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化道寄生蟲病是一種羊常見的慢性病,偶爾發生急性感染。引起羊消化道線蟲病的寄生蟲種類較多,如食道口線蟲、捻轉血矛線蟲和毛首線蟲等,發病特征是漸進性消瘦、貧血、下痢,輕者影響腸道消化吸收機能,阻礙羊的生長發育,降低飼料利用效率,嚴重的可發生死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就通過概況、發病特點、剖檢變化、診斷與防治措施等幾個方面對羊線蟲病做介紹。
關鍵詞:羊;消化道;線蟲病;診治
消化道線蟲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對養羊業造成一定的危害。輕者影響羊的腸道消化吸收機能,阻礙羊的生長發育,降低飼料利用效率,嚴重的可發生死亡。控制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尤其是在消化道線蟲病感染嚴重的地區,現就羊消化道線蟲病的診治方法介紹如下。
1 概況
羊消化道線蟲病不是一個具體的疾病,而是一類疾病,是由各種寄生在羊胃腸道內的線蟲,引起的寄生蟲病的總稱,有時候也可能發生多種線蟲病混合感染。本病是一種慢性病,在發病輕微時不容易引起注意,發病時間較長,當羊抵抗力下降或者營養不良的時候發病較多,嚴重的偶爾可能導致死亡。
控制本病最好的措施是預防為主,同時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羊消化道的線蟲的種類很多,包括食道口科、鉤口科、毛元科、圓線科、毛首科等等,消化道線蟲在發育過程中,不需要中間宿主,為直接發育。其中捻轉血矛線蟲(捻轉胃蟲)、仰口線蟲、食道口線蟲和毛守線蟲的分布比較廣泛,對羊的危害也較大。[1]在臨床上消化道線蟲的感染大多為混合感染。寄生于消化道的線蟲吸附于胃腸黏膜,吸食羊的血液和營養,蟲體還可以分泌一種毒素,并引起胃腸黏膜的損傷、炎癥、出血,引發胃腸炎、消化機能障礙、消瘦、貧血和營養不良等癥狀。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感染的一般癥狀有食欲下降、身體消瘦、衰弱,可視粘膜蒼白,貧血。整個病程呈現慢性經過,消瘦呈現漸進性,生長發育受阻,育肥羊育肥成本增加。病羊精神不振,放牧時常常離群掉隊,嚴重時趴窩不起。病羊還可發生頭部水腫,呼吸和心率加快,下痢,糞便帶血,紅細胞數量減少,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增加等表現,少數病羊出現神經癥狀,如后軀無力或麻痹。[2]嚴重的最后導致病羊衰竭而死亡。
剖檢變化可見病羊尸體消瘦,血液稀薄,嚴重的稀薄如水,粉紅色,內臟器官蒼白,腸系膜嚴重水腫,淋巴結呈灰色,胸、腹腔內有淡黃色滲出液,真胃黏膜水腫,真胃、小腸內有蟲體寄生,有的可見針尖大到粟粒大的小結節,結節內為白色干酪樣物質,病程較長的可見遺留下的一些瘢痕性斑點。[3]
3 診斷方法
由于羊消化道線蟲病病原種類較多,發病癥狀相似,一般在臨床上很難診斷。可以根據流行情況、癥狀和剖檢結果作出綜合判斷。
實驗室檢查通常對癥狀可疑的羊應進行糞便蟲卵檢查。常用的方法為飽和鹽水漂浮法。飽和食鹽水的配制方法為先將380g的食用鹽溶解于1L熱水中,冷卻至室溫備用。取10g糞便加飽和鹽水100mL,混合均勻,通過60目銅篩過濾,濾液收集于三角瓶或燒杯中,靜置沉淀20-40min,則蟲卵上浮于水面,用一直徑5-10mm的鐵絲圈,與液面平等以蘸取表面的液膜,抖落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破片于顯微鏡下檢查。糞檢時,羊每克糞便中含1000個蟲卵時即應驅蟲,羔羊每克糞便中含2000-6000個蟲卵則被認為是重感染。[4]確診是哪一種線蟲感染可通過對蟲體的形態結構進行鑒別。
4 防治方法
4.1 治療
多種藥物對羊消化道線蟲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如丙硫苯咪唑,按羊每公斤體重口服10mg用量。左旋咪唑每千克體重5-10mg,溶水灌服,也可配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也可以給羊注射伊維菌素,這是新型的廣譜、高效、低毒抗生素類抗寄生蟲藥,不僅對羊消化道線蟲有效,還對蜱蟲、虱,螨蟲等體表寄生蟲有良好得控制作用。使用時采用皮下注射,保證治療劑量準確、可靠,藥物的配制和使用應按使用說明書進行。
4.2 預防
預防本病要科學的處理羊場的糞便,最好經常清糞,然后經過堆積發酵或沼氣發酵處理。
羊每年也要進行預防性的驅蟲,種羊配種前,要進行驅蟲,羊羔斷奶后驅蟲一次,成年羊最好每年春秋兩季各驅蟲1次,感染嚴重的地區可增加到每年2-3次。引進種羊時,先隔離一段時間,無異常后進行驅蟲和必要的防疫后混群飼養。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補充精料、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提高羊的營養水平和自身的抗病能力。注意草料和飲水衛生。
注意放牧和飲水的衛生,夏、秋季節應避免羊吃露水草,避免在低濕的草地放牧,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以減少感染的機會,禁飲低洼積水或死水,可飲干凈的活水或井水。
參考文獻:
[1] 楊瑞春,萬文玲.羊消化道圓線蟲病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4:31-32
[2] 趙海燕.羊消化道線蟲病的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5,5:130
[3] 鄒繼新,劉云.綿羊消化道線蟲病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10:90
[4] 曲家華,周慶民,許臘梅.綿羊消化道線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