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峰
軍隊院校文化涵養教化功能初探
彭曉峰
軍隊院校文化作為更新教育觀念、定位教育目標的導航器和創新教育方式、增強教育實效的孵化器,對學員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價值追求、陶冶道德情操、砥礪意志品質具有強大的涵養教化功能。
廓析軍隊院校文化涵養教化的實現機理,能夠清晰地勾勒出軍隊院校文化涵養教化軍校學員的主體脈絡,有力印證軍隊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涵養教化功能,提高對軍隊院校文化功能性價值的認識和建設軍隊院校文化的思想自覺。
(一)自覺的鏡映對入。就軍校學員而言,面對軍事實踐的刺激和挑戰,為了在軍事文化系統中找到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好途徑,大多數學員個體會持續地、抽象地把自己角色對入到軍隊院校文化環境中,主動地、自覺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估和自我定位,形成對個人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主觀意識以及自己所處客觀形勢的科學認知,并把認知得出的結論作為繼續軍事實踐、終止軍事實踐和改變軍事實踐方法的基本依據,科學調整目標定位、因勢利導改變行為,已達到更高、更快、更全面的個人發展。
(二)隱性的滲透濡化。生活在一定文化環境中的人在文化的長期滲透熏陶下,逐漸適應了該文化的規范要求并形成了穩定的同類文化意識,個體穩定的同類文化意識具有強烈的排異性能,它不會輕易拋棄對已適應文化的認同,即使在有利的情況下。文化人類學家把個體接受文化規范的過程稱之為濡化。學員在軍隊院校文化規定的組織系統中受到不間斷的滲透影響后,就會合目的性地把軍隊院校文化的原則要求和主要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學習訓練實踐過程中,自覺按照軍隊院校文化的規范要求調節個人行為,依照軍隊院校文化要求規范行事,以期在軍隊集體生活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照此往復,久而久之,軍隊院校文化的核心價值就融入了廣大學員的血脈,內化為軍人行為的一般指導,軍人的思維、行為也就不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變成了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化規范行為一旦確立,廣大學員思想行為和情感歸依就會契合組織要求而成為一種習慣定勢,特色鮮明的軍事人格也就順理成章地形成了。
(三)持續的沖刷強化。人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的社會人,由于文化的要求、職業的需要和組織的規范,不同職業的人會受到其所從事職業文化反復持續的沖擊影響,這種組織文化的長期沖刷會迫使其逐漸淡化對其他行業文化的認知,強化對本行業文化的認同,其之前對其他領域文化的認知經過組織文化的持續沖刷和反復強化,慢慢會被淡化甚至是消逝。我軍的軍隊院校文化是以理想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先進軍事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要義,是院校軍事人員特別是廣大學員的精神家園。廣大青年要實現從一名地方青年到合格軍人的轉變,就必須接受軍隊院校文化的涵養教化,實現徹底的軍隊再社會化。學員軍校再社會化的過程是軍隊院校文化協調甚至取代其他社會文化的沖突整合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自然產生并發生作用的。為了有效推動學員個體的再社會化,各級組織在建設軍隊院校文化的進程中,會主動把能夠體現軍隊發展要求、院校個性特點和軍人精神特質的各種要素持續地展示給學員,以全方位、全時域的軍隊院校文化滲透來沖刷軍人身上不符合軍事文化要求的其他文化影響,通過理論灌輸、宣傳引導、輿論影響、實踐內化等多種方式內化學員個體對軍隊院校文化的認同,強化學員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培塑一元化的、穩定的、持久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四)定向的認同激勵。在軍隊組織中,軍人只有把個人的發展需要同軌于軍隊院校文化的要求,自覺遵從軍隊院校文化的精神指導,遵照軍隊院校文化的要求行事,才能合群合心得到戰友的贊賞、接受和尊重,才能為自己的發展營造自信、積極的良好氛圍。為了高度融入軍隊組織實現自我的發展,軍人個體會主動地把自己納入與軍隊院校文化發展要求相一致的軌道上來,努力屏蔽與軍隊院校文化不相符合的“本我”特點,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與軍隊院校文化要求相符的、群體認同的一面,以期獲得戰友的認同和尊重。這種高度自覺的修正行為很容易受到戰友的尊重和組織的親賴,一旦個體受到組織的認同褒獎,成就感就會極大地催化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會激勵軍人個體更加自覺地遵守軍隊院校文化的規范要求,更加注意繼續保持和維護自己的形象,以顯示自我形象的一致性,這種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叫作印象整飾。個體的印象整飾心理是促進軍隊院校文化化育的重要動力,經過文化化育的成功個體能夠產生廣泛的群體帶動效應,有力激發群體中其他個體“見賢思齊”的向上意志,形成“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文化化育成果。
發揮軍隊院校文化的涵養教化功能,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維、新境界。當前形勢下,應著重抓好創新文化載體、培育文化人才、優化文化環境等關節點,最大化地釋放軍隊院校文化的涵養教化功能,增強軍隊院校文化涵養教化的實效性。
(一)創新“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載體。要滿足學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載體的創新發展,通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載體來充分顯現軍隊院校文化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院校文化的涵養教化功能。一是要大力推動新聞宣傳、圖書出版、文藝創作、體育活動、電影電視、網游動漫等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實現軍事文化產品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豐富發展。二是要善于抓住升旗、閱兵、宣誓、授旗、授槍、授裝、授銜、晉銜、出征、向軍旗告別等工作時機開展相關軍事儀式活動,讓官兵在神圣莊嚴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升華情感、激勵精神。三是要嚴格落實“隊列集會有歌聲、周末假日有活動、重大節日有晚會、每月體育有比賽”的文化活動要求,廣泛開展讀書、歌詠、創演、競賽等文化活動,積極創新官兵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文化表現形式。四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傳媒,推動網絡廣播、數字圖書館、數字軍史館、軍事網游動漫等網絡文化產品的創新發展,構筑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軍事文化傳播體系,打造文明理性、純潔陽光的軍事文化網絡環境。
(二)系統培育“素質過硬、隊伍齊整”的文化人才。務必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著眼單位的長遠發展制定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完善人才選拔、培訓、任用、保障等措施辦法,既要培養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也要培養先進文化的宣傳員,還要培養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努力培養造就結構科學、梯次合理、比例協調、數量充足、素質過硬、隊伍齊整的文化人才隊伍,形成“學員營有文體骨干群體、學員旅有特色文化隊伍、學院有組織大型文化活動人才”的格局,為推動軍隊院校文化涵養教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大力建設“內涵豐富、文化濃郁”的文化環境。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環境建設,緊緊圍繞“鑄魂、礪志、育人”的文化建設目標,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學校的傳統精神、優良作風、歷史底蘊、特色文化、管理風格與景觀布置、基礎設施和教學訓練環境有機結合,充分完善院(校)史館、學員旅營榮譽室、俱樂部、運動場、體育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場館設施,搞好燈箱標牌、櫥窗板報、英模塑像、文化長廊、主題紀念場館和文化園林環境布置,實現生活環境、政治環境、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實現軍人生活區生活功能、教育功能、訓練功能的協調發展,建成進門受感染、抬頭受教育的軍隊院校文化環境,充分釋放軍隊院校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涵養教化功能。文化環境建設在重視“館、室、場、型、圖、標、欄”等有形的“硬文化”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精、氣、魂”等無形“軟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貫徹落實《軍隊基層文化建設規定》的要求,開展群眾性、經常性、時代性的文化活動。通過“硬文化”建設和“軟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努力把軍人生活環境打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的課堂。
【作者系陸軍軍官學院學員旅教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