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為基礎,運用ArcGIS10.2軟件,通過水文分析模塊提取河網信息,研究河網結構與區域構造、地形地貌的響應關系。結果表明,河流總體流向與斷層走向相同,河網分布、干流流向與區域斷層走向具有一致性;實驗得到5級河流,一級河流最多,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流域面積分別約占總面積的15.29%、74.85%、9.86%,以壯年期為主,坡度大于15°的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77%;干流區地形起伏度較大,支流集中分布在平地地區。
關鍵詞:數字高程模型;河網;構造;地貌特征
河網分布特征與礦產資源、地質災害等資源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數字高程模型(DEM)作為地形地貌數字化表達方式,成為與空間地理信息相關研究的必然基礎。同時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在流域方向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1]?;谀壳皩Υ髤^域內河網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構造活動、地貌特征的響應關系的研究較少。文章以SRTM-DE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DEM)為數據源,利用ArcGIS10.2軟件的水文分析功能提取研究區內河網結構,結合流域內構造地形地貌特征,定量地分析西藏境內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河流分布與地貌、構造運動之間的響應關系。
1 區域概況
西藏東部地區平均海拔3500m以上,以瀾滄江和怒江流經的昌都縣、類烏齊縣、八宿縣、察雅縣、左貢縣和芒康縣為研究區,區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干濕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風,年平均氣溫7.6℃,年降雨量400~600mm。由于水系的切割作用,形成了非常顯著的垂直地帶性特征,有著復雜的地貌結構、氣候類型及植被狀況。
2 研究方法
2.1 水系結構提取與分級
利用水文分析模塊進行洼地填充、水流方向、設置不同匯流閾值,提取研究區內部的地表水系網絡。水系級別的定義采用現今最為廣泛流行的Strahler分類系統,將所有河網弧段中沒有支流的河網弧段定為第1級,兩個1級河網弧段合成的河網弧段為第2級,如此下去為第3級,第4級,……,一直到河網出水口[2]。
2.2 面積高程積分
面積高程積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 是通過統計流域地表的高程組合信息,從而揭示流域地貌形態與發育特征的重要指標。Pike于1971年提出以流域高程起伏比作為面積高程積分的簡易算法[3,4]。計算公式為:
HI=(Hmean-Hmin)/(Hmax-Hmin) (1)
式中,Hmean、Hmin、Hmax分別是區域高程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
按照戴維斯地貌旋回理論,當流域高程-面積積分值大于0.60 時,地貌特征變化迅速,水系不斷擴展分支,流域侵蝕劇烈,是地貌發育的不均衡階段,稱為幼年期。當高程-面積積分值小于0.60大于0.35時,是地貌發育的壯年期;高程-面積積分值小于0.35時,為老年期[5,6]。
3 結果與分析
3.1 河網提取
河流閾值的確定直接影響河流數量的提取和分析,通過ArcGIS10.2水文分析模塊進行洼地填充、水流方向、匯流累積量的求取之后,漸變設置匯流閾值,計算Stream order、Stream Link及Watershed,以1000為基礎、步長200累計統計不同匯流閾值下的溝谷段數、溝谷總長,并計算流域內的溝壑密度等水文信息。
由統計信息可知,隨著匯流閾值越大,得到研究區溝谷段數、溝谷總長和溝壑密度值越小。當匯流閾值小于3000時,流域內溝壑密度變化較大,當閾值大于3000時,溝壑密度變動較小,并趨于平穩;當匯流閾值為1000時,溝谷段數為3480,約為閾值為5600時對應溝谷段數的5.6倍,而溝壑總長是其2.3倍,可知流域閾值的選取對提取的流域溝谷段數影響較大。選擇研究區合適的匯流閾值,是流域河網提取與特征分析的基礎,當匯流閾值為5600時,溝谷段數為626,溝谷總長為5305.85km,溝壑密度為0.23km/km2,當匯流閾值增加到6000時,溝谷段數和總長變動較小并趨于平穩,溝壑密度保持不變,數據顯示,確定最佳匯流閾值為5600。
由最佳閾值提取研究區河網數據,得到共5級水系結構,612條河流。其中一級河流307條,二級河流108條,三級河流70條,四級河流91條,五級河流36條。一級河流最多,基本覆蓋整個流域范圍,一二級河流占研究區的68%。
3.2 河網分布與構造關系
水系發育程度和流向受區域地形地貌、構造特征和地表巖性的影響。探究研究區河網分布特征與區域斷裂構造的相關性,對河流和斷層線進行玫瑰圖式分析,以15°為一個間隔,統計各個方向上的河數量和斷裂構造數量。斷層線性構造走向方位統計圖,揭示斷層主要沿北西向,315°方向上斷層較多。河流主要流向也是北西向,在315°和330°方向上發育的河流較多,與斷層的主要走向一致,研究區在北東方向上的流河發育也較為明顯,這與區域構造45°的斷層相關。對比分析河網數據與區域構造特征,得到河流流向與區域構造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河網分布受構造活動的強烈影響,河流流向和支流的發育與區域斷層構造方向具有一致性。
3.3 流域內地形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是水系結構的基礎,研究區最低高程為1666米,最大高程為6468米,地勢起伏較大。1666~3000m區域占總面積的22.67%;3000~5000m的區域最大,占總面積的64.63%;5000~6468m的區域最小,僅占總面積的12.7%。
地面坡度的級別不同,對于坡地系統的發育影響不同,對于水系結構的影響也不一樣。研究區坡度范圍在0~75°之間,可根據其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和所發揮的水土保持功能等,將研究區的坡度劃分為4個范圍等級:0~8°、8~15°、15~25°,以及>25°。其中坡度小于8°區域最少,占總面積的8.09%;坡度在8~15°之間占15.19%;坡度在15~25°之間的占30.68%;坡度>25°的占46.04%??梢娖露戎饕性?5°以上。
研究區地面起伏度最大值為837米,將研究區地面起伏度<200米的確定為平地;地面起伏度在200~500米之間的確定為丘陵;>500米的確定為山地。研究區主要以平地地形為主,占總面積的74.67%。
研究區四級河流和五級河流流域地表起伏度較大,河流交匯的地區地形起伏度較大,以丘陵地形為主;一級河流和二級河流主要分布在平地地區,地表起伏度較小;研究區內怒江流域的地表起伏度比瀾滄江流域地表起伏度大,由于受地形影響,瀾滄江干流右側河流發育較多,左側支流發育較少,以一級河流為主。
匯流累積量對面積高程積分值的影響不大,基于最佳閾值提取區域內河流的面積高程積分值。得到研究區處于幼年期地貌河流86條,主要集中分布在瀾滄江和怒江干流左側1級流域,占流域面積的15.29%;處于壯年期地貌河流416條,主要分布在瀾滄江和怒江干流外側,各級河流都有分布,2級河流較多,占流域面積的74.85;處于老年期地貌特征河流110條,主要分布在干流流域范圍內,占流域面積的9.86%;研究區以壯年期流域地貌為主。瀾滄江與怒江干流呈平行分布。
4 結束語
(1)基于ArcGIS10.2水文分析,提取研究區流域內河網分布特征并進行面積高程積分分析。匯流閾值越大,河道數目越少,河道總長和河網密度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當匯流閾值為5600時,河網密度為0.23km/km2,趨于平穩;不同匯流閾值產生的河網形態各有差異,閾值越大,生成河網越稀疏,反之越密集。水系劃分為5級結構,河網總數目626條,總長度為5305.85千米。面積-高程積分結果表明,研究區內大多數河流處于發育壯年期,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流域面積分別約占總面積的15.29%、74.85%、9.86%。
(2)研究區相對高程較大,高程值在3000~5000m之間的分布較廣,坡度主要集中在15°以上,河流交匯地區以丘陵地形為主,地形起伏度較大,支流主要分布在平地地區;干流流域內地形起伏度較大,河流發育受區域地貌特征影響較大,研究區內兩條干流呈平行狀發展。區域內河流發育與斷層等構造活動方向一致,河流侵蝕方向與區域構造、地貌特征具有明顯相關性。
(3)影響流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流域地貌發育和河網分布與地表基巖巖性有關,在后續實驗中將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新華,楊勤科,湯國安.中國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評價中的應用[J].水土保持通報,2001,21(1):57-59.
[2]劉興旺,袁道陽,史志剛,等.六盤山斷裂帶構造活動特征及流域盆地地貌響應[J].地震工程學報,2015,37(1):168-174.
[3]劉飛,范建容.地貌特征與土壤侵蝕空間分布直方圖相似度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18-21.
[4]程三友,李英杰.撫仙湖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構造指示意義[J].地質力學學報,2010,16(4):383-392.
[5]孫希華,姚孝友,周虹,等.基于DEM的山東沂沭泗河流域地貌演化與水土流失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5,25(4):24-28.
[6]祝士杰,湯國安,李發源,等.基于DEM的黃土高原面積高程積分研究[J].地理學報,2013,68(7):921-932.
作者簡介:陳娟(1992-),女,重慶市,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3S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