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的
為了探索大豆品種黑河43號增產的新途徑,設計實施不同施肥與不同密度正交試驗,建立密度與施肥的最佳模型,為大豆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2、試驗設計及處理
2.1試驗設計:試驗以純N(X1)、P2O5 (X2)、K20(X3)、密度(X4)進行4因素5水平二次回歸正交試驗。
試驗設計處理組合27個,處理編號、編碼及對應實際值見表2。
3、 試驗基本情況:
3.1試驗設計與方法:試驗采取順序排列法,4行區,行長8米,壟距1.1米,小區面積35.2平方米。試驗面積950.4平方米。
3.2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地設在遜克農場農業科技園區,地勢平坦,肥力均勻。試驗地前茬為玉米,秋耙秋起壟。播種前取土化驗。
3.3供試品種:黑河43號
3.4播種:播種前種子與肥料定量分包,人工摟溝播種,肥料全部做為底肥,施于種下5厘米,人工點籽,播深4厘米。
3.5田間管理:大豆子葉出土后,深松30厘米;大豆二出復葉期趟一遍,深度14厘米;大豆三出復葉期化學除草一次,25%虎威水劑1.5升+48%排草丹乳油1.5升/公頃;大豆四出復葉期化學除草一次,烯草酮0.5升/公頃;當大豆株高達到30厘米時,封壟一次,深度12厘米;大豆封壟后人工拔大草一次。
4、試驗結果與分析
4.1生育期調查:生長旺盛、倒伏程度達到3級的處理較倒伏程度1級或2級的處理晚熟1-2天。
4.2室內考種調查
4.2.1當施磷純量≤80.4公斤/公頃時,隨著施氮量增加,株高增加;當施磷純量達到90公斤/公頃時,增加施氮量,株高變化不明顯。當施氮量≤34.5公斤/公頃時,隨著施磷量增加株高增加;施氮量≥52.5公斤/公頃時,增加施磷量,株高變化不明顯;鉀肥和密度對株高變化不明顯。
4.2.2處理2(N70.5P90K45密度40萬株/公頃)肥量較大,密度較低,底莢高度較低,只有16.8厘米;當大豆密度≤45萬株/公頃時,增加施鉀量,底莢高度降低;當大豆密度為50萬株/公頃時,鉀肥對底莢高度變化不明顯。
4.2.3各因素對節數影響不明顯。
4.2.4適當增施氮肥可增加大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當施鉀量超過施氮量時,增加施磷量大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也不增加;當施氮量超過施鉀量時,增加施磷量增加大豆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當氮、磷比例為2.3:3時,增施鉀肥增加大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其他施肥比例不明顯。增加大豆密度,大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減少,呈負相關。
4.2.5當大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單株有效粒數較高時,大豆的百粒重較低。
5、產量結果與分析
5.1對田間試驗結果(見表3)運用DPS程序進行分析,以N肥(X1)、P肥(X2)、K肥(X3)、密度(X4)四項農藝措施為決策變量,以666.7平方米產量為目標函數,建立數學模型:
Y=182.74-0.12X1+6.41X2+1.96X3-1.01X4+1.11 X12+4.81X22-3.64 X32-3.11 X42-0.16X1X2+2.05X1X3+2.37X1X4-3.32X2X3+2.68X2X4-2.05X3X4
這4個因素中對大豆產量影響大小程度,線性項是:X2>X3>X4>X1,表明在凈作條件下磷肥是影響大豆產量的有效因素,其次是鉀肥、密度、氮肥。對于三大肥料來說影響產量的順序是磷>鉀>氮;二次項系數鉀肥和密度都是負數,說明鉀肥、密度都有最佳值。
5.2主因子效應分析
經對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回歸F值為1.6762,顯著水平p值為0.1879,達到顯著水平。相關系數R=0.813431,剩余標準差S=9.25785147調整后的相關系數Ra=0.516672。
經偏相關分析磷肥(X2)、鉀肥(X3)的t檢驗值分別為3.28415、1.00699,達到了顯著水平,相關系數r分別為0.06356、0.01952說明磷肥、鉀肥對大豆產量影響大,與大豆產量呈正相關。
5.3各因子與大豆產量的關系
進一步了解各因素對產量的影響,將其在不同水平條件下對產值的具體影響進行分析,將其中三個變量固定在0水平上,可得到第四個變量的處理回歸模型:
氮肥Y1=182.74-0.12X1+1.11X12
磷肥Y2=182.74+6.41X2+4.81X22
鉀肥Y3=182.74+1.96X3-3.64X32
密度Y4=182.74-1.01X4-3.11X42
根據以上的效應方程可做出四因素各水平與大豆的產量的關系圖。由圖1可知氮肥(X1)對產量影響比較平穩;而鉀肥(X3)、密度(X4)都有自己的峰值,達到峰值前取值增加,產量相應增加,達到峰值后,取值增加,產量呈下降趨勢。磷肥(X2)隨著取值的增加,產量相應增加,沒有下降的趨勢,說明磷肥有可能沒有達到峰值。
5.4雙因子互作效應分析
由表的方差分析表可知,氮肥與鉀肥(X1X3)的互作效應達到顯
著水平,t檢驗值=0.92246達到0.37309的顯著水平;氮肥與密度(X1X4)的互作效應達到顯著水平,t檢驗值=1.06468達到0.3064的顯著水平;磷肥與鉀肥(X2X3)的互作效應達到顯著水平,t檢驗值=1.49078達到0.15988的顯著水平;磷肥與密度(X2X4)的互作效應達到顯著水平,t檢驗值=1.2069達到0.24897的顯著水平;鉀肥與密度(X3X4)的互作效應達到顯著水平,t檢驗值0.9219達到0.37337的顯著水平。
5.4.1氮肥與鉀肥(X1X3)的互作效應應達到顯著水平,將其他因素固定在0水平,得到施氮量與施鉀量解析子模型:
Y(X1X3)=182.74-0.12X1+1.96X3+1.11X12-3.64X32+2.05X1X3
由解析子模型Y1,3和表5可知,當施鉀量低時,產量隨著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當施鉀量達到0水平時產量較高,當施鉀量達到1.03114-1.54671時,產量隨著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產量低于0水平。
5.4.2施氮量和密度的交互作用
將其它因素固定在0水平,得到施氮量與密度解析子模型:
Y1,4=182.74-0.12X1-1.01X4+1.11X12-3.11X42+2.37X1X4
由解析子模型Y1,4和表6可知,當施氮肥不變時,隨著密度增加產量增加,當密度達到-0.51557至0.51557時,產量較高,再繼續增加密度,產量下降。當施氮量為-1.54671至-1.03114時,密度不超過0水平為高產區。
5.4.3磷肥與鉀肥的交互作用
將其它因素固定在0水平,得到施磷量與施鉀量解析子模型:
Y2,3=182.74+6.41X2+1.96X3+4.81X22-3.64X32-3.32X2X
由解析子模型Y2,3表7可知,高磷是大豆取得高產的必要條件,施磷量與施鉀量的高產區為高磷配合0水平的鉀,也就是說施磷量在102.3公斤/公頃以上時,施鉀量在30公斤/公頃時,較易獲得高產。
因此說,在大豆施肥上,應特別注意磷肥和鉀肥的配合施用,二者有機配合,可奪得高產。
5.4.4施磷量與密度的交互作用
將其它因素固定在0水平,得到施磷量與密度解析子模型:
Y2,4=182.74+6.41X2-1.01X4+4.81X22-3.11X42+2.68X2X4
由解析子模型Y2,4和表8可知,密度低時,當磷肥達到-0.51557時,產量隨著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密度達到0水平時是分界點(即密度45萬株/公頃),當密度達到1水平時(即密度50萬株/公頃),產量開始下降。所以,要注意密度和磷肥的配合。
5.4.5施鉀量與密度的交互作用
將其它因素定在0水平,得到施鉀量與密度進行子模型:
Y3,4=182.74+1.96X3-1.01X4-3.64X32-3.11X42-2.05X3X4
由解析子模型Y3,4和表9可知,施鉀量和密度都有峰值,當施鉀量達到0水平(30公斤/公頃),密度達到-0.51557時(42.5萬株/公頃)產量較高,達到2751.6公斤/公頃。
5.5最佳組合
從表10可以看出,最高產量組合為N24.6P102.3K16.1密度46.1萬株/公頃時產量為3154.2公斤,最佳經濟效益組合為N24.6P102.3K13.8密度46.3萬株/公頃。
6、結論
結合2014年試驗結果,2014年的最高產量組合為N51.9P102.3K53.3密度42.4萬株/公頃時產量3844.2公斤,建議在2016年的試驗中提磷的0水平,加大磷的變化區間,找到磷的峰值。大田應提磷肥用量,結合兩年試驗結果,建議大田的組合應為N45P102.3K30密度45萬株/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