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防治一直是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病蟲害防治要以系統工程和可持續控制為指導,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目標,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防治與營林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依法防治,強化政府行為,倡導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撐,加大資金投入,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達到有效遏制其擴散蔓延的目的。
一、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1、建立監測標準地。在新造林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塊建立永久性監測標準地,在標準地再確定20~30株標準樹,整個生長季節對標準樹定期進行觀測,記載病蟲害發生情況和為害程度。同時,在林地中進行踏查,必要時設立臨時標準地,用于補充標準地觀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個林地的病蟲情況并加以記載存檔。
2、在造林地確定后,即調查造林地周圍原有林木的病蟲害種類、危害程度及數量,同時調查天敵發生情況,發生嚴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無培育價值的病蟲木和交叉感染的樹木。如清除造林地上無價值的??浦参铮员苊庠炝炙玫拿讞睢⑻O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蟲檔案。
3、建立起永久性病蟲害檔案。每年發生期結束后,加以匯報和分析,預測病蟲害發生趨勢,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4、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選用優良苗木。苗木檢疫是預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對種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調運加強管理,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確保營造健康森林,減少病蟲害發生。同時,用科學的方法,偵察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并根據偵察的材料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林木狀況,正確推斷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趨勢,并及時通報??焖僬莆詹∠x發生情況,避免錯過防治的有利時機。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檢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攜帶的危險性害蟲,剔除病、弱苗,噴涂保護劑,以確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長。
5、及時修枝,調整林分的郁閉度。某些病蟲種類喜在郁閉度較高的林分中發生,另一些病蟲種類喜歡在郁閉度較低的林分發生。因此,適時調節林分的郁閉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蟲種類的發生,并可保證林木的旺盛生長。在林木郁蔽前,有條件的地方應間作農作物,間作農作物同樣要避免病蟲害的交叉感染。如在棗園中不栽植芝麻類植物,避免招引菱紋葉蟬類害蟲,造成棗瘋病的傳播。
6、在林地周圍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蟲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楊、蘋果樹1 km的距離內避免栽植??浦参?,并且將原有無利用價值的??浦参镉枰早P除,以避免桑天牛為害。
7、在生長季節,盡力避免樹冠噴灑化學藥劑,以保護自然界的天敵種群,特別要注意保護鳥類。有條件的地區可在人工林中懸掛人工鳥巢,招引鳥類,以控制蟲害的發生。
8、在病蟲害少量發生,特別是蛀干害蟲點狀發生時,要立即查明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確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二、樹種合作防御病蟲害危害的宏觀模式主要技術特點
1、選育多組合、多功能抗性樹種。建造樹種合作防御模式,只選單一抗蟲品種不行,需要選育出抗主要害蟲的樹種組合,抗次要害蟲的樹種組合,兼抗主、次要害蟲樹種和抗蟲耐害樹種等,并定植在病蟲害災區,長期進行抗性鑒定,根據國家林木良種選育標準,篩選出一批多組合、多功能的抗蟲耐害良種,為建設防御模式提供優良種源。短期內良種不配套的,可選用部分具有相對抗性的樹種代替,以后更換。
2、宏觀生態監測。在“模式”區內、外要進行宏觀范圍的生態調查,如在666 hm2控制范圍內,查清主、次要害蟲的蟲源地及發生動向。首先控制主要害蟲危害,同時也要防治次要害蟲嚴重發生。如光肩星天牛是某地的主要害蟲,選擇抗蟲樹種控制主要害蟲的同時,也不要給次要害蟲(如桑天牛)的發生創造條件。反之,以桑天牛為主要害蟲地區亦然。但不管確定哪種為主要病蟲,均需要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進行長期調查、監測而定。
3、采用開發與防御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的把防止病蟲害與選種、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凈化環境等有機結合起來。選用多組抗蟲耐害樹種,建造樹種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選擇主要害蟲抗性樹種,改造蟲源地,建造核心區,然后為阻止次要害蟲入侵,在核心區外圍再建造防御區,種植主、次要害蟲雙抗樹種和抗蟲耐害樹種。利用核心區與防御區樹種合作的聯合防御功能,對主、次要害蟲進行高效持久的區域控制。
總之,盡管病蟲害災害發生比較嚴重,但是只要能迅速建成“樹種合作防御病蟲害危害的宏觀模式”,病蟲害災害的發生就能得到控制。為了加速“模式”的建設,可采用伐根嫁接改造蟲源地地技術。伐根是一個資源庫,開發伐根資源具有很大優勢,任何楊樹品種的活伐根,都可以產生很高的經濟價值。嫁接后,當年生產木材,翌年出產大苗,1代嫁接樹的產值比上一代林木產值提高幾倍,被改造的蟲源地內不會再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且能持續發揮林地的生態效益。
(作者單位:157200 黑龍江省東寧市林業局審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