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大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大豆是豆制品最主要的原料,是人們日常生活攝取蛋白質最主要的來源,因此,培育優質大豆是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部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優質大豆 種植技術 現狀 方法
前言:近年來,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多,產量有些根不上需求,下文就來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培育更多優質大豆,滿足人們的需求。
1.大豆種植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大豆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其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作物,同時也帶動了諸多其他行業,尤其是食用油市場。全球有八十多國家在種植大豆,同時也在做有關大豆的產業。大豆最早產于我國,而后不斷傳入其他國家。在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十分廣泛,相對而言,東北地區大豆較好,全國40%大豆來自于東北,該地區大豆播種的時間均為四月底至五月初,而成熟的時間大致在九月份。黃淮地區與東北地區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黃淮地區大豆播種時間較東北地區晚,為六月下半月,豐收時間為九月底。
2.常見的大豆種植技術
2.1 壟上精量雙行播種
這一種植方式起源于黑龍江,這種播種方式主要是利用壟上精量雙行播種期進行的,過去,由于科技不夠發達,人們多利用人工量距,隨著科技的發展,播種器完成了這一工作,同時,結合擺種的優勢,提高了種子的出芽率,改善了種子的產量與品種質量。目前,黑龍江仍以這種播種方式為主,并逐漸推向全國。
2.2 等距離穴播種植法
這一方法多適用于大規模種植區,小型種植區一般不會出現,相對而言,這種方法對土地的利用率較低,這種方法會刻意的擴大穴與穴間的距離,而擴大間距的目的是為了延長封行期,進而使大豆植株出芽后植株間的距離增加,光照與通風效果也就更好,進而實現增產的目的。
2.3 波浪冠層種植法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要將大豆植株種植出波浪般的效果,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讓大豆植株葉片接觸光照及通風,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儲存更多的營養物質。除此之外,這一種植方式在進入到種植后期還可以提供更好的光照與通風,避免底部葉片由于通風不足而導致葉片枯黃與腐爛,進而確保植株生長旺盛,提高產量。
2.4 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
說道這一技術不得不提壟三種植技術,所謂的壟三種植技術就是使用壟作技術種植的同時利用三類機械化的種植技術,包括壟體、壟溝定期翻耕;底部深層施肥;壟上雙條精準播種。而四十五厘米雙條密植種植技術就是在壟三種植技術使用的基礎上密植,密度要從最初的六十五至七十厘米的行距縮到四十五厘米的行距,并且雙條密植。這種種植方法是融合了壟三種植法以及高密度種植法的多項優勢整合出來的。常見的波浪冠層種植法有三種。要使得大豆植株的冠層形成波浪市其實很簡單,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間隔著種植兩種品種不一樣的植株,這兩種不同品種的植株的平均高度要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種方法是間隔噴灑不同劑量的肥料,第三種是利用三碘苯甲酸。
3.大豆種植過程中的關鍵
3.1 厘米雙條密植種植技術的關鍵
這一技術是種植技術的創新,可以實現大豆密植,促進大豆產量的提高。這一技術最大的優勢是操作性與適用性較強。該技術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選種與種子的處理
在播種之前要進行種子的選擇,首先要選擇沒有雀斑、蟲食粒與其他雜志的大豆作為種子,然后選用優質的種衣劑進行包衣,降低被害蟲與病害侵襲的幾率。
其次,合理的輪作與整地
要想實現大豆的高產,關鍵是要避免迎茬與重茬,盡量選用有機物質含量較高的平川或者是二洼地種植,將沒有深松的地塊進行耙茬深松,耕翻的深度在18厘米到20厘米之間,做到土地平整,方可投入使用。
再次,施肥
一般情況下,每公頃需要施8%以上的有機肥十五噸以上,與整地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如果選用化肥作為原料,每公頃的施肥量要適當的增加,采取科學分層施肥的方式,第一層在種下四至五厘米處,第二次在七至十四厘米處。
最后,播種
完成上述工作后,可以進行播種,在本地氣溫達到8℃時可以進行播種,采用壟上雙行等距離精確數量進行播種,大行距45厘米,雙行小行距在10厘米至12厘米之間,每公頃約有大豆苗35萬株。
3.2 波浪冠層種植技術的關鍵
首先,高矮品種可以穿插種植
由于植株的高度不同,自然會形成波浪冠層,該方法簡單易行,可以先通過小面積試驗,然后大面積種植,但在選擇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成熟期接近的品種。
其次,相同品種隔行種植
相同的品種采用不同的密度進行隔行種植,形成人為的波浪冠層,隨著環境的變化可以讓植株的高矮發生變化,通過改變施肥量及種植密度進行株高的控制,促進光合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俊生,魏兆凱,黃文明. 大豆栽培技術綜述[J]. 農機化研究,2008,08:250-252.
[2]肖佳雷,趙明,來永才,李煒,畢影東,李琬. 黑龍江省大豆栽培技術演變規律及發展模式[J]. 中國種業,2011,10:10-12.
[3]岳本奇,李琳英,王偉,趙寬,張偉,李海波. 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J]. 吉林農業科學,2005,05:20-23.
(作者單位:166400 黑龍江省肇州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