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各類自然災害中,水土流失是影響最為廣泛,人為因素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水土流失會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水層變薄,極大的影響我國農業發展和土地開發。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為追求經濟發展,對自然的破壞程度不斷加深,地區水土流失現象變得更為普遍和常見。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是我國農業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要求之一。鑒于此,筆者將在下文中對當前水土流失問題現狀進行探究,分析其問題原因并針對原因突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水土流失;現狀;危害;防治對策
水土流失不同于其他自然災害,其形成的過程是緩慢的,其災害結果也是逐漸顯現的。水土流失的具體影響相信每位讀者都有所耳聞,土壤質量下降,水層變薄,最終導致土壤的沙化。水土流失對農業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我國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取得這一經濟成果的代價就是對自然的過度掠奪和破壞,水土流失災害在近年來發生頻率和發生次數的顯著增加就是典型之一。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每一位水利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筆者對水土流失災害現狀和發生原因進行探究并提出合建議是極其有必要的。
1 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分析
我國是受水土流失災害影響較重的大國之一,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災害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受水土流失影響的國土面積較大,災害規模較大。水土流失災害已不單單是存在于我國的礦區和農村,近年來城市水土流失問題發生頻率直線上升,基本每一個行政區都會有水土流失災害的存在。受水土流失災害影響的土地面積已達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約300萬平方公里。第二,我國當前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的原因眾多,土壤受侵蝕的程度較深。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而且水土流失問題在不斷加重。北方的水土流失多發生于山坡地形,地區的順坡耕作加重了水土流失;南方地區紅壤的水土流失一般發生在雨季降水集中且降水量較大的時期;四川山區等地區的水土流失多發生于山區,而且會因為水土流失引發諸多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2 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首先,降低土壤肥力,破壞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發展,降低糧食產量。我國以世界百分之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百分之30的人口,耕地面積本身就不足,比例的失衡導致我國耕地資源極為寶貴。而水土流失對耕地資源的破壞極為劇烈,當前每年因為水土流失而消失的耕地資源約一百萬公頃,也就說若是不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在未來幾十年里,我國的耕地資源就會消失,這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水土流失的治理已刻不容緩。
其次,水土流失會增加水流的含土量,堵塞江河湖水庫。由于水土流失導致的土壤流失會使水流中的土壤含量增加,這些水流匯集到水庫后所沉淀的泥土量極為龐大,降低水庫的調蓄能力,增加了水庫防洪時期的工作難度。
最后,水土流失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水土流失作為一種自然災害,不僅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此外,水土流失會引起諸多次生災害,如泥石流、滑坡等,這些災害都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肥力流失,水層變薄,土壤沙化,河流干涸,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
3 我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現狀
3.1 缺乏完善的相關體制
水土流失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極為嚴重,對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治理水土流失,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尤其是資金投入,各種生態保護區設立和防護林的種植,但治理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卻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力和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調配,水土流失治理的體制不健全,治理工作的監督管理不力。所以,要想將資金和人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實現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最大價值,就必須健全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和體系,利用完善的管理體系來合理調配資金和人力,指導治理工作的開展。
3.2 修復計劃不合理
我國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政府為治理水土流失也采取了諸多的措施,但在治理過程中忽視了我國地區之間自然環境和水土流失問題產生原因的差異性,沒有做到根據地區水土流失問題實際情況采取治理措施,修復計劃的不合理是當前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在生態系統承受范圍內的破壞行為,生態系統經過長時間的休息能夠自我恢復,所對待偏遠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我國一般采取停止破壞,讓生態系統自己恢復的治理措施。即便采取治理措施,對待大部分水土流失問題,我國采取的治理措施也都是相同。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水土流失問題若是不加治理,只會越來越嚴重,直到超出生態系統承受范圍;地區之間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存在差異的,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相同的治理措施不可能對所有地區的水土流失有效。
3.3 未形成全民風潮
水土流失問題不是單靠政府行動就能實現治理效果的,必須讓全民參與。但是,當前我國對水土流失問題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民眾對水土流失認識不夠,更沒有主動參與治理的意識,政府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也沒有征求民眾建議。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沒有民眾的支持和參與,根本不可能實現水土流失的治理目標,只會在問題產生與問題治理之間來回循環。
4 水土流失的防治對策分析
4.1 加強水土流失問題的預防工作力度
防患于未然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原則之一,尤其是部分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的地區。首先要加強對江河源頭和部分山洪常發地區的土地保護,提前預防水土流失;其次,要控制土地的開發建設工程,將其控制在生態環境可承受范圍內。部分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地區,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即便必須建設,也要是針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進行的。最后,加強對治理工作的監督管理,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對水土流失的認知程度和參與積極性,做好社會輿論的引導。
4.2 利用封禁保護,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
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對于水土流失問題出現的機率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問題出現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對于那些降雨量適中且長住居民數量較少的地區,其水土流失問題不盡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人員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進行改善。水土流失的防治者可以利用新能源的開發,像沼氣等,來使木材得到保護。木材開采量的下降,會大大促進水土流失防治效率的提高。對于那些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防治者可以為當地人明確科學的起居與工作模式,讓其在生活過程中對水土流失問題加以解決。
4.3 群眾參與,部門協作和資源整合
要鼓勵流域群眾參與,發揮鄉土知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能夠和當地的鄉土知識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縣(級)政府對流域綜合治理要高度重視,一個流域或者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多部門協作機制。培養和提高當地群眾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護和鞏固水土保持項目的成果,在實現流域群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
5 結束語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目前已取得極為顯著的成就,這證明了我國水土流失的治理路線是正確的,也顯示出了我國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決心。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自己,明白當前治理工作仍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在不斷的經驗總結和經驗積累的過程中,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水土流失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參考文獻
[1]張燕燕,王長江,常志霞,等.三門峽地區氣象條件與蚜蟲的關系及防治探討[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