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地處高寒地區,無霜期短,積溫低,蔬菜供應大多數都是從外地進的,自己生產蔬菜比較困難。近幾年來,由于日光溫室技術的推廣,使大棚面積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以大棚黃瓜發展最快。
由于大棚內溫度較高、濕度較大,有利于霜霉病菌的滋生和發展,致使霜霉病在大棚栽培中發生面積大、蔓延快,該病俗稱火龍秧子干葉子跑馬干,是嚴重為害棚室黃瓜的一種常發性葉部病害。苗期發病,葉片逐漸褪綠、發黃,最后枯死;成株期發病,先在葉脈間出現水漬狀失綠小斑點,逐漸變黃,病斑擴大后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潮濕時在葉片背面的病斑上長出灰黑色霉層。條件適合時,病害蔓延很快,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可達50%~60%甚至更多。防治方法如下。
1 農業防治措施
1.1 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用25%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5min進行消毒;或播種前用50℃溫水燙種浸泡10-15min,并不斷攪拌,待水溫降至25℃時,浸種8-10h后搓洗,然后用清水淘凈進行催芽,直播育苗,用溫水澆透營養缽,選飽滿的種子平放于營養缽中,覆土1cm。
1.2 苗期管理
a.溫度管理 播種后到出苗前,白天溫度在25—28℃,夜間溫度在18—20℃;成苗期白天溫度在22—28℃,夜間溫度在10—12℃。
b.水分管理 空氣濕度在60%-70%,陰天不澆水,晴天在上午10點之前澆水。
壯苗指標:苗齡50d左右真葉展開4—5片,莖粗,節間短,子葉肥厚,有80%以上的秧苗現蕾。如果在苗期發現有病苗,應立即拔除,防止危害其它植株。
1.3 移栽后管理
移栽前進行土壤處理,可用40%福爾馬林1000倍液于移栽前7~15d進行地表噴灑,噴灑時一定要均勻,隨噴隨翻地。底肥施用腐熟的有扒肥,每公頃施75t。
移栽時嚴格淘汰病株、弱株,選用節間短、根系發達、無病害、葉色深綠的植株進行移栽。
施化肥時,要氮、磷、鉀肥混合施用,不能偏施氮肥,否則造成植株徒長,使苗弱易引起病害。
移栽時澆一次水,隔7d后澆一次水進行緩苗,結瓜前不再澆水。每隔7d中耕翻地一次,以降低土壤濕度,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抗病能力。結瓜期隨瓜條數量的增加而澆水,每隔7d澆一次水,選擇晴天上午澆水,陰雨天不用澆水。
及時打底葉和病葉、摘須、去雄花、去側蔓,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還可減少養分的消耗。打下來的病葉要及時清除,防止病害蔓延。
利用縮蔓技術可以減少病害的發生。縮蔓技術主要方法:在植株生長過程中不用架條,用塑料繩,當黃瓜底葉發病時,可以把底部的黃瓜采收干凈,再把底部的老葉、病葉打凈,然后把瓜蔓向下放,從而可以加快頂部新葉的生長,再結合藥劑防治,既可以控制病害的發展,又可以增加黃瓜產量。
此外,為了提高大棚內土壤溫度,降低空氣濕度,也可采取地膜覆蓋的方法進行栽培。
2 生態防治措施
采用高溫悶棚,它是大棚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灰霉病、黑星病等多種病害。具體方法是在晴天中午前后,澆透水后將大棚密閉,使溫度升高,當溫度達45~46℃時維持1.5~2h,之后緩慢通風,降低溫度,注意悶棚時溫度計水銀球要和植株最高點處在同一水平線上。還可以悶棚前一天澆水,當悶棚結束后再澆水。
適時通風。白天溫度達到26℃以上、空氣濕度在85%時,進行通風、排濕;陰雨天不用通風,使大棚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左右。6月20日左右,當夜間溫度達到10℃以上,開始進行夜間通風,通風時間為2—3h;7月15日左右,當最低溫度平均達到12℃以上時,夜間通風時間可以延長到6h。大棚門的底部也要用高40cm左右的塑料棚膜或擋板擋上,防止底風進入大棚,使黃瓜苗生長受到影響,易導致病害發生。
3 藥劑防治措施
用66.8%霉多克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75%克抗靈1500倍液,另加300倍液的白糖和醋防治霜霉病;當混合發生角斑病時加入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倍液。近年的新型藥劑如10%科佳懸浮劑,成分為氰霜唑,是一種新的進口藥,用在黃瓜、甜瓜和葡萄的霜霉病的預防,一般在定植緩苗后噴2~3遍,用2000倍液,間隔7~10d。也可以作為治療劑,發病初期用1000~1500倍液,連用2~3次,間隔7~10天。此藥持效期為10~14d,施藥后1h降雨不影響藥效,可于大多數殺蟲劑、殺菌劑混用,如與53%金雷500倍液混合,增加內吸傳導性。
另外近年推廣的藥劑還有42%三氯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也是防治蔬菜的霜霉病的新型鏟除劑。商品名為克菌凈。為廣譜、內吸、治療型殺菌劑。黃瓜霜霉病噴霧用3000~4000倍液,還有0.5%氨基寡糖素水劑(施特靈)1000倍液,不但治病,還可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噴施藥液時一定要噴勻噴透,使葉背著藥,藥后檢查葉背病斑的霉層是否干死,一般應連用2~3次。
葉面噴霧時應仔細周到地把藥液噴在葉背面,重點噴灑在功能葉上。所用的藥劑應交替使用,以提高藥效,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采收前7~15d停止噴藥,防止黃瓜上殘留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