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又稱蛙眼病、褐斑病或斑點病,主要危害大豆的葉片及籽粒,該病是一種間歇性流行病害,近年來,由于大豆重茬面積的增加,灰斑病的發生愈來愈嚴重。
1.病原
大豆灰斑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大豆尾孢菌,屬半知菌亞門尾孢屬真菌,分生孢子為棍棒狀或圓柱形,具隔膜 1~11個,無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從氣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個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圍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該菌有生理分化現象,美國已鑒定出 11個生理小種,巴西已鑒別出20多個,目前我國生理小種有 14個以上,生理小種的改變易引起病害的大流行。
2.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帶菌種子長出幼苗的子葉即見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氣候條件影響很大,高溫高濕條件下,子葉上病斑處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豆莢從嫩莢期開始發病,鼓粒期為發病盛期,遇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6 d后失去生活力。生產上該病害的流行與品種抗病性關系密切,如品種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鄰作、前作為大豆、前一季大豆發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濕氣滯留或夜間結露持續時間長等很易大發生。
3.影響因素
3.1栽培因素
大豆種植密度過大,通風條件差,導致局部溫濕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發病幾率。在田間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發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對大豆灰斑病的發生有很大影響,因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圍窄,若連年種植大豆會使病原菌積累,感病品種遇到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會導致灰斑病的大發生。
3.2環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12 ℃,以21~26 ℃為最適,超過35 ℃萌發率顯著降低。在大豆生長季節,我國北方大豆主產區最高溫度很少超過35 ℃,且7—8月平均溫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溫度不會成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條件。濕度是影響孢子萌發的關鍵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數是該病在當年能否流行的關鍵因素。田間濕度越大,孢子萌發率越高,發病越嚴重。
3.3品種抗性
品種對發病影響很大,高感病品種在田間發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種即使在該病流行年份,葉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種容易變異,使大豆品種抗性喪失。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尤其是分子標記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種開拓了新的思路。國內外已對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種抗性基因進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標記,期望找到與抗病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進而應用于分子標記輔助抗病育種,盡快培育出優良抗病品種,減少灰斑病對大豆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
4.病害癥狀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莖、莢及種子。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和子葉片出現圓形或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氣候干燥時,病斑擴展緩慢。當氣候適宜、低溫多雨時,病斑可蔓延至生長點,使幼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后,初現褪綠色小圓斑,逐漸發展成為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狀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潮濕時,葉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發病重時,病斑布滿整個葉片,病斑融合,導致葉片枯死脫落。莖部染病后產生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變成淡灰色,從皮孔中又長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處密布小黑點莢斑圓形或橢圓形,邊緣紅褐色,中央灰色,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豆粒上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也有的呈現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輕病粒上僅產生褐色小點。
5.防治方法
5.1化學防治
可在葉部發病初期噴藥1次,花莢期再噴1次,噴灑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多菌靈膠懸劑5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田間第1次施藥的關鍵時期是始莢期至盛莢期。
5.2農業防治
選用未感染田塊生產的大豆種子,采用無病種子,播種前挑選并進行種子消毒或藥劑拌種。合理輪作避免重迎茬,有條件可以進行2年以上輪作,減少灰斑病危害,如輪作有困難,應在秋后翻耕豆田,減少越冬菌量。田間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苗,鏟除再侵染源,可有效地控制后期發病程度。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控制雜草。
(作者單位:158200黑龍江省雞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