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穩步實施的基礎所在。但是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實際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重速度輕質量、重眼前輕未來等問題仍然存在,生態建設工作屢遭破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建設進程。文章首先指出了當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面臨的極大困境,隨后對癥下藥,結合工作實際,對如何優化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林業建設;生態工程;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臨的困境
1、生態環保意識淡薄,法律法規難以落實
我國森林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屬于森林資源嚴重匱乏國家。但是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仍然有部分人群沒有認識到林業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相對偏遠的山區,由于部門監管困難,存在嚴重的濫砍濫伐現象,區域性的森林面積不斷降低,甚至個別地區出現了“禿山”。通過犧牲森林資源的方式來滿足個人私利,雖然能夠換區眼前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森林資源的大量破壞,導致區域性的水土流失現象加重,山區泥石流的突發頻率增加,給地區人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針對上述情況,國家和林業部門制定了多部林業保護法規,但是在基層部門,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2、生態建設任務繁重,資金投入相對不足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的工程,不僅包括前期的營林地選址、苗木移植栽種,還要進行長時間的后期養護工作,加上生態林面積大、分布范圍廣,因此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于林業部門的財政資金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從各地區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現狀看,除了部分大型城市有較為充裕的財政資金外,多數中小型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尤其是在西北地區,本身屬于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而當地的經濟水平又相對落后,兩者之間的矛盾對比導致了林業生態建設工作面臨重重壓力。林業部門為了完成既定的建設目標,不得不選擇質量較差、價格相對偏遠的樹苗,降低后期的林區管理和維護頻率,以此節省有限的財政資金。
3、缺乏生態補償機制,監督工作難以跟進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屬于一項公共項目,本身不具備可觀的經濟利潤回報,其財政來源主要依靠上級財政部門的資金劃撥或地方企業資金籌集。在這種情況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補償機制不能得到健全和完善,很多林業機構和基層林業工作人員面臨低水準的補償金和管護費,工作積極性大打折扣,甚至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工作態度,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進程遭到嚴重破壞。此外,由于生態補償機制的不健全,林業監督工作也被迫擱置,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難以發揮實際作用,也就無法起到推動林業生態建設進步發展的效果。
4、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術含量低
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和技術含量低是當前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從當前的情況看,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比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廣的速度還比較慢,科技含量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實施上,講形式、不講科學,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嚴重;設備落后,高新技術應用少,低水平重復研究多,重大的、突破性研究課題開展的較少。
二、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對策
1、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生態經濟思想。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進一步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地實施。要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群落結構,培育速生優質新品種,追求綜合效益最佳。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管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主體是國家,國家要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力度,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動員社會力量,廣開渠道,建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基金制度,統籌安排,分級管理,專項使用,并逐年增加資金規模。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援助和優惠貸款。在加大投資的同時,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強制審計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
3、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森林經營和保護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規劃,用于指導生產,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組織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充分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管護工作要及時跟上,建立健全管護機構,組建管護隊伍,購置管護設備,建立管護制度,確保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嚴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4、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建設激勵機制
探索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制度。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完善省、市、縣三級地方補償基金制度。建立生態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擔的補償基金制度;積極探索非林業資金轉入生態補償基金的模式,把生態效益受益者納入為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征收對象。積極探索分級管理、分類補償政策,制定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實施公益林國家贖買機制,賦予林木所有者補償基金支配權。要努力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政策體系,使地方政府、群眾、投資者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和發揮,確保工程建設穩定協調發展。
5、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林業生產力發展水平
要重視林業科學基礎研究、應用和高新技術開發,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及其研究成果,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大幅度提高林業科技總體水平和林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杜永安,王麗娜.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3.(15):174-175.
[2] 張建勇,申寶卿.林業生態經濟補償機制的探討[J].河北林業科技,2015,(1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