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為保護森林資源使之不再受到破壞,大力倡導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希望在保護森林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可以使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并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產業發展。但由于在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發現森林保護和經濟無法達到協調狀態,因此,持續發展路線就我國目前現狀而言只能是理想狀態。但如果持續保持這種失衡狀態,不僅會使我國林業經濟受到重創,更造成對林業種植事業和森林保護工作的影響和阻礙。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如今國內林業生產和種植事業狀態,利用全新視角去看待并尋找經濟發展和森林保護的平衡點,并加強對這兩方面同時促進的力度,構造出一條平衡路線,使我國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森林保護;林業生產;經濟均衡
森林保護與產業經濟協調發展一直受到學者的關注。有學者認為森林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矛盾性,木材砍伐數量超過一定的上限,會弱化森林的自我調整能力。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森林保護的持續性應與地方經濟發展達成一定的均衡狀態,否則難以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爭論的起點在于要不要對其進行經濟開發。支持進行森林經濟發展的學者認為森林存在一定自我調整的能力,不超過森林經濟開發的上限,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從而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反對者認為,人類在利益驅動下會進行過度開發,最終產生不可估量的破壞性后果。
從產權角度考慮,森林資源屬于共同財產,不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等特征,說明全體公民享有收益權,如氣候和空氣改善等收益。這部分收益者就存在一定搭便車行為,因為獲取經濟收益者并沒有付出相應的成本。從收益者角度出發是不支持森林砍伐的。對于處于森林周圍的當地人們而言,森林是其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基礎,其必然要對森林資源進行利用,實現經濟收益。為保護森林而不對其進行利用,則林區周圍居民的生存基礎將會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因此,有必要對森林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試圖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森林保護與產業經濟之間的矛盾
森林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不僅鞏固水土、維護生態平衡,對于促進人類進步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離不開對林木的使用,而由于我國森林面積的恢復程度遠遠達不到人類采伐的速度,導致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許多地區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洪澇水災等自然災害加重對周邊環境和居民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害,造成損失,因此,近年來我國不斷重視林業部門,大力呼吁種植林木,加大我國森里覆蓋率。但由于我國正處于發展過程中,對于林木經營者而言,維護環境的經濟效益遠遠不如林區開發生產的盈利多,因此許多經營者會下意識選擇忽略對環境的重點保護,而是依然把精力放在采伐工作上,造成我國許多經濟落后地區的森林保護與產業經濟工作嚴重失衡。因此,我國有學者提出,想要改善我國森林保護現狀,并加大法律管理力度,提高我國執法部門對林區的監督管理,并利用對林區進行投資貼金等支持形式減少林農、林業經營者以及林業部門的經濟損失,并通過加大保護森林宣傳力度來提高人們的意識和思想,從而促進森林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趨于平衡。
首先,必須討論補貼范圍的界限問題,范圍越大導致政府補貼總支出越多;其次,具體到個體的補貼金額多寡是問題關鍵。補貼過少會造成林區公民生活質量下降,從而導致地方群眾出現不滿情緒,甚至不執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過多勢必造成財政壓力;最后,如果補貼達到一定均衡,則閑置的勞動力配置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從國家財政支出水平而言,這部分森林保護補貼資金過于龐大,勢必造成國家財政支出壓力。因此,從財政補貼和法律約束視角,并不能完全解決經濟發展與森林保護之間的內在矛盾。通過補貼和法律形式禁止了林區居民和政府的砍伐行為,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發展問題。
而實際上,我國許多條件落后的偏遠地區在發展經濟上主要是依靠森林資源,而國家一旦將砍伐渠道封閉起來,這些地區就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許多采伐人員也面臨著失業等困境,使我國勞動力得不到合理配置的同時加重了這些家庭的生活負擔;而采伐人員在失去林業經濟后進入到其他城市務工時又因為并不具備其他技能失去就業機會,加重這些地區落后現象。因此,在我國森林保護和經濟發展中存較多矛盾的現狀中,我們必須尋找出一條使二者平衡的道路,在提高我國綜合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地對森林進行保護。
二、森林保護與產業經濟發展均衡新探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經濟人要保持行為長期穩定狀態,需達到一定的動態利益均衡。從森林保護與經濟發展內在矛盾的角度出發,參與此經濟行為的“理性人”(經濟人的理性假設,即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此定義來自于經濟學基本假定)達到一定利益均衡,其行為就會表現出長期的穩定性。首先,要有效解決林業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矛盾,必須能清晰描述出經濟人的利益所在。對于林區所在區域,森林的林木是主要經濟資源。這部分經濟利益是林區當地的經濟收入,如果國家采取禁止砍伐行為的強制性措施,需滿足地方居民的這部分利益的平衡,或者更多,才能有效與地方達成經濟均衡。
實際上,林區除了林木等經濟資源之外,還有很多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如森林中的蘑菇、木耳等。市場對這些資源存在一定需求,因此可以對其進行產業化生產,以實現上面缺失利益的補償。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通過產業化道路解決森林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但僅僅在理論上可行,實際操作是關鍵問題所在。雖然地方具有天然產業化條件,但需要一定技術和早期資金的投入。且不同林業地區氣候條件存在差異,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發展特征和市場需求進行差異化發展。不同的產業發展需要不同的技術。技術引入需要地方政府和國家大力支持,尤其要積極建立科研機構與產業發展內在橋梁,實現雙贏的利益均衡目的。原始資金的積累可以通過部分自籌和國家支持等方式實現。此外,市場的需求開發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馮佺光.農村土地制度現代化研究[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1(04).
[2] 溫濤,董文杰.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的總體效應與時空差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01).
(作者單位:157100黑龍江省海林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