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玉米收獲機械的發展趨勢,對我國玉米收獲機械的技術突破方向和發展方向提出建議和結策。
關鍵詞:玉米收獲機械;發展趨勢;技術突破;發展方向
目前,從事玉米聯合收獲機研究和制造的單位上百家,在割臺形式、外觀形狀等多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對摘穗、剝皮、集箱等主要工作部件基木上沿襲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仿制改進前蘇聯KCKY-6的技術,在收獲原理和技術性能上差別很小。
我國的玉米收獲機在技術上還處在僅僅能夠完成收獲功能的階段,機器的摘穗和剝皮損失、桔稈的多樣化處理方式、作業效率、整機和零部件使用的可靠性,機器對各地農藝和不同品種的適應性.自動控制技術和智能化系統應用水平.以及對用戶、機手的特殊要求響應水平等玉米收獲機技術有待提高。
在新產品研制方面,已有撥禾星輪、螺旋分禾器、不對行玉米割臺和液壓馭動底盤等新部件相繼研發成功,并逐漸投人使用。從技術發展趨勢看,應逐步采用電子信息技術、液壓技術和仿生技術.提高機器的適應能力和自動化程度,實現大規摸普及推廣應用。
1現有機型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玉米收獲機已經經歷了牽引式、背負式、兼用型。現在國內玉米專用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從作業效果上看,玉米專用收獲機性能穩定、收獲效率高、夾帶及損失率低、速度快,不但得到了機手的喜愛,并且也得到用戶的青睞,在農忙收獲季節,種植戶更喜歡叫專用機為其作業。在用戶購買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玉米專用機必將最終取代背負式、兼收機而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從而玉米機械化收獲將進入專業化收獲時代。
2玉米收獲機技術突破方向
2.1不對行收獲技術
即采取主動喂人方式,解決種植行距雜亂的玉米植株喂人問題。一是把撥禾鏈沿扶禾器向前側方延伸,在兩扶禾器間形成V形喂人口,玉米植株進人兩扶禾器尖中間后,莖稈首先與撥禾鏈接觸,在撥禾鏈的撥齒的強制作用下向后運動,完成不對行喂人;二是采用喂人撥禾鏈加撥禾輪組合式喂人機構。這種結構有利于較寬行距玉米的收獲.撥禾鏈向內側、后方撥送,撥禾輪扶持莖稈并向后方撥送,防止向前推倒莖稈,實現不對行收獲;三是帶螺旋葉片的導入錐式喂入機構。這種喂入方式較適應窄行距玉米的收獲,可使效率提高30%,機具適應性也大大增強。
2.2降低含雜率技術
拉莖輥與摘穗板組合式摘穗機構收獲后,果穗含雜率較高.為此,對大圓弧折彎式摘穗板、彈性撥禾齒、四棱刀式拉莖輥、彈性拉莖輥等進行相應改進,可以有效降低玉米果穗含雜率。
2.3降低破碎率技術
摘穗輥式摘穗機構雖然果穗含雜率較低,但收獲損失較大,籽粒破碎率偏高。為此,可以采取加大摘穗輥直徑、降低摘穗輥轉速、減少摘穗爪棱高、提高摘穗輥表面光潔度、摘穗輥表面噴塑等措施,有效降低玉米籽粒破碎率。
2.4機電一體化技術
在割臺、卸糧裝置設計上采用液壓技術,提高機具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割臺上安裝報警裝置,遇到障礙時自動發出信號;在駕駛室安裝計畝裝置,作業量通過儀表一目了然。
3玉米收獲技術裝備發展方向
3.1突破技術瓶頸,滿足產品升級需要
突破果穗剝皮前期處理斷莖稈能力差,后期啃穗多問題;突破莖稈調質鋪放技術,大力發展玉米莖稈作為生物質發電原料的收貯技術裝備;攻克玉米收獲機用靜液壓驅動底盤技術,提高機器的作業效率和可靠性;實現不分行收獲,實現跨區作業,延長機器的作業時間;實現多功能聯合收獲技術,提高單機利用率。在技術層面上必須解決玉米收獲機械的可靠性、適應性、作業效率、損失率及安全性等問題。
3.2增強裝備保障能力,有效支撐產業發展
提高玉米收獲機械生產制造技術和水平,提高機器可靠性和經濟性。廣泛應用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使產品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廣泛應用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技術,包括自動對行、割茬高度自動調節、自動控制車速、自動停車等,提高操作控制水平和作業性能;生產模式要努力向節能減排、綠色制造轉變,向控制智能化、使用舒適性、操作方便性方向發展。
3.3細分市場,適時收獲,大力推進玉米機械化收獲進程
針對各地區玉米品種、種植模式,因地制宜的開發適合本地區的玉米聯合收獲機,細分市場,適時收獲。
(1)專用型玉米果穗收獲機.東北玉米主產區種植模式、玉米品種相對統一,發展對行專用型玉米果穗收獲機.同時研制適應當地需求的剝皮裝置與秸稈處理裝置。
(2)不分行玉米聯合收獲機。黃淮海流域一年兩作,種植模式復雜,重點突破不分行收獲技術,發展不分行玉米聯合收獲機,提高機械利用率并實現跨區作業
(3)谷物聯合收割機配玉米割臺直接收獲玉米籽粒。新疆、陜西、山西、內蒙古西部、東北北部等一年一作區,重點突破柔性脫粒技術,直接收獲玉米籽粒。割臺損失小,避免剝皮損失,實現一機多用,提高單機利用率。
(4)穗莖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獲機。內蒙古及西北牧區需要玉米秸稈作飼料,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要求秸稈還田或穗莖兼收。近期,隨著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玉米秸稈已成為其主要原料.因而,收獲玉米果穗的同時收獲玉米秸稈,實現玉來植株全價值利用已成為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