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在農業生產部門最根本的就是要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農業之路。有效推動低碳農業發展,需綜合考慮如4R、集約化、主體導向等原則理念,采取如統籌設計、深入調研、市場化運作和政府推動等符合低碳農業特點和規律的運行方式,科學嚴謹地研究、謀劃和實施,實現我國低碳農業有序健康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節能減排;集約化;綠色;生態
隨著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加劇、減少碳排放和節約資源能源等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受關注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部門的碳減排、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單純依靠資源、資本投入的高碳、高消耗型農業,向依靠技術、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因素的現代低碳、節能型轉變,也已日益成為專家學者和政策研究部門關注的焦點。
一、 低碳農業的概念及內涵
關于低碳農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內涵,國內學者已經有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中,王昀指出,低碳農業是在生產經營中排放溫室氣體最少而整體社會效益最大的農業模式。他認為低碳農業在技術上的表現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通過減少人、財、物的投入來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以務實管用的相關舉措將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社會潛在負面影響降到最低[1]。駱世明認為, 現有的機械化農業屬“高碳農業”,其生產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而低碳農業因為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對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更為重要,所以從戰略角度看,不應再抱守高碳農業老路,而必須走低碳發展新路[2]。王松良指出應變革高碳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理念與模式,推廣低碳農業相關技術的應用,引導低碳化消費新潮流,只有這樣才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根本途徑[3]。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低碳農業是以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等低碳理念為核心,以實現農業生產“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為現實目的,以改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其實質在于如何實現能源高效利用、調整與優化,如何有效減少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人們固有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正因為低碳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有效改進和全面提升,所以它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通過低碳農業,不僅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還將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4]。
二、 發展低碳農業應當遵循的原則理念
低碳農業的發展是一項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系統工程,必須從全局視角考慮、遵循客觀規律,認真研究、統籌謀劃,在需要遵循的原則理念上,具體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4R 原則。農業生態系統的維系需要不斷消耗自然資源,而資源總體上講又是有限的,所以傳統農業不得不加快向現代低碳農業轉變的步伐。基于同樣原因,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必須遵循4R原則(The rules of 4R),即減量化原則(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原則、再循環原則(recycling)和再思考原則(Rethinking)[5],以實現減少資源能源投入、充分利用廢棄物、降低污染物排放、生態得到進一步優化等目標。一是再循環原則。它要求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通過相應技術,將其轉化為新作物生長所需要的肥料和沼氣等可持續利用的再生型能源,從而有效減少農業碳排放,推動實現自然生態再平衡,這是加快農村節能減排、實現農業發展和改善發展環境的一條重要原則。二是減量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大力壓縮生產經營成本,發展能切實減少農民負擔的節約型農業,采取包括節約用地、用水、施肥、噴藥、育種、用電、耗油、燃柴、耗糧在內的一系列具體措施,有效降低碳源水平、切實提高農業碳匯能力,到達維持生態平衡、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三是再利用原則,它強調要充分利用農余垃圾,積極發展農業精深加工,以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并在此過程中使用以禽畜糞便做肥料,以增長方式的轉變來實現節能、固碳、保護環境。四是再思考原則,要求將低碳理念融入農業生產中,特別是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產品結構、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上下功夫,通過對生產經營各環節中溫室氣體排放的切實控制,推動實現農業生產的低碳化。
(二)集約化原則。目前看,農業生產耗能主要集中在生產動力消耗、集中供熱及生活耗能三個方面。因此,在推進低碳農業時,應遵循能源消耗集約化這一原則,針對現階段農業生產的主要耗能形式,從相應的三個方面入手推動實現能源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大力實施減排和推廣新能源開發。重點是努力推廣和應用沼渣沼液后續利用、低溫沼氣發酵、生物質燃料高效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供暖等技術,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碳匯能力上下功夫,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村農業生態環境改善。
(三)主體導向原則。 這一原則是建立在對農民這一低碳農業發展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基礎之上的,認為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讓其充分享受到低碳農業發展所帶來的收益,使其進一步自覺自愿參與到低碳農業建設之中來,才能有效推動低碳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隨著農業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拓寬,廣大農民也可以在產業發展中得到增收致富的更多機會。因此,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采取專業化、精準化培訓等方式、組織農民代表赴先進地區實地考察等辦法,切實提高廣大農民對發展和推廣低碳農業及其相關技術應用價值的認可度,使其切身感受到低碳農業能給自身帶來的各種實際收益。同時,在對低碳農業的規劃管理上要充分運用創新理念,在產業布局、發展步驟、支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必須充分論證、精準實施、有力推進,對可能出現的整體經濟環境和市場的變化等風險要做好充分、全面的評估,制作多套應對預案,只有確保有效抵消或減少潛在風險的沖擊和影響,確保相關項目得到有效推進,才能實現由傳統高排放、高能耗的生產模式向現代低碳農業的轉型升級[6]。
三、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運行方式方法
加快現代低碳農業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涉農行業和項目節能減排,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需注意以下四點:
(一)統籌設計。發展低碳農業涉及到農業生產方式、農民思想觀念、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深刻變革,需要從全局出發、通盤謀劃,從生態、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進行統籌設計和考量,合力推進和實施。要綜合各地實際,將發展低碳農業所涉及的相應能源建設項目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統籌、相協調,實現本地資源優勢與低碳農業建設的相得益彰,精心選擇、重點推進農業低碳技術的具體應用項目,使之與當地社會發展、財力狀況和人民需求相適應。
(二)深入調研。應當從技術的專業性、經濟性等多個角度,從農業長遠發展和農民切身收益的角度出發,對各類重點項目立項的可行性、推進的難度、所處地域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等各種所涉問題開展扎實的基礎調研。要以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方式,有序建立完善低碳技術應用服務體系;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要從市場化的角度考慮農民的需求和實施項目的經濟可行性;還涉及到現有的耕種效益和未來的耕種效益之間的關系,要從社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的角度去評估推進低碳農業可能產生的效益,從農民切身利益出發,對重點的項目進行分期分步的實施與推進,根據現有農村的不同類型和特點,推進低碳農業的示范體系建設,完善低碳技術的應用服務體系。比如,根據東北地區冬季寒冷的特點,對農村用沼氣池做防寒越冬的處理,確保在冬季產氣,解決冬季大棚的取暖問題。
(三)市場化運作。推動低碳農業必須堅持市場的基礎地位和主導作用。注重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從低碳農業的綜合效益出發,鼓勵和引導社會為農民提供一系列技術上的有償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政府進行投資建設,使得各方主體在開發低碳農業技術中獲得各自收益,使農村整體環境發生顯著改觀,農民生活發生明顯變化,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四)政府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各類資源的大量投入,還需要切合實際并能有效滿足各方市場主體需求的政策的激勵引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堅持政府推動,要加大在人財物力上對低碳農業所涉項目的傾斜力度,同時以有效管用的政策、實用性強的相應配套措施來引導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其真正認識到自己能夠從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中受益,從而自覺自愿的將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低碳農業發展中來[7]。
參考文獻:
[1] 王昀.低碳農業經濟略論.中國農業信息[J],2008,(8):12-15.
[2] 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上海: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10.
[3] 駱旭添.低碳農業發展理論與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環境生態學,2011.
[4] 漆雁斌、毛婷婷、殷凌霄.能源緊張情況下的低碳農業發展問題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3:257-259.
[5] 駱旭添.低碳農業發展理論與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環境生態學,2011.
[6] 付剛.綏芬河地區低碳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2012.
[7] 劉楊.七臺河地區低碳農業發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