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飛
強化黨內監督的有效途徑
項飛
加強黨內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貫要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黨內監督帶動其他監督、完善監督體系,才能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探索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強化黨內監督的有效途徑,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對強化新形勢下的黨內監督作出頂層設計,為加強和規范黨內監督提供了基本遵循。
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是黨最大的制度優勢,也是加強黨內監督的核心。當前,黨內集中不夠和民主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有的軟弱渙散,我行我素、各行其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不到位;有的獨斷專行,搞家長制、“一言堂”,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黨內民主得不到充分保障,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權力受不到有效制約。強化黨內監督,必須堅持、完善、落實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起來,把上級對下級、同級之間以及下級對上級的監督充分調動起來,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確保黨內監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堅持民主集中制是集全黨力量加強監督的重要保障。加強黨內監督必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責任追究,使積極開展監督、主動接受監督成為全黨的自覺行動。在黨內監督體系中,黨中央實行統一領導,黨委(黨組)負責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負責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進行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開展日常監督,黨員進行民主監督。各級黨委要全面履行領導責任,切實把加強黨內監督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負主體責任,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和黨委委員在職責范圍內履行監督職責。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把責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責、盡責、負責,敢抓敢管,勇于監督。各級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要加強對所轄范圍內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遵守黨章黨規黨紀、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黨的工作部門是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在不同領域的載體和抓手,也要做好職責范圍的黨內監督工作。黨的基層組織應當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認真履行監督職責。黨內民主監督是黨內監督的基本方式。黨員的民主監督不僅是權利,更是不容推卸的義務,是對黨應盡的責任。
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增強黨組織戰斗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有效武器,也是清除黨內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加強黨內監督,要有拋開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氣,有動真碰硬、敢于交鋒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觸動靈魂的態度。現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利器”在很多地方變成了“鈍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政治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現象還大量存在,一些黨組織和黨員缺乏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的勇氣。強化黨內監督,必須把批評和自我批評擺在重要位置,使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黨內生活的常態,成為每個黨員、干部的必修課。
巡視是黨內監督的重要方式。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治、要害在嚴。巡視是黨章賦予的重要職責,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從嚴治黨、維護黨紀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建立專職巡視機構,“對所管理的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行巡視監督,實現巡視全覆蓋、全國一盤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指出:“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一屆任期內,對所管理的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全面巡視。巡視黨的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尊崇黨章、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情況,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執行黨的紀律、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以及選人用人情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發揮從嚴治黨利劍作用。”實踐證明,巡視作為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具有催化劑作用、強化作用。對制度框架是否有效運轉、對一把手是否認真履責、對紀檢機構是否有效工作,都能起到點睛作用。巡視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支撐,凸顯了黨內監督制度的力量。
把紀律挺在前面。從嚴治黨,首先是把紀律和規矩立起來、嚴起來、執行起來。黨的性質、宗旨都決定了紀嚴于法、紀在法前。要把黨的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用紀律和規矩管住大多數,使所有黨員干部嚴格執行黨規黨紀、模范遵守法律法規。巡視作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平臺,是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結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監督的重要抓手。改進巡視工作,首要的一條,就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做到有規在先、抓早抓小,不搞不教而誅,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的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
切實運用好巡視成果。巡視是給黨的肌體做體檢,巡視制度作為維護黨紀的手段、加強黨內監督的形式,在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巡視監督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關鍵在成果運用。巡視組要做好分類處置,反饋問題要一針見血、明確具體;紀檢監察機構對巡視移交的問題線索要及時處置,嚴肅查處違紀問題;組織部門對巡視移交的選人用人問題要調查督查,匡正用人風氣;被巡視黨組織要擔負起主體責任,對反饋的問題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堅決減少腐敗存量、遏制增量,讓不收斂不收手的收斂收手,讓心存僥幸的知恥知止。
確保黨內監督全方位全覆蓋。全面從嚴治黨,必然要求黨內監督全方位全覆蓋。黨內監督做不到全方位全覆蓋,全面從嚴治黨就會落空。中央和國家機關權力集中、地位重要,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起著中樞作用,理應在加強黨的建設、執行黨的紀律上走在前列。查處的大量案例表明,權力越大,越容易出現“燈下黑”。強化黨內監督,首先要把中央和國家機關管好。根據中央印發的《關于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的方案》,中央紀委實現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的全面派駐,有利于強化黨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彰顯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
派駐監督的本質是上級紀委對下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監督。派駐監督是中央紀委黨的紀律檢查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黨內監督,派駐機構專門履行監督職責,有利于聚焦主業主責,貫徹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要求,體現從嚴治黨關鍵在嚴格執紀、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的精神。對于派駐機構來說,不僅承擔督促駐在部門黨組織把主體責任扛在肩上的任務,還要履行對駐在部門的監督責任。同時,派駐監督的全覆蓋,有利于加強日常監督,抓早抓小,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違紀問題的發生。
提升派駐監督實效。提升實效,才能強化派駐監督職能。派駐機構主業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主責是監督執紀問責。提高效率,才能增強派駐機構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派駐機構必須聚焦主業主責,做到忠誠、干凈、擔當,敢于監督、敢于負責,切實發揮好“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避免出現“派”的無力和“駐”的制約,才能讓派駐監督成為全天候的“探照燈”,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黨內不允許有不受制約的權力和不受監督的黨員。信任和監督辯證統一,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背負的信任越多,責任就越重、風險就越大,就越要受到更嚴格的監督。一個黨員的黨性,不是隨著黨齡增長和職位提升而自然提高的,不加強修養和錘煉,不自覺接受組織的監督,黨性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甚至可能完全喪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將監督的對象確定為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明確提出“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這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國內外管理實踐得出的重要工作原則。各級黨組織應當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促使黨的領導干部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
黨內監督的重點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各級領導干部是黨的執政骨干,黨組織賦予領導干部權力,既是信任、培養,也是考驗,考驗其能否做到忠誠干凈擔當。黨員領導干部從接受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肩負起相應的責任,也要接受組織的監督和紀律的約束。《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突出了關鍵少數。習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內監督“以高級干部為重點,主要考慮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抓好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而抓好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組成人員是關鍵。把這部分人抓好了,能夠在全黨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因此,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必須首先從這部分人抓起”。
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能不能正確對待、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監督,是衡量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水平的一個重要尺度。黨的領導干部應當強化自我約束,經常對照黨章檢查自己的言行,自覺遵守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廉潔自律準則,把他律要求轉化為內在追求,加強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各級領導班子一把手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一把手違紀違法最易產生催化、連鎖反應,甚至造成區域性、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各級黨組織要多設置一些監督“探頭”,使一把手置身于黨組織、黨員、群眾監督之下,努力破解“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的困境。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