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為地下莖作物,為使植株生產苗壯,結薯多而大,采取封冬前整地,加強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活土層,調節土壤中水、肥、氣和熱狀況,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條件。
二、選用良種
選種是馬鈴薯高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是高產栽培的基礎。適宜品種應早熟、高產、穩產,綜合抗病性較強,品質較好。既適合露地種植又可保護地栽培,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三、切塊催芽
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一個防病豐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
四、適期播種
1.播種時間:當10厘米土層溫度穩定地通過7-10℃時,即進入適宜播種期。
2.播種方法:人工播種,采用大壟距機械開溝施肥、點種,溝深10-15厘米,薯塊保持在地平面或稍下方,做到種、肥分開;種肥位置保持在種薯稍下方2-5厘米,覆土厚度10厘米左右,播后及時鎮壓。機械播種,主要適宜大面積種植,方法是機械施肥播種一次成壟。
3.播種密度:壟距80-90厘米,株距18-23厘米,畝保苗4500-4800株。
五、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
齊苗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同時注意除草。第二次中耕在第一次中耕10-15天后進行,宜淺耕。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并結合培土,培土厚度10厘米左右,達到增厚結薯層的目的,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2.追肥
馬鈴薯出苗后,可以用多氨液肥1:500們液進行噴施2-3次,每次每畝用量60-90毫升。對于后期馬鈴薯生長過旺用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50公斤,做到現配現用,要噴施均勻,可使植株變矮,增加葉片采光面,提高光能利用率,噴施后 馬鈴薯植株生長愛到抑制,可減少地上植株營養物質的消耗,使光合產物向地下莖輸送,保進地下莖膨大,達到增產的效果。
3.抓好水管,保持土壤濕潤:馬鈴薯整個生長階段需水量較大;要求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一80%為宜。下種后先澆一次全溝“跑馬水”,以濕潤土壤。同時畝用乙草胺100克,兌水60公斤噴霧進行芽前除草。出苗后,如遇干旱再澆半溝“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齊苗后至現蕾前,結合中耕適當培土,利于塊莖的形成和膨大,也可防止塊莖裸露。現蕾至開花階段,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這時需水量激增,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2%,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到成熟期,水分不能過多,水分過多易使土壤通氣變劣,導致田間爛薯,所以進入成熟期遇梅雨季節,要注意開溝排積水。
4.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環腐病、病毒病、瘡痂病等。晚疫病主要危害馬鈴薯的地上莖、葉和地下的塊莖。葉片發病時,大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病斑呈水浸狀小斑點,天氣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腐爛變黑,干燥時病斑蔓延很慢,病斑邊緣沒有明顯界限,在澆水后或每天早晨,葉背病斑邊緣生成一圈白霉,嚴重時植株葉片萎垂、發黑、全株枯死。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無病種薯栽植,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在低洼地和土壤黏重的地塊種植馬鈴薯,實行4~6年輪作,合理灌溉施肥,在病害流行地塊,采收時提前2周割蔓再收薯塊,可選用普力克、抑快凈、克露、金霜多米爾等噴霧防治。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檢疫性病害,它不僅可以造成田間減產,而且貯藏期可導致大量爛薯,早期可以引起死苗,植株表現明顯矮縮、瘦弱,分枝少葉片變小,皺縮不展,晚期頂部葉片變小,這種癥狀在開花后最明顯,防治方法關鍵是選無須、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用,用農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噴灑,也可以使用農抗中生菌素300倍液防治。馬鈴薯病毒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植株矮化,有褐色條斑,花葉或卷葉,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也可用病毒A、植病靈等噴霧防治。馬鈴薯瘡痂病主要危害塊莖,病菌從皮孔侵入,發病期在塊莖表皮產生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大,侵染點周圍的組織壞死,塊莖表面變粗糙,質塊木栓化,同時依據病原菌種類的不同,嚴重時病斑連片,薯塊品質降低,由于表皮組織被破壞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塊莖腐爛,種薯可用0.1%對苯二酚浸泡30 min,或用0.2%甲醛溶液浸泡10~15 min,或用0.1%對苯酚溶液浸泡15 min防治。
六、收獲
終花后30天左右,當全株三分之二的角果呈黃綠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種皮呈黑褐色或黃色時,為適宜收獲期,即“八成熟、十成收”,應及時收獲。
(作者單位:154200黑龍江省蘿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