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玉米空桿的主要原因
1.品種問題
品種抗倒伏能力的差異不同的玉米品種在株高、穗位高、根系發達程度、莖稈強度和韌度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品種自身的抗倒伏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株矮較株高、穗位低較穗位高、根系發達較根系不發達、莖粗壯韌性強的玉米較莖細韌性差的玉米品種抗倒伏能力強;反之,抗倒伏能力弱。
2.種植密度過大
種植密度過大,群體內部通風透光不良,植株莖稈徒長,莖稈的表皮細胞體積變大,細胞壁變薄削弱了機械組織的強度和韌性。并且株高增加,穗位升高,植株重心上移,莖稈的抗倒伏能力下降,一旦出現大風天氣,極易造成倒伏現象。
3、缺乏營養
玉米空稈的發生,除遺傳因素外,與果穗發育時期玉米體內缺乏碳糖等有機營養有關。因為形成果穗所需的養分,大部分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當光照強度減弱,光合作用受到影響,合成的有機養分減少,雌穗發育遲緩或停止發育,空稈即增多。另外,水肥不足、弱晚苗、病蟲害、密度過大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空稈的發生,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玉米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轉化和分配,而形成空稈。
4.雄穗對雌穗的抑制
玉米的雄穗是由頂芽發育而成,生長勢強,雄穗分化比雌穗分化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發育而成,發育較晚,生長勢較弱,當外界條件不適合的時候,雄穗會對雌穗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如營養不良時,雄穗就利用頂端生長優勢,將大量養分吸收到頂端,致使雌穗因營養不良導致發育不良而形成空桿。
5.陰雨天氣過多
玉米抽雄散粉時期,陰雨連綿,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脹而破裂死亡或粘結成團,喪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絲未能及時受精,造成有穗無籽。
6.病蟲害的影響
玉米病蟲害如大小斑病、黑粉病、玉米螟危害時,常造成植株養分供應受阻止,果穗不能發育,使得空桿增加。
二、玉米倒伏的防治措施
1. 選用抗倒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的優良玉米品種。土質肥沃及栽培水平較高的地塊,應選用豐產性能較高的耐密型品種;土質瘠薄及栽培水平低的地塊,應選用豐產性能強的半耐密型品種;多風地區則應選用矮稈、基部短粗、根系強大、抗倒伏能力強的玉米品種。特別還應注意選抗絲黑穗病、莖腐病的玉米品種。
2.精選種子
高純度的雜交種是防治玉米空稈和提高產量的關鍵。于播種前仔細篩除所選品種的小粒和癟粒,再次嚴格分級,盡量使種子純度一致(最好選用藥劑拌種、包衣種子),能有效防止空稈。另外,將藥劑拌種適宜浸泡,并于播前曬種1d~2d,可殺蟲滅菌.提高發芽率,增強出苗勢,降低空稈率。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防治玉米空稈和提高產量的手段。合理密植能夠協調玉米穗數、粒數和粒重之間的矛盾。根據品種特性、肥力水平、栽培方式等,確定適宜株數,建立適宜的群體結構,增加透風透光度,最大限度的增加單位葉面積,提高葉面積指數(LAI),促進玉米形態建成,提高產量。同時,大力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創造松緊兼備、虛實并存的耕層構造和田間小氣候環境,以改善田間捕風透光狀況,協調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創建“邊際效應”,促進個體發育,靠群體奪取高產。另外。積極推廣間作套種,利用間作、混作群體形成的波浪式冠層或四凸式冠層新型群體結構,發揮自動調節與補償作用。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特別是滿足“功能葉”的光照要求,促進莖稈粗壯,保證果穗正常發育,降低空稈率。
4.實行葉齡施肥
玉米從拔節到果穗吐絲受精為孕穗階段,是玉米生長期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此期養分供應不足,能減少空桿率。按葉齡施肥的原則是:當葉齡指數達到30%前,即五葉展開時,普施有機肥,追施磷鉀肥;當葉齡指數達到30%—50%,即5—6葉展開時,追肥數量占氮肥總量的60%;當葉齡指數達60%—70%即12—13葉展開時,追余下的40%氮肥。如春玉米的中晚熟品種,在適期早播的條件與拔節期13—14片葉已進入雌雄坐胎期,此期是決定穗胎大小和籽粒行數、每行粒數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抽穗前5—7天重施攻穗肥,是實現穗大粒飽、減少空桿的重要措施之一。
5.加強拔節孕穗期管理
玉米抽雄前15天對水敏感,此時若土壤干旱,及時澆水可促進果穗發育,縮短雌雄穗花的間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降低空桿率。遇高溫干旱天氣及時澆水,滿足雌、雄穗對水分的需要,遇陰雨連綿天氣要及時排澇,并進行人工授粉。
6、病蟲草害防治
及時防治病蟲草害,玉米生長時期處于夏秋季節,雜草滋生,在本地玉米生產中常發生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和玉米螟危害,要加強對病蟲草害的適時防治,避免病蟲草與玉米爭光、爭水肥、爭營養。防治大、小斑病用50%多菌靈WP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WP500倍液;防治黑粉病用50%福美雙WP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用20%三唑磷EC250倍液噴施。防治灰飛虱控制玉米粗縮病發生,春玉米于一代灰飛虱成蟲高峰期,每667m2用10%吡蟲啉40gWP加4.5%高效氯氰菊酯ES80ml,兌水40kg噴霧。夏玉米一是適當推遲播期以避開一代灰飛虱成蟲的為害;二是于玉米出苗后3—5葉期,用25%撲虱靈30g加4.5%高效氯氰菊酯80ml,兌水40kg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