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對黃土地區,季節性游蕩河流,彎道沖刷,護坦防護,護坦埋深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通過文章的分析,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沖刷;螺旋流;護坦;埋深
1 概述
黃土地區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較少,蒸發量較大,地表植被也較少,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枯水季節流量小,河床穩定,每年6~9月份為暴雨頻發期,形成大量的隨季節變化的,具有游蕩性、變遷性的中小流域。更由于黃土具有濕陷性、浸水崩解性以及形成的泥沙顆粒細小,洪水一旦發生,寬淺的河床游蕩不定,凹凸岸頻繁交換,股流、汊流眾多,主流擺動很大,主流沖溝很深,導致沿河路基床面下切,坡腳淘刷嚴重,經常造成路基防護水毀破壞,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并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因此,選擇合理的防護形式,是應對季節性河流水毀破壞,保證沿河路基安全穩定的有效辦法。
2 河流的沖刷特點
公路路基水毀容易發生的段落,一般位于河流彎道的凹岸段,由于受彎道挑流的頂沖和彎道螺旋流及彎道斷面環流的共同作用,河流凹岸段的沖刷破壞比凸岸段和直河段要嚴重的多,河灣洪水直接決定公路安危。所以,分析彎道水流作用和泥沙沖淤變化,是公路沿河路基防護設計的主要依據。
2.1 彎道螺旋流主要規律
水流由直河段進入彎道,因慣性而流向凹岸。受凹岸制約,水流沿凹岸曲線流動。在過水斷面上的兩個橫向力和重力沿流動方向的分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彎道螺旋流,面流流向凹岸,而底流流向凸岸。螺旋流在過水斷面上的投影,即三維螺旋流在過水斷面上的流速分量,稱為斷面環流。一般斷面上徑向(橫向)流速分量較縱向流速分量,在數值上要小的多,一般為斷面平均流速的5%~10%。水流進入彎道后,在離心力作用下,出現橫向流速分量,逐漸引起流速流向的重新分布,大約到彎頂斷面(θ),主流逼向凹岸,在θ到θ斷面之間,逐漸形成較完整,較明顯的斷面環流。而且在彎道出口(θ)斷面下游接近一個彎道寬度B的范圍內,環流還在發展。然后在河床阻力作用下,經過相當長的距離(8B~10B范圍),逐漸衰減而消失。彎道水流都存在橫向流速分量流速ur,ur大小與流態緩急(弗汝德數大小,Fr=)和相對曲率()有關,Fr和愈大,ur也愈大;反之亦然。但是Fr愈大,流態愈急,前進的慣性愈大,流線愈不易彎曲,完整的斷面環流的形成就愈出現在下游。反之,Fr愈小,流態愈緩,前進的慣性力小,流線愈易彎曲,完整的斷面環流愈易出現在上游。常說:“洪水走灘,枯水坐彎”,“洪水凹岸頂沖點下挫,枯水頂沖點上提”就是這種規律的具體表現。
2.2 彎道水流沖刷深度的計算
河床的演變,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1)流域的產沙條件。(2)流量的大小和變化。河流的水力條件是隨流量而變化的,流量越大,水流挾沙能力就越強,流量變化越大,泥沙運動和河床變形就越激烈。一年四季隨著流量的變化,河床形態也隨之發生季節性的變化。(3)河床的土質和比降。河床土質決定河床抵抗沖刷的能力。土質堅實的河床較為穩定,變形緩慢,而土質松軟的河床容易沖刷,變形急劇。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易沖刷;而比降小,則水流緩,易淤積。黃土地區流域內有大量的細粒泥沙被水流沖入河道,河水的含沙量一般都很大,年內徑流差別巨大,河床土質松軟,而且黃土高原地區河床比降一般都較大,遂使河床形態發生非常顯著的季節性變化。河床的演變,實質是河流沖刷的累積,河流的沖刷強度,直接影響防護工程的安全穩定性,黃土地區河灣彎道由于天然的地質地貌,沖刷更為嚴重。彎道螺旋流的形成,引起沿程各斷面流速和流量的急劇變化。由于水具有粘滯力和紊流水團混摻的動量交換,水流內部不同深度之間、水流和床面之間存在切應力τ。切應力τ推動床面泥沙運動。床面上輸沙不平衡,產生沖淤變形。
彎道凹岸最大沖刷處水深,可根據下式進行計算:
hmax=1.48()0.24()0.17()0.05hCm
3 護坦的防護效果
洪水治理和沖刷防護工程的原則必須是因勢利導,我們通常所說的:“順其性、挫其鋒、分其勢、調其向、穩其流。”首先,要順應洪水流勢,保證泄流順暢;然后,利用防護工程逐漸消耗洪水動能,改變沖刷水流方向,最后使洪水平穩地流向下游。護坦是近年來公路建設開始普及推廣的非常有效的防護形式。護坦防護機理,可以簡單描述為:彎道凹岸螺旋流沿護坦壁面向前下方發展,形成斷面環流(螺旋流的橫向分力)在彎頂(θ)附近到達床面開始沖刷坡腳,帶走坡腳泥沙,形成沖溝露出護坦頂面。這時水深增大,流速減小,水流動能在這一過程中消耗了一部分;沿護坦頂水平向下的水流流向指向下游河心,在護坦垂裙形成次生漩渦,并掏刷垂裙處泥沙。由于此時的水流已經被護坦頂挫其鋒(河床泥沙和護坦頂面已消耗大部分能量)、調其向(斷面環流流向已平穩指向下游河心),次生平軸漩渦體系較螺旋流直接作用于河面要小的多,沖刷也大大減弱,成功達到分其勢的目的,水流平穩流向下游。
4 護坦的埋置深度
依據護坦的防護機理,護坦頂面的埋置深度,對防護設置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坦頂面若與河床床面齊平,雖然可起到將螺旋流改變成水平流動的作用,但失去了頂面以上沖刷消能的作用,護坦的沖刷hSH將加大;同時,護坦上游和下游端會被洪水沖出局部沖刷坑,易被沖毀。相反,如果護坦頂面埋置過深,彎道螺旋流無法改變為水平流,洪水的消能只能靠河床泥沙,對下游彎道出口端繼續進行嚴重的沖刷,這無疑加大了防護長度和防護高度,護坦作用也發揮不出來,造成浪費。由于天然床面的螺旋流的比能是一定的,護坦頂面埋置淺,水流沖刷帶走頂面泥沙耗能就少,剩余動能沿護坦垂裙沖刷就深,反之亦然。
近年來,依據我省護坦在多條高速公路及地方道路的建設經驗,以及護坦有效防護的沖刷機理,認為在洪水流速<5m/s時,護坦頂距離最大沖刷線下1m左右是護坦的作用能有效發揮,當洪水流速≥5m/s時,為減小hSH值,建議增大護坦頂寬,并將埋深控制在1.5~2倍的hSH。
參考文獻
[1]張從明,李國峰.公路邊坡治理措施及安全評價方法[M].人民交通出版社.
[2]高東光.公路水毀與橋梁水毀防治[M].人民交通出版社.
[3]馬惠民,王恭先,周德培.山區高速公路高邊坡病害防治實例[M].人民交通出版社.
[4]交通部第勘察設計院.公路路基設計手冊[M].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