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防城港市港口區結合“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重大活動和港口區“美麗家園·清潔鄉村”創建活動,圍繞制約農村清潔、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突出問題,探討以科技服務生態鄉村建設,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新技術、新成果,使鄉村建設達到 “生態鄉村”要求,實現天長藍、樹長綠、水長清、地長凈的農村生活新環境。
關鍵詞:科技;生態鄉村;防城港港口區
為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2014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全面啟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方案,標志著“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從“清潔鄉村”轉向“生態鄉村”的升華階段,意味著我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將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防城港市港口區結合“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重大活動和港口區“美麗家園·清潔鄉村”創建活動,圍繞制約農村清潔、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突出問題,整合集成引進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清潔養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農村農業先進適用新技術,推廣農村飲水清潔化技術,使鄉村建設達到 “生態鄉村”要求,實現天長藍、樹長綠、水長清、地長凈的農村生活新環境。
1 港口區現狀分析
1.1 港口區地理環境
港口區總面積378平方公里,三面環海,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的結合部,建設了港口、鐵路、公路、水路為主構架的立體式交通網絡,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屬濱海丘陵地帶,境內丘陵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侯宜人。港口區農業區域面積小、農業規模不大,2012年農作物種植面積0.64萬公頃。
1.2 港口區人口經濟現狀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港口區總人口15.8萬。目前,根據產業集聚的要求,防城港港口區設置了三大工業園區:企沙工業園位于企沙半島西側,是廣西大型臨海臨港工業區。企沙工業園區以鋼鐵、有色金屬產業為龍頭,主要發展鋼鐵、有色金屬、重型機械、能源、修造船及其它配套或關聯產業[1]。防城港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區位于港口區企沙半島公車鎮萬鑫路以東、企沙一級路以西,主要有裝備工業、機械制造、新型化工、商貿物流等。防城港鋼鐵基地主要是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冷軋硅鋼等國內大量需求優質鋼材。
1.3 港口區特色農業現狀
多年來,港口區因受地理位置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農業發展較弱,農產品基本靠區外供給。近年來,防城港市和港口區財政補貼農業項目建設資金405萬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休閑旅游觀光農業。2014年港口區企沙鎮 山古漁村當選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港口區主要的旅游景點有:綠島、沙耙墩、天堂灘、蝴蝶嶺、馬鞍嶺、玉石灘、石龜頭、釣魚臺、國際燈塔等。
2 科技服務港口區生態鄉村建設
2.1 科技服務生態鄉村建設原則
(1)統一組織,科學規劃。生態鄉村的建設涉及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協同建設,必須要統一組織,科學規劃,相互配套,才能真正達到生態鄉村的目的。(2)保護農村環境原則。確定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要求和措施,確定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和公廁等環境衛生設施的配置和建設要求。(3)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原則。要結合當地鄉村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態鄉村建設,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突出地域特色,不能生搬硬造。(4)尊重農民意愿原則。進行生態鄉村建設時,應征求農戶意見,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生態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村民利用科技建設美好家園。(5)節約農村資源原則。港口區因地理條件限制,農業區域面積小,因此在進行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才能可持續發展。
2.2 科技服務港口區生態鄉村建設對策
2.2.1 科技服務推動鄉村生態加工業發展
為盡快增強集體經濟的實力,又兼顧生態立村的原則,要發展鄉村低耗、低排放工業。按照產業集聚的要求,在港口區設置工業功能區,引導鄉村企業到工業功能區集聚,實現污染集中治理。指導利用先進的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用“技術創新工程”替代“落后產能工程”。
2.2.2 科技服務推動鄉村特色生態農業發展
根據港口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指導建設科技培育示范基地,培育具有鄉村特色的,突出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新” 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致力打造火龍果等特色產品,增強特色生態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2.2.3 科技服務推動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
根據港口區人文地理特點,指導建設鄉村休閑旅游業,服務以農事體驗、農業觀光、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休閑旅游示范點,做好景區和農家樂村污染整治科技示范。
2.2.4 推廣農村農業先進適用新技術應用
建立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數據庫,完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開展農村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新技術、新成果。
2.2.5 科技服務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推廣污水處理新技術、新成果,引導農戶利用沼氣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濕地、滲濾處理等方式,進行農村污水處理,保證農村飲用水安全和周邊生態環境。推行生態養殖畜禽模式,根據村莊特點,科學規劃,畜禽養殖戶做到人居與畜禽飼養分開、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指導畜禽養殖戶配套建立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做到清潔生產,衛生生活。全面推廣測土配方和節本增效等技術,提高農業清潔化生產水平,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2.2.6 推進節能節材技術應用
推廣畜禽養殖場(戶)沼氣利用技術,推廣太陽能供電路燈、太陽能熱水器等太陽能綜合利用進村入戶。通過科普宣傳,引導新建住宅農戶采用節能新技術、新型墻體建材和環保裝修材料。
參考文獻
[1]廣西全面推進重點產業園區建設 實現經濟區發展新跨越[N].新桂經網,2012-12-8.
[2]謝松業.“美麗廣西·生態鄉村”建設長效機制探討——以廣西梧州市為例[J].北京農業,2015(11):164-167.
[3]黃巍.生態鄉村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出路——以廣西桂林市為例[J].經濟師,2015(8):152-153.
[4]田繼壘.生態鄉村建設之路淺析——以漓江流域生態鄉村建設為例[J].商,2016(7):71+14.
[5]李興輝.防城港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商,2015(3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