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以及儲層的滲流特征三個方面研究了儲層的特征。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與開發提供前提與依據。
關鍵詞:油氣田;儲層評價;沉積微相;孔喉特征;核磁共振
儲層的評價也是一個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靜態是指對儲集層的沉積與巖石特征的評價,在微觀下分析油氣資源分布在儲集巖的哪些位置中。而動態分析是以滲流力學的理論為指導的對儲集層中流體的分布規律研究。將儲層沉積和巖石學特征與儲層的滲流特征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是目前儲層評價的趨勢。
1 儲層的沉積特征
1.1 沉積環境的判斷
沉積微相控制著砂體的平面展布特點,同時砂體的平面展布又是沉積微相劃分的依據。對沉積特征的研究首先要對儲層的沉積環境進行研究。沉積環境是指沉積時所處區域的自然條件與地貌特征的總和,在不同的地貌單元內發生一系列獨特的物理、生物和化學作用,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沉積特征。沉積巖的顏色是判斷古氣候與古地理條件的重要依據。
1.2 沉積粒度分析與平面砂體的展布
判斷出儲層的沉積環境后,通過分析儲層的粒度特征結合沉積構造、沉積成因單元以及沉積序列等多種參數來綜合分析,判斷出儲層沉積的環境與水動力條件。沉積粒度分為滾動、跳躍、懸浮三個組分。滾動組分粒度最大,懸浮組分粒度最細。因此不同沉積微相就會對應出不同的粒度。通過測井與錄井資料,分析儲層的測井相與單井相,得出不同微相下的測井相特征,總結出不同微相下的相層序。最后在相控的基礎上得出砂體的平面展布特征。為后期勘探開發提供依據。
2 儲層的巖石孔喉特征
2.1 鑄體薄片研究孔喉特征
儲層孔喉特征研究是儲層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巖石的孔隙是油氣儲集的主要場所,而喉道則是油氣運移的微觀通道。不同的喉道與孔隙導致儲層內部的儲集性能與滲流特征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儲層孔喉特征的研究對于儲層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對于孔隙結構的分析不僅僅局限與簡單的薄片觀察分析,還可以通過鑄體薄片分析系統來進行。首先對孔隙結構進行鏡下的識別,進而研究分析得出面孔率、平均比表面、平均孔喉比、均質系數、分選系數、平均配位數等可以直觀判斷出孔隙喉道好壞的孔隙結構參數。根據這些參數對孔隙與喉道進行分類。
2.2 核磁共振研究孔喉特征
核磁共振技術應用與石油行業的時間不長,但是由于其具有準確而便捷的特點,其在儲層評價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氫原子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質,包括其有一定的重量,表面帶電且具有自旋轉的特點。由于地層流體(油、氣、水)中富含有氫核,因此核磁共振技術在油田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儲層內流體的氫原子核存在與孔隙中,孔隙越大,存在的流體越多,所以說核磁共振的弛豫時間T2就是巖石孔隙的大小。
2.3 毛管壓力曲線研究孔喉特征
毛管壓力曲線可以直觀的分辨出來孔喉的分選性以及大小。如果毛管壓力曲線的進汞曲線越平緩,說明喉道分選性好。喉道的寬度大小集中。而毛管壓力曲線的歪度可以反應出樣品中的孔喉大小的分布情況,大孔粗喉的儲層一般反應在毛管壓力曲線上是粗歪度的類型。在壓汞實驗中,可以得到如進汞最大值、退汞效率、中值半徑等參數,這些參數可以對儲層進行直觀的評價。
3儲層的滲流特征
3.1 儲層內流體分布特征
儲層內的流體一類為束縛流體狀態;另一類為自由流體狀態。束縛流體存在于極微小的孔隙和較大孔隙的壁面附近,孔隙空間的這一部分流體受巖石骨架的作用力較大,為毛管力所束縛而難以流動,而在較大孔隙中間賦存的流體受巖石骨架的作用力相對較小,這一部分流體在一定的外加驅動力作用下流動性較好,因此稱為自由流體或可動流體。對于滲流特征的評價就是對這兩部分的評價。
3.2 核磁共振的流體特征分析
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不僅能對儲層內部貯存流體的孔隙進行評價,還能夠評價儲層內流體的賦存狀態。確定儲層內的束縛水飽和度。由于核磁共振T2譜的下包面積表示為儲層內的流體,所以說根據核磁共振T2的形態就能夠直觀的判斷儲層內流體的分布情況。
4 結束語
儲層是石油與天然氣的貯存空間,也是勘探開發的目的層位。不同的儲層性質控制著油氣的聚集。而當油田進入到后期開發階段,更需要對儲集層進行詳細的研究,進而才能對油田進行高效合理的開發。對于儲層進行評價,有利于對油層的改造與保護、對剩余油分布規律的分析與研究以及油田開發調整方案的制定。
參考文獻
[1]王金勛,楊普華,劉慶杰,等.應用恒速壓汞實驗數據計算相對滲透率曲線[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4):66-69.
[2]張一偉,熊琦華,王志章,等.陸相油藏描述[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3]彭昱強,涂彬,魏俊之.油氣田開發井網研究綜述[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21(6):22-25.
[4]谷建偉,毛振強.啟動壓力和毛管壓力對低滲透油田生產參數影響[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21(5):30-31.
[5]時宇,楊正明,黃延章.儲層流動孔喉下限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6):41-44.
[6]張金亮,謝俊.儲層沉積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7]張金亮,謝俊.油田開發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