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是黑龍江省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常年發生面積超過200萬畝,約占我省水田面積的3%,減產約在2成左右,現就水稻二化螟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發生規律、為害特點及防治方法闡述如下,供參考。
1 二化螟形態特征
1.1 成蟲:水稻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蟲的1種,俗名鉆心蟲﹐蛀心蟲﹐蛀稈蟲等。成蟲翅展雄約20毫米﹐雌25~28毫米。頭部淡灰褐色﹐額白色至煙色﹐圓形﹐頂端尖。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帶褐色。前翅黃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點﹐中室下方有3個斑排成斜線。前翅外緣有7個黑點。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緣稍帶褐色。雌蟲體色比雄蟲稍淡﹐前翅黃褐色﹐后翅白色。
1.2 卵:扁橢圓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組成卵塊,排列成魚鱗狀,初產時乳白色,將孵化時灰黑色。
1.3 幼蟲:老熟時長20~30毫米,體背有5條褐色縱線,腹面灰白色。
1.4 蛹:長約10~13 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見5條褐色縱線,中間三條較明顯,后期逐漸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2 二化螟生活習性
二化螟成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成蟲產卵為塊產,主要產在靠近葉鞘的葉片葉背基部,也有很多產在葉片正面近葉尖處。產卵時對植株具有選擇性,喜在葉色濃綠、生長粗壯、高大、茂盛的稻株上產卵;產卵時對植物種類也有選擇性,以水稻著卵量最大,其次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麥、稗草上著卵量較少。幼蟲耐水淹且有轉株為害的習性。
3 二化螟發生規律
據我省研究資料顯示,二化螟在黑龍江省1年發生1代,以6-7齡的老熟幼蟲在水稻、田茅、稗草等植物的莖桿、根茬中越冬。越冬幼蟲在5月下旬開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化蛹時間一直可持續到6月下旬。成蟲羽化初期在6月初,盛期在6月中、下旬,7月初終現。成蟲產卵始期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產卵末期在7月初。卵期平均約7天。卵孵化初期在6月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一直持續到7月中上旬。3齡幼蟲盛期在7月下旬。幼蟲一直在水稻中為害,直到9月中、下旬大部分幼蟲老熟,并在寄主的莖桿和根茬中越冬。7月中旬是防治幼蟲的最佳時期。
4 二化螟為害特點
水稻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以幼蟲為害水稻,蛀食水稻莖部,初孵幼蟲群集葉鞘內為害,造成枯鞘,3齡以后幼蟲蛀入稻株內為害,并轉株為害,水稻分蘗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漿期造成半枯穗,成熟期造成蟲傷株。為害株田間呈聚集分布,中心明顯。
5 二化螟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以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在掌握害蟲發生期、發生量和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學農藥。
5.1 物理防治:在村屯周圍稻草集中堆垛附近設置投射式殺蟲燈,或在稻田周圍設置性誘劑誘捕器,誘殺二化螟成蟲。
5.2 農業防治:將枯鞘、枯心、枯穗等田間為害株及時拔除銷毀,可減少蟲量,同時防止幼蟲轉株為害,稻草化蛹前做燃料處理,燒死幼蟲和蛹,減少越冬蟲源。
5.3 生物防治:利用多旋翼無人機自動投放稻螟赤眼蜂,精準高效地把蜂卡投放到田間,解決了水田投蜂操作困難的問題,并極大控制了二化螟蟲害的發生。
5.4 化學防治:二化螟化學防治適期應在幼蟲未鉆蛀之前,一般從7月上旬開始,7月上旬之前為水稻二化螟孵化高峰期,連續防治2~3次(間隔7~10天)。防治藥劑可用9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50-60克/畝,或98%殺螟丹可溶性粉劑40-60克/畝,或5%丁蟲腈乳油30-50克/畝對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