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借鑒荷蘭鹿特丹港和國內廣州港江海河聯運發展經驗與啟示,提出南通江海河聯運體系構建的五大舉措,為南通江海河聯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江海河聯運;經驗與啟示;區域經濟發展
引言
江海河聯運,即是沿江、沿海、內河各港之間,通過船舶進行轉運,在中轉碼頭通過集裝箱岸吊、龍門起重機、正面吊、叉車、短途運輸汽車等裝卸工具進行換裝(直達船無需換裝),同時僅使用一份運輸票據(即水陸聯運貨物托運單、貨票)聯合辦理貨物運輸的方式。
江海河聯運與單一運輸方式尤其是公路運輸相比,既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也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首先,簡化了手續,采用“一次托運、一次計費、一份單證”等高效管理形式,可簡化貨主托運與結算手續,提高運輸管理水平,提升貨物運輸效率;其次,降低了成本,通過合理選擇運輸方式及對運輸路線理性的規劃設計,可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再者江海河聯運以更加節能、綠色的水運運輸方式替代公路運輸,可以有效減少道路擁堵、降低污染排放。
南通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抵黃海、南望常見, “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處于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具備發展江海河聯運的先天區位優勢。同時,江蘇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支持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設計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也要求做大沿江沿海港口、提升江海河聯運功能,增強南通區域綜合競爭力[1]。
文章借鑒荷蘭鹿特丹港、國內廣州港的海河聯運發展經驗與啟示,研究未來南通市江海河聯運的發展方向與舉措。
1 國內外江海河聯運發展經驗
1.1 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是歐洲第一大港,其具有發達的集疏運系統。鹿特丹港目前擁有海輪碼頭總長56公里,河船碼頭總長33.6公里,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裝卸作業。鹿特丹港大力發展內河基礎設施建設,其以新航道為主軸,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建設挖入式港池,鹿特丹港興建了大量的現代集裝箱碼頭,并配備了自動化設施,很多集裝箱都是“流動”轉載,由海船卸裝后直接運輸到內河航運船。
鹿特丹港依托萊茵河沿岸完善的多式聯運系統,興建港口物流園區,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該港目前正規劃建設的現代化園區Msasvlakte2,由園區本部、鐵路服務中心、駁船服務中心、立體交通、三角洲集裝箱堆場、專用碼頭、近海和鐵路支線服務、備用發展區以及內地公路發運點等9個不同功能部分組成。
1.2 廣州港
廣州港位于珠江如海口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作為珠江三角西岸唯一的大型集裝箱深水港,廣州港南沙港區區域競爭優勢突出。廣州港重視水運在港口集疏運能力建設中的作用,港區碼頭在建設過程中都會結合考慮江海轉運碼頭區和內河駁船泊位的配套建設。
廣州港重視與航道沿線腹地的合作,不斷拓展“穿梭巴士”覆蓋范圍,借助發達的珠江水網和便利的江海聯運條件,與周邊大中小碼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建設廣州港集裝箱干線港、物流中轉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深一步推動了“珠江戰略”,增強了廣州港的輻射能力。
2 對南通市江海河聯運的發展啟示
2.1 打造高效的江海河聯運通道
廣州南沙港區海輪到達南沙港區海港碼頭后,3000噸級駁船中轉可以到達珠江三角西部的云浮、中山、佛山、江門等內河港口,還可直通東部的東莞、惠州等地。盡管連申線三級航道基本上完成了達標整治,但南通市內另外一條溝通沿海呂四港區的通揚線航道尚不能實現與沿江沿海港口的直連溝通[2],且沿海的另外兩個港區-洋口港區和通州灣港區也缺乏高等級疏港航道的支撐,與沿江沿海港口泊位可停靠的船舶級別差距太大,難以發揮水運運能大、成本低的優勢。
提升南通江海河聯運功能,需要加大對聯運通道的建設力度,建設現代化運河連通水道,形成便捷通達的水運網絡。以沿江沿海主要港區為轉運結點,加強江海河聯運設施建設,實現沿江港口、內河港口與沿海港口之間的有效銜接,大力推進江海河聯運,加快大宗散貨海進江中轉體系、江海物資轉運體系建設,提升沿江港口大宗物資江海聯運水平。
2.2 建設現代化的聯運節點碼頭
參照鹿特丹、廣州南沙港口發展經驗,在沿海沿江港口規劃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江海轉運泊位區、內河轉運泊位區的配套碼頭設施建設,在規劃層面實現江海河聯運區的無縫銜接。以港口后方腹地產業結構為依托,以應用實用技術和先進設備為突破口,建設現代化專業碼頭設施,逐步實現港口裝卸作業機械化,提高港口裝卸作業效率,通過港口效率的提升促進水水聯運發展。
2.3 加強南通港與腹地港口的聯系
加強南通港與長江中上游地區港口等腹地港口的聯系,通過開辟新航線、降低稅費等政策,吸引腹地貨物中轉,同時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運輸服務,并提供船舶、貨物、裝卸、存儲、集疏運等給類信息,方便客戶的選擇等。
2.4 制定鼓勵江海河聯運發展的措施政策
引導培育一批能力較強的江海河聯運組織企業,重點培育和扶持具有技術基礎和經濟優勢的聯運承運企業,作為啟動多式聯運市場的經營主體,聯合或集合貨運代理等其他參與多式聯運的相關企業,形成多式聯運市場的經營組織網絡。通過優化保證聯運船舶靠泊裝卸,減免或補助中轉環節費用,降低江海河聯運船舶過閘費等優惠政策,鼓勵沿江沿海港口貨物集疏運向水路傾斜。
2.5 大力發展內河定期駁船運輸
以港口五大貨種(礦建、煤炭、鐵礦石、油品、集裝箱)為突破,開通內河定期班輪,提高內河船舶的班次和頻率,提高南通江海河聯運體系的穩定性,形成快速、可靠的海河聯運體系。在海河聯運市場培育初期,可以以內貿集裝箱為重點,一方面通過疏浚整治內河航道,完善內河集裝箱運輸體系,大力改造內河集裝箱碼頭、船舶及配套設施,開通內河港直達海港的集裝箱駁船航線。一方面亟需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政策和技術標準,協調內河集裝箱運輸相關方的職責權利義務及運輸操作規程等,規范相關方面的經營行為,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激勵內河集裝箱發展[3]。
3 結束語
文章根據江海河聯運的概念和構成,借鑒荷蘭鹿特丹港和國內廣州港江海河聯運發展經驗與啟示,提出了南通江海河聯運發展的五大舉措,為南通江海河聯運的發展方向與定位提供了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南通市提升江海河聯運功能研究[R].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2016,01.
[2]通揚線(海安船閘-呂四段)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廳內審稿)[R].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2014,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S].2015,03.
作者簡介:毛霖(1982,11-),女,學歷:研究生,籍貫:江蘇省南通市,民族:漢,職稱:助理研究員,工作單位:南通大學交通學院,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