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對優質大豆需求日益增加,大豆種植從優質、高產、高效、增加農民收入出發,調整大豆品種種植結構,發展大豆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重點解決種植存在的問題,綜合配套大豆豐產栽培技術有利于大豆的生長發育,增產增收。
一、土地選擇。應選擇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川草甸土地塊,以玉米、雜糧茬為宜,整地時間和質量是栽培技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整地作業上,要嚴格按照農機田間作業技術標準,進行秋深松旋耕或秋深翻耙地并達到待播狀態。秋翻深度一般為16-2cm。翻耙時應做到不起大塊,不出明條,不重耕,不漏耕,耕深一致。輕耙深度要達到8-10cm,重耙達到14-16cm。耙耢作業后,土壤要細碎、地面要平整,耕層內無大土坷垃及空隙,不漏耙,不拖堆。大豆茬和其它雜糧茬地塊應在收獲后及時進行垅溝垅體深松,深松后隨即進行旋耕達到播種狀態。
二、選用良種
為了充分發揮優良品種的潛力,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選用高產、抗旱耐瘠、高產穩產的優良品種,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
三、種子處理
在選良種的基礎上,對種子進行粒選,去除小粒癟粒和雜質,使種子粒行整齊,臍色一致,色澤鮮明,播前應做發芽試驗,從而提高播種的質量,爭取一次播種保全苗。
四、適時播種
大豆的播種期的早、晚與產量、品質有很大關系。播種時間應在5厘米耕層地溫穩定通過8℃為宜。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播種。為保證全苗,有條件的地塊,在播前灌一次透水,采用平播后起壟,還是等距點播,播種深度一般在3~5厘米。播后及時鎮壓。
五、合理密植
根據地力和大豆品種特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生長繁茂、分枝多的品種宜稀,植株矮小、分枝少的的品種宜密,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使植株分布均勻,充分發揮單株和公頃保苗數的優勢,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
六、田間管理
1、壟溝深施:在大豆剛拱土時進行鏟前壟溝深松。
2、鋤地與中耕:(1)第一片復葉前鋤頭遍地,做到鋤凈苗眼草,不傷苗,松表土。(2)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二次鏟趟,用大鏵趟成張口壟,做到不傷苗,不壓苗,不漏草,培土不超過第一對真葉節。(3)第二次鏟趟后10天左右,進行第三次鏟趟,要做到深松多上土,用大鏵帶培土板趟成方頭壟,培土不超過第一復葉節。(4)做到三鏟三趟,鏟趟不脫節。
3、化學除草:(1)播前土壤處理。在春整地后播種前5-7天處理。要求施藥均勻,流量準確,不重不漏。噴后順、斜各耙1次,施藥混土復式作業,混土深度7-10厘米。注意春季土壤水分過高或過低時,不要進行土壤處理,以免影響播期。(2)如播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可在播后苗前進行化學除草。壟作栽培,也可苗帶噴藥,施藥量按噴灑面積計算,施藥后混土2-3厘米。(3)在大豆生育前期,田間雜草較多時,可在雜草基本除齊商情較好的條件下,進行化學防除,宜早不宜遲。
4、葉面追肥或矮化壯稈:(1)在大豆花莢期可根據大豆具體的長相情況進行適宜追肥。如生育不足,可進行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一般選用富爾655或富爾翠花葉面肥。(2)大豆花期如生長過于繁茂,有倒伏傾向時,可噴施多效唑、矮壯素或縮節胺等矮化壯稈劑,促進大豆矮化,平衡生長。
大豆高產栽培中應嚴格進行規范化生產,對重迎茬問題嚴重的地區要進行合理的輪作制度,采取包衣、種子消毒劑等技術措施,最大程度減少重迎茬的危害。種植密度應視土壤條件而定,對肥力差的地塊不宜過多增大密度以求高產,保證大豆穩定優質。
5、病蟲害防治
大豆銹病多發于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發病后用三唑酮675 g/hm2對水1 125 kg噴霧防治。危害大豆的害蟲種類很多,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要根據蟲害發生的情況及時噴藥防治。大豆食心蟲于8月中下旬危害,在8月中旬成蟲始盛期用敵敵畏熏殺是防止食心蟲的有效措施。花莢期防治豆莢螟、造橋蟲、豆天蛾幼蟲,在3齡前用4.5%氯氰菊酯375 mL/hm2加辛硫磷600 mL/hm2,對水450 kg進行噴霧。紅蜘蛛、蚜蟲用1.8%阿維菌素225 mL/hm2加10%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均勻噴霧防治。
七、適時收獲
正確決定大豆收獲期,適時收獲,大豆成熟期是籽粒中干物質積累到最大的限度,水分降到最小限度時期,植株已全部成褐色,豆葉大量脫落,莖和莢全部變黃,莢中籽粒與莢壁脫離。用手搖動豆莢時豆粒有響聲,籽粒含水量在20%~25%左右。即為大豆成熟期,應當及時收割,此時收獲籽粒產量最高,品質最佳,以免炸莢而造成收獲中的損失,收獲后及時脫粒、晾曬、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