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些大宗商品的虛火很旺,這種與經濟基本面相背離的漲勢難以維系。
自4月27日零時起,我國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165元、160元。這是成品油價格調整擱淺6輪以來的首次成功調價,成品油價正式告別“地板價”。
油價漲了,國內的其他大宗商品也沒閑著。近期,建筑用的螺紋鋼,煉鋼用的焦炭、以及鐵礦石等似乎都“重煥生機”漲起來。僅以螺紋鋼為例,其主力合約價就上漲了7成,焦炭更是上漲超過9成。

大宗商品在經歷了3年的跌勢后,似乎已迎來投資機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首都要素市場協會研究發展部負責人于鵬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這一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原因十分復雜,即與外部環境相關,又與國內貨幣刺激未能有效注入實體經濟,導致熱錢通過違規途徑流入房產市場、大宗商品市場、期貨市場相關,推高了大宗商品價格。這種與經濟基本面相背離的漲勢缺乏支撐。”
鋼鐵引“領漲潮”
在這一輪價格上漲中,鋼鐵十分搶眼。有用鋼大戶、寶雞某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企業負責人說:“由于近期鋼鐵價格的上漲,已經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睋榻B,相較于1月的鋼鐵價格,現已接近翻番。2月份的時候,鋼價有時候會在幾天內上漲數百元。
“對于鋼鐵生產企業而言,其利潤水平也已恢復至8年前的水平,部分鋼鐵企業噸鋼盈利能達到近千元?!弊縿撡Y訊分析師李定安表示。
這對于自2015年起就處于虧損狀態的鋼鐵企業而言是一種“巨變”。據統計,在去年宣布停產的數十家鋼鐵企業中,已有福建三山鋼鐵、唐山粵豐鋼鐵、山西晉鋼集團、福州吳航鋼鐵、河北宣鋼集團等多家企業正式復產。北京建龍集團正式并購海鑫鋼鐵后,海鑫鋼鐵也在1個月之前正式復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3月全國粗鋼的日均產量已經達到228萬噸,環比增長達到16%,同比也增長2%。而4月份粗鋼日均產量正進一步攀升。在產量提升的同時,盈利水平也在提高。據統計,3月以來,全國96家大中型鋼廠實現了近一年以來的首次盈利,進入4月,全國163家樣本鋼廠的高爐利用率在進一步攀升。
現貨市場的火爆局面,在期貨市場得到了映襯。螺紋鋼期貨的主力合約之一1610呈現出量價齊升的趨勢。據了解,近兩個月以來,這一合約價格已經上漲了接近50%,4月20日的單日成交額接近6060億元,已經超過當日滬深兩市成交額之和。
從上漲幅度看,螺紋鋼期貨似乎并沒有現貨鋼材價格上漲幅度大,這主要是因為期貨交易有漲跌幅限制,但這樣的漲幅已影響到其他期貨品種。
據悉,近期焦炭、鐵礦石、瀝青、乙烯、丙烯、甲醇等化工產品期貨都出現了一輪上漲。焦炭主力期貨自2015年12月初見底后一路上揚,2016年2月中旬以來的漲幅超過70%。而其他期貨品種,諸如豆粕、雞蛋、玉米、棕櫚等農產品期貨價格也快速上漲。僅鄭棉主力合約就在4月的15個交易日內上漲超過3成。
機構忙“退燒”
就在期貨市場迎來上漲的同時,我國幾大主要商品交易所發布了十余項交易新舉措,旨在為已經過熱的市場“退燒”。
4月28日起,上海期貨交易所宣布將上調部分期貨品種的交易手續費。熱軋卷、螺紋鋼、瀝青等手續費都將上調,并縮減了部分交易品種的交易時間,將交易時間從周一至周五每天4個小時,縮減為每天僅2個小時。
4月20日后,鄭州商品交易所也調整了部分交易品種的手續費。根據鄭州商品交易所發布的風險提示函,近期部分品種價格波動大,在進行交易時要謹慎操作,避免盲目跟風。在這以后,其又發布了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恢復棉花品種的平今倉(平掉今天的倉單)交易手續費、將棉花品種的手續費標準提高1.7元/手,提升至6元/手,同時上調棉花期貨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標準,從5%提升至7%,并調整了漲跌停板的幅度。除棉花品種以外,鄭州商品交易所還將動力煤、PTA、菜粕等品種的期貨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標準上調了1%,并調整了漲跌停板的幅度。
可以發現,這一系列的調整措施都是有針對性地為部分過熱的交易品種降溫。除了鄭商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外,大商所也宣布了新的監管措施。
五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大商所將焦煤、焦炭品種手續費由成交金額的3.6‰調整為7.2‰。并將焦煤和焦炭品種漲跌停幅度調整為7%,最低交易保證金標準調整至9%。這已經是大商所第三次上調這兩類交易品種的保證金。另外,鐵礦石、聚丙烯手續費也上調了四次。大商所的新聞發言人表示,“大商所近期一些期貨品種,包括焦炭和焦煤成交持倉比增長較快,出現了過度投機的行為,為了加強干預,大商所出臺了上述政策。”主要目的是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控制風險。
隨著上述交易機構的“退燒”舉動,眾多之前上漲較快的期貨和現貨品種價格出現了調整,甚至回落。
亟待金融“類監管”
各大交易機構忙著給市場去火、降溫的方式是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的上漲是否具備基本面的支撐?答案是否定的。要想抑制泡沫的形成,就要一方面提高實體經濟的“吸金效率”,另一方面加強金融“類監管”。據于鵬介紹,所謂“類監管”就是金融監管從逐項審批,向分類業務審批模式轉變。
鋼材、鐵礦石和煤炭等大宗商品是經濟狀況的“晴雨表”,而這一輪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勢恰恰缺乏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李定安認為,每年的3-4月間,都是房地產、機械等行業的開工季,企業往往要在這時補充庫存。
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認為,今年2月以來,國家密集出臺的樓市刺激政策與鐵礦石、螺紋鋼、焦炭等大宗商品走強有關。
他說:“追蹤這一輪大宗商品的行情發展,會發現二三月份的行情和4月行情的推動力有所不同。”前一部分行情中,鋼鐵、焦炭等商品價格上漲有著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但進入4月以來,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導致了焦煤等一些產品期貨價格出現了“泡沫”。
數據顯示,自春節前后,期貨市場整體持倉保證金已上漲了300億元,從板塊看,煤炭、黑色金屬、天然橡膠等都增倉明顯。從中國資本市場成交量占比來看,股指占比已從43.49%下降至不足1%,股票市場份額下降約9%,債券市場份額增加約10%,而商品期貨市場份額則上升達40%。同時,期貨和現貨價格也出現了明顯背離現象。這都成了大宗商品陷入過熱的有力注腳。
“扭轉這種局面的關鍵是經濟再平衡。”于鵬說,“即一方面提升實體經濟效率,通過吸收效應,將海量的‘過剩’資金吸回來,另一方面要加強金融領域‘類監管’,管住‘放水’跑冒滴漏的渠道,二者缺一不可?!?/p>
國家一方面加碼重大科技項目的投入,促進小米等互聯網科技企業發展都是在增強實體經濟的吸金效率。另一方面,今年又開展了“互聯網金融清理整頓工作”,其實就是在整治扭曲的融資渠道,加強“類監管”。據于鵬介紹,過去我國金融監管是按照項目審批,如存款業務,就去找人民銀行,有銀行法和國務院相關的管理條例。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其對市場的影響在逐漸增強,而自身卻難以監管。
加強分類監管是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手段。而科學的金融監管舉措是避免過熱現象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