,公園樹干上有“放生之前請三思”字樣的掛牌,引導公眾正確對待動物;舉辦生態教育活動,如舉辦周末早間家庭趣味導覽,并計劃融入社區園藝,為“觀察大自然”等文化活動提供場所。休閑活動空間多樣,充分的豐富了周圍居民的生活,同時豐富的活動空間讓居民與環境相融合,從而將生態和諧于此完美展現。
(5)加強安全節點設計。在碧山公園,將人性化設計完全體現出來,如安裝了全面的河道檢測和水位傳感器預警系統、警告燈、警笛和語音通告設備,提供出現大雨或水位升高的預警。其次,警告標志明顯,沿著河岸設置明顯的警告標志、紅色標記和浮標。最后,在水位上升時,水位到達安全節點,河流檢測系統將觸發警告燈、警報器和語音通報設備。
4 結束語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將水環境、生態平衡納入設計理念,建立海綿型新型城市,是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基于海綿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能夠有效環境土地資源使用壓力,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倡導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修復是熱帶氣候區域第一個自然河流改造工程。其基于恢復生態學理念的指導下,與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改造后的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不僅實現基礎設施系統協調,還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環境品質,給人們提供休閑生態的游憩空間。
參考文獻
[1]任海,彭少麟,陸宏芳,等.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恢復生態學[J].生態學報,2004,24(8):1756-1764.
[2]張天潔,李澤.從人工美化走向景觀協同——解析新加坡社區公園的發展歷程[J].建筑學報,2012(10):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