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區植樹造林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林區樹木的存活率和生長率,更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一般在選擇植樹造林方法時不僅要選擇成活率高的幼苗和樹種,更要做到對當地的調查工作,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不但可以促進幼苗生長,對于增加我國森林覆蓋率也起到基礎作用,使我國真正實現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本文將對如何合理運用植樹造林技術進行分析并討論如何制定科學嚴謹的管理技術。
關鍵詞:植樹造林技術;管理技術;科學合理
一、植樹造林的常用技術方法
1.幼苗種植法
這種種植方法要求作為原材料的幼苗根系完整,培育種苗并不繁瑣,但是移植過程中要十分小心,容易發生人為折斷根系,或者運輸過程中受到顛簸擠壓,根系受損,都會影響樹苗成活。首先,根據種植地區氣候環境選取適宜成活的品種,苗圃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幼苗生長,應選擇利于澆灌,排水方便,土壤松疏的圃地,現代技術通常采用無土栽培。其次,在成長過程中,適時施肥,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養料、光照。待幼苗大小適中時移植到正式種植的土壤。
2.播種種植法
這種種植方法的優點是省去了幼苗的培育過程,節約了很多人力和經濟支出,但適用面窄,對種植基地自然條件挑剔,且成活率相對較低,要求種植土地的完整連貫性,適合偏遠荒地大面積植樹。要選取愛出芽、方便采取數量多的種子,播種時要選擇溫度和光照強度適合的季節,保證土壤的濕度和營養,可以人工澆灌施肥等,對自然災害也要做出預估和相應對策,防止蟲害。整體來看,播種種植方法是一種高效便捷的植樹方法。
3.分生造林法
分生造林法又稱為分殖造林法,該方法無需播種育苗,直接栽種即可,有效的節約了種子發芽和幼苗培育時間,成活率也很高。但是受栽植材料根系發展快慢的影響,不適合大面積植樹。該方法以樹木的枝條直接插在種植地上作為插穗,對插穗的選取也很有學問,通常取材于品種優良的壯年母樹,選擇生長1~2年生的樹枝或者苗干,種植深度因種類而已,像長綠色的植物插穗長度為30cm~70cm插入土壤部分為總長度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如果種植地較為干旱缺水,也可全部插入。插種之前要保證土壤松軟水分養料充足,有利于成活。
二、提高造林成效的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
首先在進行林區種植前要對當地氣候、土地結構以及空氣等進行勘測和分析,并通過將分析結果和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種植符合當地生長條件的樹木,切記盲目選取樹木幼苗和樹種,以免造成浪費;其次,在進行種植前要對土壤結構進行分析,并通過比對和探討選擇出適合當地植樹造林的方法,確保樹木生長率達到最高值;第三,合理利用林區土地資源,在種植樹木幼苗時注意樹木間隔,留出空隙,或在樹木間種植灌木以及其他植物,將林區經濟發展到最大化。
2.加強林區管理,完善體系
第一,根據國家《森林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政策以及當地政府部門對林區制定的管理制度等制定出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加強對林區部門的管理;第二,根據制定的管理體系針對林區各個部門工作性質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人員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章制度,要求林區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和工作,切記出現違法亂及行為;第三,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合理現象或條例要及時進行整改和完善,加強林區管理力度,確保林區經濟穩定發展。
3.提高林區人員素質
第一,加強對林區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培訓輔導,不斷提高林業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要針對不同程度專業的人員制定出不同的培訓計劃,確保林業部門整體專業素質提高;第二,加強對林區工作人員的政治教育,提高林區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加強工作人員對政治和國情的了解和掌握,并將政治思想家教育加入到培訓課程中,提高對林區工作的重視,認清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第三,加強對種植人員專業知識的培養,豐富種植經驗,通過不斷學習樹木幼苗的種類和特點分析出各個地區適合種植的幼苗和樹種,有利于林區種植的發展,如果林區承包到林農手中,要加強對林農專業技能和科學技術的培訓,提高林農的種植能力;第四,在林木生長期間要注意做好清楚雜草、施肥灌溉等耕工作,并做好林區巡查工作,避免風沙天氣對幼苗造成損害;第五,林區監督部門要加強對植樹造林人員的監督和管理,一經發現有不合理現象要及時勒令其進行補救,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失。
三、植樹造林的管理措施
1.幼林的撫育管理
對幼林的撫育是林木生長的關鍵節點,密切關系著之后林木的產量。在這一時期,林木通常處于散生狀態,林木與外界環境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問題。為幼苗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以滿足其對光、熱、水、肥等養分的需求從而促進幼林的健康快速成長是對幼林進行撫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對幼林的撫育管理應該以土壤管理為主,通過松土、除草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等有效手段,擺脫灌木、雜草等與幼林的競爭。同時,還需要采取措施對林木本身進行必要的抑制調節,使之能夠快速成長成林。以往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對幼林缺乏有效的撫育管理,因而使造林的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2.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一種培育森林的傳統方法。主要是指通過封禁或人工輔助等手段使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等成為森林或灌木植被。封山造林的花費成本相對較低,不僅能夠加快森林的綠化速度,還能使林區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完善。通過封山育林建造的林區大多都是林層結構完整,樹種多樣的復合林,在保持水土、防治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都占據有利地位。因此,各地區因地制宜的大力推廣和實施封山育林技術。封山育林必須切實的做到封育結合,才能真正達到育林的目的。
3.退耕還林措施
退耕還林是指有計劃的使容易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耕地停止耕種,并逐步恢復林業植被,從而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出發,因地制宜,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植樹造林共將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的坡耕地,采取計劃性分布停耕,并結合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進行造林,將森林的植被及生態進行恢復,進而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當前植樹造林中退耕還林是一項重要策略,為了保證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退耕還林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張從明.淺析林業育苗技術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農技服務,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