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紋枯病發病后在稻葉、葉鞘和稻穗上形成許多不規則形病斑,發病重的田塊,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一般減產10%-30%,嚴重時達50%以上。為此,我們采取了綜合防治技術,提高了防控效果。
1.識別。一般從水稻的分蘗期開始發病,先危害葉鞘,再侵害葉片。初發病時,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的小斑,象開水燙了一樣,以后逐漸擴大成橢圓形或云紋狀病斑。病斑邊緣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葉片上的病斑與葉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氣潮濕時,肉眼可見病斑上長出象蛛絲狀的菌絲體,以后菌絲體集結成紫褐色籽粒狀的菌核,易脫落。
2.發病原因。水稻紋枯病發生程度受菌源數量、氣候條件、品種抗病性和田間栽培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在菌源充足,氣候適宜時水稻紋枯病發生普遍。
3.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和菌核在病稻草或在田間雜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成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來年春灌時,飄浮于水面的菌核在插秧后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條件適宜萌發長出菌絲侵入葉鞘組織為害,并向外長出氣生菌絲再侵染鄰近植株。田間越冬菌核殘留量大,且偏施氮肥、密度過大及感病品種地塊偏重發生的風險很大,由于不同田塊菌源多少大不一樣,老病田殘留菌核量大,每年都發病嚴重,輕病田殘留菌核量少,相對發病就輕。早期形成的菌核脫落隨水傳播,條件適宜,也可萌發引發稻株再侵染。
4.氣候條件。水稻紋枯病是一種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的病害。發生輕重主要受溫濕度綜合因素影響。田間濕度大,利于紋枯病的發生。日平均氣溫達22°C又有雨潮濕時,開始零星發生,在23°C-35°C并伴有相當濕度的情況下有利于病情擴展。發生程度與濕度高低關系密切,濕度越大,發生越重。生長前期雨日多、濕度大、氣溫偏低,病情擴展緩慢,中后期濕度大、氣溫高,病情迅速擴展,后期高溫干燥抑制病情,若遇連續降雨,病害發展迅速。多雨寡照的天氣對病源菌擴展有利,田間小氣候對病情擴展有一定影響,高溫高濕最有利于病情蔓延危害。
5.栽培。長期深灌,偏施、遲施氮肥、水稻株間郁蔽,長勢過旺,葉片濃綠披垂,磷、鉀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紋枯病發生和蔓延。長期灌深水的稻田,特別是孕穗至灌漿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淺水勤灌,干干濕濕,濕潤管理病情發生較輕。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風透光能力差,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紋枯病發生。在分蘗期開始發病,隨后在田間水平擴展,株與株之間相互傳播,水稻進入孕、抽穗期對紋枯的抗性減弱,病害迅速加重,從稻株下部逐漸向上部葉片垂直擴展,抽穗前以葉鞘為害為主,抽穗后向葉片、穗頸部擴展。
6.品種和生育期。同水稻品種,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紋枯病發生程度有所不同,矮桿闊葉型比高桿窄葉型品種較感病,葉色深綠型比葉色淡黃型感病;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與病害發生有一定關系,一般生育期較短的早熟品種比生育期長的晚熟品種發病重。
7.防治措施。防治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栽培方式不同,設計出不同的綜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從整體上采用IPM策略,以對付稻瘟病菌的易變性和抗藥性為重點,采取輪回滾動利用抗病品種,大力推行種植多個基因源的品種布局或混合種植技術,控制肥水,調解和改善微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要輪回用藥、混合用藥、分階段用藥,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實現防病、高產、優質綜合效益。
7.1打撈菌核,減少菌源。紋枯病的田間菌核是次年發病的主要侵染源,一般應在灌水整田時,用畚箕撈去浮在下風頭水面上的浪渣,盡可能大面積連片打撈,并堅持在各季稻田或每年打撈,并將打撈的菌核帶出田外集中燒毀。
7.2加強水肥管理。為了防止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應抓好以水肥管理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
7.2.1在用水上采取前淺、中曬、后濕潤的原則,避免長期深灌或曬田過度,做到淺水分蘗、夠苗露田、曬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淺水養胚、濕潤長穗、不過早斷水、防治早衰。
7.2.2在用肥上應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鉀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過多的氮肥,避免過早封行。
7.2.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證基本苗數的情況下,因地制宜放寬行距,改善群體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發病。
7.3藥劑防治。應在病叢率20-30%時施第一次藥,隔12-15天施第二次藥,天旱時病叢率40-50%時施藥。畝用20%井崗霉素可濕性粉劑25-50克、或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30-50克兌水對準稻株基部噴霧,或畝用50%稻保A(可兼治螟蟲及飛虱)1包兌水噴霧,或用30%稻豐靈,每畝用藥0.25kg,抽穗前7-10天施藥,并可兼防稻瘟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