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為陽性喜光樹種,在自然分布區內呈純林或在混交林中呈優勢木居第一層。自然分布區屬內陸性冷涼氣候帶,該氣候帶年均溫7—8℃,北界平均最低氣溫-9.4℃,南界平均最高氣溫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間,雨熱同季。
1.種苗培育
落葉松可采用播種、嫁接、扦插三種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兩種方式一般只在品種改良和遺傳育種上采用,而生產上往往采用播種繁殖?,F就播種繁殖方式介紹如下:
1.1 圃地選擇、整地作床: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排灌良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輕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畝施有機肥750kg,深翻30cm,播種前均勻噴灑1:10倍的硫酸亞鐵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寬1m,床間距25cm。
1.2種子處理、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4小時,用清水洗凈后再倒人45℃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稍稍晾干后與三倍于種子體積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發芽坑內催芽。發芽坑應挖在背風向陽處??由?0cm,寬50cm,坑上覆蓋塑料薄膜,晚上加蓋草簾,每天將種子均勻翻動一次,待有30%的種子裂嘴后即可播種。當地表溫度在10℃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量為4-4.skg/hm2,播種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條播,溝距10-15cm,溝深1cm,播后覆蓋1cm厚的細沙壤土,并蓋一層稻草,蓋草后以不見地為宜,并立即噴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噴水,經常保持床面濕潤。當幼苗有30%-50%出土時開始揭草,幼苗出齊后將草揭完,揭草要在陰天或傍晚進行,揭后及時澆水。
1.3 苗期管理:出苗后要適時澆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濕潤,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結合松土進行。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須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
2.種植方法
2.1整地:一般采用穴狀、魚鱗坑和水平溝整地。在新采伐跡地、雜草較少的棄耕地,灌木較稀的立地條件上,采用穴狀整地,規格為40cm×40cm×30cm;荒山、老采伐跡地,灌木和雜草較密的立地條件上,應先進行割灌后再整地,魚鱗坑整地規格為50cm×50cm×40cm,或采用水平溝整地,規格為溝長70-100cm,寬40-50cm,深為30-40cm。
2.2 造林密度:用2年生的1-2級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頃1600-1700株為宜,株行距2×3m;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頃2500株為宜,采用2X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
2.3 施肥對樹高的影響 施肥當年對樹高生長的影響與地徑一樣,雖有一定促進作用,但與對照相比尚未達到顯著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對高生長有明顯促進作用。從施肥效應看,肥效對地徑、樹高生長的影響在當年沒有顯著差異。從第2年開始~第4年效應明顯,與對照相比達到顯著或極顯著差異。
2.4 施肥對冠幅生長的影響 施肥當年對冠幅生長量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長量顯著高于對照。東西向冠幅生長差異雖不十分顯著,但南北向冠幅生長量顯著高于對照。
2.5施肥量大小之間對苗木生長的影響沒有顯著區別。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處理間地徑和苗高生長量差異不顯著。
3.落葉松病害防治
落針?。翰【鄶捣N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落地針葉上越冬,有的在樹上針葉越冬,翌年3~4月間形成子囊果發育成熟,4~5月間產生子囊孢子。遇雨或潮濕條件,子囊果吸水膨脹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從氣孔侵入,潛育30~60天以上。一般侵染2年生針葉,后期可侵染當年針葉。一般無再次侵染。該病發生與氣象因子、林齡和樹木生長狀況密切相關,子囊孢子飛散和侵入的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90%以上。在子囊孢子放射期,如持續陰雨,降雨量又大,則抑制孢子飛散。幼林發病率高,易成災,20年生以上較少發病。一般郁閉度大的林分較郁閉度小的、林冠下部針葉較中上部針葉、林內立木較林緣木孤立木、被壓木較生長旺盛木、高海拔較低海拔、高山迎風面比背風面往往發病重。林相被破壞,林地干旱,土壤瘠薄,病蟲害嚴重,撫育管理不善,常發病嚴重。地勢低洼,苗木過密,通風不良的圃地,發病亦重。
防治方法:春夏子囊孢子散發高峰期之前噴灑1:1:100波爾多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70%敵克松500~8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45%代森銨200~300倍液。郁閉幼林或重病成林施放621煙劑、百菌清煙劑或硫磺煙劑。
(作者單位:136300吉林省東豐縣中心林場 東豐縣南屯基林業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