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稱為“烏米”,又稱青粉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多發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豐收果。近年來,在各地稻區均有發生,因本病原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發生危害不斷擴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危害程度越來越重。此病雖然對產量影響不大,一般減產5%~10%。但是該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僅降低稻米品質,而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
1.發病規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擔子菌亞門類綠核菌侵染后而導致發病[2]。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發育產生子囊殼,殼內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隨氣流傳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導致谷粒發生病害。稻曲病的發生與氣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種抗性有密切關系。病菌在24~32℃及高濕的環境下萌發傳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遇多雨、低溫,特別是在連續陰雨的天氣下發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穎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加重病性的發展,病穗病粒也相應增多。一般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有利于稻曲病的發生。此外,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
2..危害癥狀
稻曲病在開花后至乳熟期發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感病,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則每穗1~2粒,多則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進入,在穎殼內生長,初時受侵害谷粒穎殼稍張開,露出黃綠色的小型塊狀突起,后逐漸膨大,將穎殼包裹起來,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塊。菌塊近球形,顏色逐漸變為黃綠或墨綠色,墨綠色菌塊表面光滑,最后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孢子)。
3.影響因素
3.1氣候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均能發育,以26~28℃最為適宜,34℃以上不能生長。同時,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間濕度大,日照少,一般發病較重。
3.2品種。一般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易發生稻曲病。此外,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
3.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穎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加重病情的發展,病穗病粒也相應增多。
4.防治方法
4.1選用抗病良種,嚴格種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種(組合)對稻曲病的抗性差異較大。選用抗病良種并選用無病區域的稻種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術措施。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是消滅種子帶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產上,一是全面普及強氯精消毒浸種;二是推廣浸種前曬1~2個太陽,利用太陽紫外線殺菌:三是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采用強氯精500倍液浸種12h,撈出后催芽、播種?;蛴?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4h,然后撈出催芽、播種。
4.2藥劑防治
田間施藥防治應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齊穗期施藥,最遲不能遲于齊穗期,最佳時期為孕穗后期。實際掌握田間多數稻株劍葉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錠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為宜,過早或過遲施藥會大大降低防治效果。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岡霉素水劑1 500~2 250mL/hm2對水750kg各噴霧1次。用5%多菌酮可濕性粉劑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對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噴霧。還可用50% DT殺菌劑1.50~2.25kg/hm2對水750~1 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噴施1次。
4.3加強栽培管理
針對各種品種,適時移栽,使水稻開花期與雨期、高溫天氣錯開。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改善田間小環境,增強通風透光能力,以降低發病率。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時期對肥水的需求特性,進行科學施肥、灌水,保證水稻青稈黃熟。氮肥與發病呈正相關,氮肥過多,水稻生長過于繁茂嫩綠,會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強稻株抗病能力,適施氮、磷、鉀,切忌遲施、偏施氮肥。在水漿管理上宜干干濕濕灌溉,適時適度曬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間干干濕濕無積水。增強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發現田間有病株應及早拔除并深埋。對發病較重的田塊,應在收獲后進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減少病源。帶有病菌的稻草應盡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須及早處理。
(作者單位:155627黑龍江省八五二農場第七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