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通信模式推廣形式愈演愈烈,統一通信作為新通信模式主要手段,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儲備與傳統通信技術能力有效的融為一體。文章詳細論述了企業搭建統一通信平臺的四層架構,以及選擇建設Active-Active雙活核心的部署方案,來最大化的保障系統運行穩定。基于統一通信平臺的建設,企業能夠開展即時消息、多媒體會議、企業通訊錄、一號通等業務,并且能夠與企業現有系統融合對接,真正實現“統一的”通信。積極推動統一通信的建設,對于企業具有深遠的作用,統一通信的未來架構將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產生又一次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統一通信;平臺架構;方案設計
1 企業統一通信平臺架構
統一通信系統按邏輯可劃分為四層:
應用層:統一通信相關一系列應用,包括即時消息、狀態呈現、通訊錄、多媒體會議、管理系統等組件,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的各種業務功能。
控制層:包括了SIP服務器,中繼網關,媒體資源等核心控制設備,提供終端設備接入、認證,信令路由、媒體傳輸和觸發業務部件功能。
接入層:涵蓋了系列化落地網關,實現本地出局和本地再生功能,提高系統整體的可靠性。
終端層:供給最終客戶使用的客戶端,包括IP話機,模擬話機、移動智能終端和各類軟終端。
2 整體部署方案
為保證系統可靠性,可以考慮通過建設Active-Active雙活核心,最大化的保障系統運行穩定,通過建設統一通信平臺集團中心和容災中心,兩大中心組成Active-Active雙活核心側,提供全網語音軟交換和統一通信業務。分支機構采用落地網關的方式接入,實現本地存活和語音出局。平臺部署如下(如圖2):
2.1 集團核心側
集團側建設雙中心,工作為負載分擔的方式,該組網情況下,兩個中心節點分別為一部分用戶服務,組成Active-Active的互為容災備份方式。
正常工作狀態下,兩個中心節點均正常工作,并分別負責一部分企業內用戶的業務,同時通過如下方式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兩個中心節點之間,每個節點的服務器都向兩個節點同時寫數據,因此每個節點的服務器雖然分別都只服務于一部分用戶,但實際上每個節點具有所有用戶的數據,從而為互為容災提供了數據基礎。另外,在中心節點之間有心跳保持,可以相互知道對方的工作狀態。當某個中心節點的服務器異常時,客戶端上可以從登錄返回信息中得知主用節點(即某一中心節點)和備用節點(即另一中心節點)的信息,正常情況下會優先選擇主用節點使用業務。當某個中心節點異常時,客戶端會檢測到自己的主用節點不可用,從而自動連接備用節點,從而由另外一個中心節點繼續提供服務。當客戶端的主用節點恢復正常后,客戶端將切換回主用節點,從而降低另一節點的負荷。
2.2 核心側建設注意事項
核心側設備為統一通信的核心,其安全性與穩定性極為重要,所以對于設備供電、制冷等基礎設施要求較高,語音網管類設備,大多數采用48V供電,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此外,為了保證雙中心順利切換,雙中心之間的數據鏈路要求延時不能高于50ms。
2.3 接入層
(1)已有程控交換機的分支單位。鑒于保留現有的電話網絡和號碼資源的考慮,作為語音網絡IP化過渡階段,可通過在分支機構部署中繼網關的模式,快速低成本實現傳統電話網絡和集團IP電話網的相互融合(如圖3):
接的分支單位部署中繼網關;與程控交換機之間通過基于PRA信令的E1中繼對接;團總部UC平臺通過基于SIP信令的IP專網對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程控交換機和落地網關距離超過150米,需要在兩側各增加一個光端機,保證E1電信號能夠長距離傳輸。
(2)無內部語音網的分支單位。首先需要部署本地語音網關,通過E1中繼與本地運營商網絡互連,實現PSTN出入局。由于分支單位電話都直接由本地網關管理,模擬電話需要通過IAD才能接入IP電話網中。正常情況下,本分支節點用戶注冊到總部語音網關,共享總部業務。如果分支節點與中心節點之間的通信出現故障,本地再生服務將會由本地網關來提供,同時實現本地語音呼叫控制功能,分支單位用戶注冊可到本地網關。如圖4所示。
(3)人數較少的臨時項目部。對于人數較少的臨時項目部,可以不部署落地網關直接接入到集團中心,為保證通信效果和安全性,要求項目部和集團中心之間具備IP專網。若實在不具備專網條件,需要在項目部就近部署接入點,通過Internet連接接入點后再使用集團的VOIP網絡,不建議超過30人的項目部使用這種接入方式。可選擇一個具有落地網關的分支單位作為接入點,為了提供外網接入能力,接入點需要部署一臺SBC(網絡邊界控制器)設備。
3 全網IP電話號碼分配和撥號規則
從方便應用的角度出發,應遵循結構清晰、擴展性好的原則來進行電話號碼的編號,充分考慮到日常使用習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號碼,可以按照如下原則考慮分配:(1)各分支單位可以保留原有電話短號;(2)各分支單位內部電話短號可以參考運營商號碼后四位或者新編四位號碼;(3)總部和各分支單位統一分配三位數字編號作為分支號,分支號+短號=長號;(4)統一的賬號推薦使用<姓名全拼>[_<單位>_<字母編號>];(5)為了后期分配給各單位的分支號能比較直觀體現所屬地并且容易規劃,設計按片區劃分,每個片區號以一位數字標示,且以這個數字作為三位分支號的第一位,分支號后兩位前01-39給二級本部使用,40-99給項目部使用;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分配。
通過上述號碼規劃后,可實現同一單位內部呼叫采用短號互撥的方式,各單位之間內部呼叫采用長號互撥的方式,極大的提高了撥號效率。當呼叫本地PSTN/PLMN用戶,采用“出局字冠0+PSTN/PLMN號碼”的方式。當呼叫異地PSTN/PLMN用戶,采用“出局字冠0+(國家地區代碼)區號+PSTN/PLMN號碼”的方式。網外呼叫的撥號規則和建設前基本保持一致,對用戶使用不造成任何困難,內部路由自動選擇最優路徑。
4 統一通信主要業務
4.1 即時消息
即時消息業務,包括收發即時消息、群組消息、消息歷史記錄、好友查找和管理、消息記錄、文件傳輸及其他增強功能等,可以認為是企業內部的安全“QQ”。同時,在移動終端上亦可實現類似與微信的功能。
4.2 多媒體會議
主要涵蓋語音會議和多媒體會議。語音會議業務根據與會者加入會議的不同方式,可以分為預約會議和即時會議兩種,均可允許三個或者更多用戶(最多可支持16個用戶)同時通話。其中按照與會者加入會議的方式不同,預約會議又可分為自行接入式、主席召集式和系統召集式等三種模式。多媒體會議是指在基于語音會議的基礎上,實現視頻、桌面共享、文件傳輸、電子白板、文字交流等更為豐富的會議協同功能。多媒體會議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召開方式:一是預定式多媒體會議,會議成功預定后,預定者可通過Email、短信等方式告知與會者相關會議信息。此會議方式可通過會議Web管理界面進行預定,也可通過自助管理界面進行預定。二是即時多媒體會議,此種會議方式通過軟終端召開,應用便捷。
4.3 企業通信錄
統一通信系統可實現企業通訊錄互聯,企業管理員可以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維護。用戶也可自行維護企業通訊錄,包括自維護(修改本人詳細信息)、查詢企業員工聯系人、查看聯系人詳細信息、添加企業員工個人通訊錄、進行數據更新以及通訊錄發起呼叫/即時消息等功能。企業通信錄可支持基于組織架構的樹形企業通訊錄;可支持姓名(全拼、首字母簡拼)、號碼、員工號、email等多字段的查詢方式;亦可支持多關鍵字搜索,包括同時輸入姓名、部門、地址搜索。
4.4 狀態呈現
統一通信系統提供企業員工在線、離開、忙碌、離線等四種用戶狀態的呈現。用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啟用預定時間內無鼠標或鍵盤操作時自動轉至離開狀態。亦可將企業通訊錄/個人通訊錄中聯系人帳號的在線、離開、忙碌、通話中、離線等狀態進行顯示。
4.5 一號通
一號通業務,是指同一個號碼被用戶的多個終端所共用,并且這多個終端具有相同的補充業務。這個號碼是其中一個局內終端的號碼,稱該號碼為一號通號碼,該終端為主終端,主終端可以由用戶自由選擇。當其他用戶呼叫用戶的一號通號碼時,該用戶的多個終端根據配置的規則振鈴,用戶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終端接聽來電。每一個用戶擁有一個一號通號碼(即運營商分配的長號),通過一號通的綁定關系,可以將該號碼與用戶的桌面分機、用戶的軟終端、用戶的手機等其它號碼統一進行綁定,當該用戶的一號通號碼被呼叫時,所有綁定的號碼可以按照預先設置的優先級、振鈴方式、時間段等進行同振或者順振或者追振,保證用戶可以使用最合適的方式接聽電話,不錯過任何重要來電。
4.6 PC與IP話機聯動
綁定關系。PC客戶端與IP話機的綁定關系在開局時進行設置。需要將PC客戶端和IP話機配置相同的DN號碼。PC客戶端只能綁定一個IP話機,對外顯示一個號碼。通過話機與計算機聯動,實現狀態同步、摘機聯動、呼叫控制、呼叫代撥、被叫聯動等功能。
5 結束語
根據現有統計結果顯示,在當今移動互聯網及BYOD的洶涌浪潮下,每位企業員工用于日常辦公設備的平均值為2.9臺,這不僅局限于個人電腦,企業員工還會應用ipad、iphone收發郵件,通過座機或者移動終端與客戶語音通話,與同事交流利用即時通信軟件,有時還需要利用視頻會議或者網絡會議等手段進行多人會話。積極推動統一通信的建設,對于企業具有深遠作用。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統一通信的未來架構將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產生又一次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孟佑桐.統一通信需要真正的統一[J].電信技術,2009(10):82.
[2]黃山松.統一通信平臺設計與業務實現[D].上海:復旦大學,2008:28-32.
[3]張俊,蘇海鵬.統一通信簡介[J].中國交通信息化,2013(7):104-105.
[4]凌潁,梁朝霞.融合通信相關標準及其業務實現的關鍵技術[J].電信科學,2008:7-11.
[5]沈文光,徐建,袁洪元.電網企業統一通信系統部署方案探討[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3(12).
作者簡介:郭萌(1984-),女,山東德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碩士畢業,現就職于中國電建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信息技術部,高級主管,工程師,從事網絡平臺建設、信息系統建設及應用等信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