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蓋可增溫保墑,是玉米實現高產的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筆者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總結了地膜覆蓋春播玉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一、地塊選擇
選擇土壤有機質>12 g/kg、堿解氮>75 mg/kg、速效磷>8 mg/kg、速效鉀>200 mg/kg,且土壤含鹽量<0.2%的中上等肥力土壤,茬口一般選擇油葵、瓜菜、苜蓿,而甜菜茬口不易種植玉米。
二、整地
精細整地,減少水分蒸發,保住底墑,是冬季及早春整地技術的關鍵。根據土壤墑情和耙地時間,確定耙深。一般輕耙為8~10cm,重耙為12~15cm。耙耢后達到上虛下實、耙平、耙碎、耙透、耕層內無大土塊,耕層內直徑為5~10cm的土塊不得超過5個/m2,沿播種垂直方向,在4m寬的地面高低差不超過3cm,不漏耙、不拖堆。冬季及早春耢、耙、壓是保墑保苗的有效措施。在年前凍融交替時期,進行拖、耢整地,其目的是拖平地表縫隙,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將細土填入地表縫隙,地表被細碎的土覆蓋,一般可使表層土壤濕度增加3%~5%。耙、壓的目的在于破碎土塊,壓實耕層,具有保墑提墑作用,利于全苗。
三、選種及種子處理
嚴格按照本區域的積溫條件和物候特點,選擇抗旱強、耐低溫、豐產抗病的品種,如龍單37、龍單38等,播前選種,篩選分級,為苗齊、苗勻、苗壯奠定良好的基礎。處理種子采用35%的多·克·福種衣劑,用量為種子量的2%。
四、株行距配置
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實行寬窄行,平均行距50 cm左右(窄行40~50 cm,寬行55~65 cm),株距24~28 cm,理論穴數7.14萬~8.31萬株/hm2,也可以采用1.45 m幅度的膜,膜上點播,膜上行距(40+50+40)cm,膜間距60 cm。
五、播種
當0~5 cm地溫3 d內穩定在10~12 ℃時即可進行播種,適時早播能延長營養生長期,增加干物質積累,利于穗大籽飽,提早成熟。一般可在4月5日開始播種,適宜播期一般在4月10—20日。要適期適墑早播,確保一播全苗。常規用種45.0~52.5 kg/hm2,精量點播用種30.0~37.5 kg/hm2,半精量點播用種37.5~45.0 kg/hm2。下種12萬~15萬粒/hm2,播深4~5 cm。播種時將磷酸二銨種肥75 kg/hm2施于種子旁側5 cm、深8 cm以下的土壤中。
播種時要求播行筆直、鋪膜平展、壓膜嚴實、采光面大、下籽均勻、交接行準確、播深適宜、鎮壓嚴實、到頭到邊,若發現漏播斷壟則應做記號及時催芽補種。每隔15~20 m對膜短壓一鍬土,以防刮風掀膜。
六、田間管理
玉米出苗及時查田補種,以確保苗齊、苗勻、苗壯。中耕管理根據天氣和土壤墑情靈活掌握。天旱底墑不足,應以保墑為中心,淺趟,避免出現斷壟跑墑現象;土壤水分大時,要早趟、深趟,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地溫。中耕深松要在控制土壤墑情的前提下由淺到深,最終達到35 cm左右。
七、水肥管理
玉米自出苗到成熟,一般需澆水4~6次,澆灌量為6 000~7 500 m3/hm2。苗期抗旱能力強。第1次在拔節期或稍晚些進行,即中午玉米葉片大多數出現萎蔫卷曲,早晚葉片又恢復原狀時,并持續2~4d即可澆頭水,尤其地膜玉米澆頭水不宜過早,與露地玉米相比,地膜玉米由于前期土壤溫度、濕度及養分狀況有利于地上部生長,往往地上部生長旺盛而地下部分生長相對較差,根系不發達,若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蹲苗”,將影響后期玉米抗旱、抗倒伏和吸收養分的能力,以致于造成早衰,反而達不到覆膜應有的增產效果。當玉米株高50 cm左右時,可結合最后一次機械中耕追施肥料,用量參照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第1次追施尿素375 kg/hm2、磷酸銨45 kg/hm2,施于玉米旁5cm處,深10 cm以下。施肥后15~20 d后澆頭水,再過10~15 d后,及時澆第2次水。澆第3次水時,依據玉米長勢長相再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即2次施肥,要防玉米后期缺氮而早衰減產。若不宜進行第2次肥,應在追頭肥時一并施入。8月底至9月初停水。要求每次澆水澆勻澆透,保證澆水質量。土壤水分應常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以上,抽雄灌漿期不低于60%~65%,同時澆水前要注意收聽或收看天氣預報,切忌在大風大雨天氣下澆水,以免倒伏。
八、頭水前揭膜
頭水前揭膜,可促進玉米氣生根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玉米大喇叭期,地膜基本不起作用,對于澆水便利,不宜受旱的下潮地、河壩地或壤土和粘壤土的玉米地,應全部實施頭水前揭膜,且揭膜后確保1~2 d內澆水,以免受旱,尤其是采用機械收獲的玉米田,更要加強頭水前揭膜工作力度,以提高殘膜回收率,凈化土壤,減輕土壤殘膜污染。若頭水前未揭膜,收獲后應及時消除殘膜,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影響后茬作物正常生長。
九、病蟲草害防治
常見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銹病、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紋枯病、穗腐病等。對玉米病害的防治首先要加強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清除田間殘枝病葉,消滅地下害蟲,減少各種損傷;選擇生物型種衣劑ZSB對種子進行包衣;對病株進行銷毀,盡量減少侵染源;重病田避免秸稈還田,可輪作倒茬;對斑病的防治一般在發病初期,用10%世高或70%代森錳鋅等殺菌劑500~800倍液噴霧,間隔7~10d,連續施藥2~3次;對銹病的防治一般在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敵銹鈉250~300倍液噴霧2~3次,對紋枯病防治可于發病初期,及時去掉病葉,或用井岡霉素對發病處噴霧處理,一般7~10d噴1次,連續噴3次。玉米苗期常見的害蟲為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蠐螬、金針蟲、螻蛄等,可用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乳油或好年冬顆粒劑拌種;用48%樂斯本或40%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或傍晚時莖葉噴霧;利用黑光燈、糖醋液誘殺成蟲。防治玉米螟、粘蟲、蝗蟲、桃蛀螟、大螟等地上害蟲可在心葉內撒施辛硫磷、毒死蜱、呋喃丹顆粒劑;使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劑在心葉內撒施或噴霧;防治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對玉米蚜蟲的防治要盡早、盡小、盡了。大田移栽后7d左右用玉米田芽前專用除草劑(如玉盛)對大田進行芽前除草,防除大部分禾本科雜草和闊葉型雜草;在玉米拔節前后,可用20%草甘膦水劑3.75~6.00L/hm2或20%克蕪蹤3.0~4.5L/hm2,對水600kg在玉米行間進行定向噴霧,不能將藥液噴到玉米葉片上,可有效防除田間雜草。
(作者單位:161520 黑龍江省依安縣依龍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