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胸部外傷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胸部外傷患者,且均經X線平片及CT檢查。結果 84例胸部外傷患者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優于經X線平片檢查(P<0.05);兩種檢查方式鎖骨骨折檢出率比較(P>0.05)。經X線平片檢查,未檢出率為41.7%顯著高于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P<0.05)。結論 胸部外傷患者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可有效提高檢出率,預后效果良好。
關鍵詞: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胸部外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與安全事故不斷發生,因此胸部外傷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嚴重者則會導致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因此臨床及時診斷非常必要。傳統胸部外傷的診斷經X線平片檢查,但檢出率較低。現CT技術逐漸發展,現臨床已普遍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可使檢查結果更全面、準確[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胸部外傷患者中,男59例,女25例,年齡為15~66歲,平均年齡為(45.5±6.3)歲。全部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胸悶、呼吸不暢、咯血等。致傷原因:48例交通事故,15例摔傷,12例墜物砸傷,6例擠壓,3例其他。
1.2方法 ①X線平片檢查:經XQI的DR攝片機(廠家:美國GE公司)對患者胸部正位與正斜位檢查。②CT檢查:經過Light speed16排螺旋CT機(廠家:美國GE公司)檢查。患者保持仰臥位,掃面患者肺尖上3cm到肋骨下緣,需要掃面全部肋骨。設置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我為160mH,掃描厚度為7.5mm,螺距為1.5mm,重建層厚為1.25mm。掃面結束后把原始圖片傳導AW4.2-04工作站給予容積再現技術(VR)及多平面重建法(MPR)處理。最終檢查結果由2名專業臨床醫師分析對比。
1.3統計學方法 經SPSS 13.0統計學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經率表示且經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單發肋骨骨折、多發肋骨骨折、費挫裂傷及肩胛骨骨折檢出率分別為31.0%、42.9%、11.9%、7.1%均顯著高于經X線平片檢查(P<0.05);兩組鎖骨骨折檢出率比較(P>0.05)。經X線平片檢查,未檢出率為41.7%顯著高于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P<0.05,見表1。
3 討論
現臨床胸部外傷多經影像學檢查,傳統常選用X線平片檢查,具有價格便宜、操作簡便優點。但若患者發病部位解剖結構較為特殊,包括肋骨骨折、小面積挫傷等,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查準確性。原因為肋骨骨折解剖結構是重疊的,呈半環狀,在攝取X線平片時多數肋骨難以貼近膠片,隱匿性骨折易被掩蓋,且只有導致中等或大量肺出血時X線平片上才呈現密度增高影或者胸腔積液征,進而發現肺挫裂傷,因此極易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當發生鎖骨骨折時,由于在X線平片上該部位的密度差較好,因此檢查準確性較高。此外經X線平片檢查需患者變換體位配合,但患者常由疼痛未能良好配合,以及曝光條件較差等因素均可導致檢查準確性降低,進而延誤治療[2]。
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具有速度較快,所得信息完整,對患者體位無要求等優點。僅需對原始圖像進行三維重建處理,則可得到各個層面與角度的圖像,使患者配合更為方便。VR技術是指CT檢查時設定值處于不同透明度,經虛擬照明技術與灰階顯示出骨折處三維空間結構,旋轉后即可了解不同方位與角度的骨折形態、位置等情況,以防重疊解剖結構影響檢查結果。MPR重建技術得到的二維圖像分辨率較高,此外還可顯示出骨折發生部位周圍軟組織腫脹、脂肪層推移等情況,間接性判斷骨折是否發生,以檢查結果準確性,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3]。本研究結果顯示,84例胸部外傷患者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單發肋骨骨折、多發肋骨骨折、費挫裂傷及肩胛骨骨折檢出率分別為31.0%、42.9%、11.9%、7.1%均顯著高于經X線平片檢查,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鎖骨骨折檢出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X線平片檢查,未檢出率為41.7%顯著高于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胸部外傷患者經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檢查,可有效提高檢出率,預后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王曉陽,高源統,李陽,等.多層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2,19(12):885-887.
[2]史麗靜,田建明,王培軍,等.多層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骨關節創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2(9):772-775.
[3]鐘四安,熊衛國,張向美,等.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在胸部外傷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0):61-63.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