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介紹了彰武縣山體及林地資源現狀,從林地面積發展、生態建設水平、資源保護方面進行分析,存在主要問題是有林地森林群落結構簡單、林地管理形勢嚴峻、林業投入資金不足。提出以增加森林生態功能為前提,加大公益林建設力度;以嚴格保護為前提,確保林地總量不變;以科學經營為核心,大力提高森林質量和綜合效益;以增加森林面積為重點,確保森林覆蓋率目標實現的總體發展對策,對林地資源規劃及林業發展方向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林地;現狀 ;分析;評價
彰武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科爾沁沙地南部,介于北緯42°07′—42°51′,東經121°53′—122°58′之間。東連康平、法庫兩縣,南接新民市,西隔繞陽河與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相鄰,北依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庫倫旗和科爾沁左翼后旗;全境呈楓葉形,東西長87.5hm2,南北寬79公里。
1 山體及林地資源概況
全縣土地總面積361685.1hm2。其中,規劃范圍內(山體及林地)總面積138168.1hm2,規劃范圍外(山體外非林地)面積223517.0hm2。在規劃面積中,按是否山體劃分,山體面積5340.8hm2,非山體面積132827.3hm2。在規劃面積中,按是否林地劃分,林業用地面積135967.6hm2,占規劃總面積的98.4%,其中,山體區域內林地面積3140.3hm2,山體區域外林地面積132827.3hm2,非林業用地面積2200.5hm2,占1.6%,為山體區域。
在林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109083.0hm2(其中,林分面積104361.3hm2、喬木經濟林4721.7hm2),占80.2%;疏林地面積1436.4hm2,占1.1%;灌木林地面積5863.7hm2(其中,特規灌木林534.2hm2,其它灌木林5329.5hm2),占4.3%;未成林地面積6931.8hm2,占5.1%;無立木林地面積7017.5hm2,占5.2%;宜林地面積5213.5hm2,占3.8%;苗圃地面積286.6hm2,占0.2%;輔助生產林地面積135.1hm2,占0.1%。全縣森林覆蓋率為30.31%,林木綠化率為32.67%。
2 現狀分析
2.1林地面積持續增長
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是“三北”防護林建設重點縣以及防風固沙造林重點縣。多年來堅持大力植樹造林,特別是近些年的退耕還林工程、綠色通道等工程的實施,加快了林地向非林地的轉化,使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現有林地面積達到了135967.6hm2,比1993年115012.0hm2增加20955.6hm2。
2.2 生態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初期,全縣先后開展了防沙治沙、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邊界林、世行貸款造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實施了封山禁牧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編制完成了《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經過連續多年的不懈努力,生態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在森林經營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3 森林資源保護卓有成效
多年來,以彰武縣委縣政府為領導的各級林業部門始終重視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封山禁牧工作的嚴格實施,使得森林植被、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正在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和科研能力的增強,正在不斷地創造著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彰武縣林業局設有森林公安分局,下設三個森林派出所,鄉鎮林業站和林場建立了監管護林隊伍,人員達到360人,保護著全縣的森林資源。建立了健全的防火組織機構,責任制落實到人。每年都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對發生病蟲害的林地及時進行治理,達到了有蟲不成災的預期目標。
彰武縣境內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保存了一些具有重要科研、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的生物及其群落,使全縣森林、濕地、珍稀野生動埴物得到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較大的成效。
3 存在主要問題
3.1 有林地森林群落結構簡單
現有有林地樹種單一,林相結構簡單,復層林少,異齡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森林群落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程度低,森林的生態功能相對較差,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發生隱患增加,當森林群落受到外界的干擾、破壞,極易出現逆行演替。
3.2 林地管理形勢嚴峻
近年來,彰武縣經濟發展迅猛,工業園區、城鎮建設、道路、電力等建設項目用地需求量增大。由于受地理環境、生態區位重要性等用地條件的限制,國家對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可供建設項目用地面積越來越少,大量的用地項目向林地轉移。加之糧食價格的上漲,受經濟利益的趨使,毀林開墾、蠶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現象日趨嚴重,林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日趨突出。
3.3林業投入資金不足,林地保護利用效果欠佳
林業建設與林地保護屬公益性事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需要各級財政資金的投入。然而,林業建設有著生產周期長、短期經濟效益較低的特點。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林業認識程度的深入,政府、社會、個人對林業的投入相對來說有較大增加,但仍無法滿足林業生產的實際需求。資金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林業職能作用的發揮,使得林地保護利用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4 對策
4.1 以增加森林生態功能為目標,加大公益林建設力度
重點以水土保持林為主,適當發展經濟林。通過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針闊混交林比重,提高林分質量,保持水土,使生態效益得到逐年提高,構建區域生態屏障。
4.2以嚴格保護為前提,確保林地總量不變
通過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嚴厲打擊毀林開墾和違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減少林地逆轉流失數量;通過高速公路兩側綠色通道建設、工礦廢棄地造林等,有效補充林地數量,確保全縣林地資源保持動態平衡,面積不減少。
4.3以增加森林面積為重點,確保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
采取重點林業工程帶動、激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等措施,通過加快宜林地造林綠化,加強北部風沙區的生態治理,有針對性地規劃和實施林地改造工程等增加森林面積,為實現森林覆蓋率目標,建設現代化林業和生態文明提供基礎保障。
4.4以科學經營為核心,大力提高森林質量和綜合效益
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建立林地質量評價定級制度,科學利用林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實施林分撫育改造等森林質量工程,挖掘林地增產增收潛力,大幅度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