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六個節氣為例,根據每個節氣對應的民俗,結合不同季節合理的飲茶方式,設計出一套養生茶葉罐,從而引導人們遵從自然,尊重生命節律。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飲茶養生;茶葉罐設計
節氣是自然時令,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因陽光照射角度、時間等條件影響,產生了一系列天文物候變化。中國人很早以前在生產生活中發現了這一自然規律,將其整理成二十四節氣時令體系,指導農事活動。
1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以黃河流域的天文物候為依據。遠在春秋時期,二十四節氣就以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點進行劃分。公元前104年,《太陽歷》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為一個節氣。圍繞這些節氣形成了眾多與信仰、儀式、養生相關的民俗活動[1]。
2 春夏季節民俗與養生
二十四節氣不僅與農事有關,更關乎人的身體健康,每個節氣的氣候不同,人體的氣血也會隨之變化。明白節氣的特點,在養生時才能見暑熱養生長,見濕養轉化,見燥養收斂,見寒養封藏。中醫認為五臟對應自然界的四季,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應該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養護身體的主要器官[2]。現以立春、驚蟄、谷雨、立夏、芒種、大暑六個節氣為例,闡述不同節氣對應的養生飲茶方式。
(1)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每年陽歷二月四日前后,為立春。立春前一天,天子帶領眾人舉行叩拜句芒神的儀式,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半夜時分,人們會聽到小販叫賣蘿卜,立春日吃蘿卜,意為“咬春”[3]。“咬春”之后不犯春困,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的每一天都不要虛度。立春時節陽氣生發,人易暴怒、憂郁,飲茉莉花茶,可安定情緒,舒緩神經。
(2)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每年陽歷三月六日前后,為驚蟄。相傳驚蟄過后不久,大鷹會發現自己的嘴變得柔軟無力,利爪也變得纖細柔弱。也許是因為在“春生”時期,萬物友好,使得善于獵殺的大鷹暫時變為布谷鳥。驚蟄時節因天氣回暖,氣溫明顯升高,應保持心平氣和,忌妄動肝火,飲白牡丹,可清肝明目、鎮定降壓。
(3)谷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每年陽歷四月二十日前后,為谷雨。百花之王牡丹,在谷雨時節開花。城里的人們紛紛趕赴谷雨花會,鄉村的女子則去往陌上桑林,采摘桑葉。谷雨標志著寒潮天氣結束,氣溫回升加快,飲洞庭碧螺春,其豐富的氨基酸,可增強體質。
(4)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每年陽歷五月五日前后,為立夏。對女孩來說,立夏節氣最好的食物是豌豆莢,吃過之后便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立夏時節暑易入心,飲當令的黃山毛峰,其滋味甘醇,強心養神,來自山野的新鮮氣息,能令人神清氣爽。
(5)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每年陽歷六月五日前后,為芒種。芒種是農村一年最忙之時,男性去麥田割麥,捆成麥把,送回家中麥場。女性則站在田埂上,排成長隊插秧。待麥地變作秧田之后,舉行安苗祭祀。芒種時節,濕氣蒸騰而悶熱,飲越鄉龍井,清淡適宜,調養精神。
(6)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每年陽歷七月二十三日前后,為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人們會吃只生長在南方的“仙人草”,其味甘,能夠清暑解熱。由于高溫酷暑,需補脾健胃,飲蒙頂黃芽,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對養護脾胃甚有好處。
3 養生茶葉罐創新設計
依據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驚蟄、谷雨、立夏、芒種、大暑六個節氣對應的養生飲茶方式,設計出一套節氣養生茶葉罐(圖1)。
本套茶具為陶瓷所制,因其所裝的茶葉具有養生功效,且有季節區分,為了方便辨別,造型上采用“春生夏長”的生長姿態。“立春”“驚蟄”“谷雨”為春季的節氣,頂部略尖,上窄下寬,結合封蓋把手,意為“萌生”。 “立夏”“芒種”“大暑”為夏季的節氣,罐體偏圓,結合封蓋把手,意為“成長”。
封蓋設計是本套茶葉罐的另一設計點。首先,為保證茶葉品質,封蓋頸部采用斜形插槽,中間開凹槽,嵌入定做的優質密封膠圈,將封蓋套入罐體,嚴絲合縫,避免茶葉受潮[4]。其次,需要在不同節氣的罐子中盛放相應的茶葉,故提出用封蓋區分節氣。封蓋把手的小物件是每個節氣的標志物,分別由“蘿卜葉”“布谷鳥”“牡丹花”“豌豆莢”“麥穗”“仙人草”對應“立春”“驚蟄”“谷雨”“立夏”“芒種”“大暑”。小物件從封蓋口頂出,代表每個節氣特有的信仰與民俗,指導人們在不同節氣里飲用適宜的茶葉。
此外,考慮到外形、紋樣、釉色等構成要素,釉面效果經試燒對比,春季的三個罐子最終確定為淺綠色亮光釉與深色自然紋理配合,意味著萬物復蘇、新芽萌生。夏季的三個罐子最終確定為淺綠色亮光釉與白色亮光釉相間,襯以靛青色紋理,意味著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封蓋把手統一用白色,成為各節氣的標志,方便用戶使用。
4 結束語
二十四節氣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漸漸成為人們把握自然規律、認識生命節律的文化技術,具有對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的指導意義。節氣養生茶葉罐,將養生保健與節氣時令相結合,指導人們科學飲茶,幫助人們遵循自然時序,享受優質生活。
參考文獻
[1]蕭放.二十四節氣與民俗[J].裝飾,2015,04:12-17.
[2]尚超,周紅.淺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2015,07:269.
[3]申賦漁.光陰(中國人的節氣)[M].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04-90.
[4]易雪峰.現代陶瓷茶具的創新設計與實踐[J].福建茶葉,2016,06:165-166.
作者簡介:張芳蘭(1980-),女,陜西人,博士,燕山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產品創新設計與評價、人機工程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