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華 齊金韻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應該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做到事理結合、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聲形并茂,態度真誠、富有情感。實踐中,要讓思想政治教育課可聽、可信,具體應體現以下“五精”。
講授思想政治教育課如何巧妙開頭?怎樣步步深入?提出與回答什么樣的問題?使用哪些材料、手段,能否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諸上問題,都需要精心設計,巧妙構思。
開頭要先聲奪人。好的開頭能夠出其不意吸引官兵,撥動官兵的心弦。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直接點題式。就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點明主題,這種開頭方式給人干脆、利索,不拖泥帶水的感覺。二是提出問題式。就是提問、設疑。在授課開始提出一些官兵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迅速調動其思維,集中注意力。三是身邊事例式。官兵對身邊的人和事有目共睹,如果能抓住一兩件反映授課主題思想的人和事,就能一下子打動官兵,引起大家的共鳴,所講的道理就容易被接受。四是引用故事式。用某個故事情節引出授課主題,也是一種常用的開頭方法。故事中生動感人的形象,可以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主題、激發情感的效果,激起官兵聽課的興趣。此外,還可采取現場取材、引用名人名言、設計懸念等方式開頭,通過一些技巧達到調動官兵聽課興趣的目的。
主體要引人入勝。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主體部分如何展開。具體講,主體內容要講深、講透、講活。講深,就是對內容挖掘要深,要與時俱進擴充新內容,做到多信息、快節奏、大跳躍。講透,就是要根據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掌握其本質,占據制高點,講到最前沿,把道理講明白。講活,就是要注意授課的技巧和藝術,善于在授課中組織好“興趣鏈”、設置好“興趣點”,讓整堂課興趣不斷,就像說相聲一樣不時抖出“包袱”。
結尾要畫龍點睛。思想政治教育課講授絕不能虎頭蛇尾,而應該“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讓官兵有“余音繞梁三日”的感覺。精彩的結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升華主題。結尾用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主題思想得到升華,讓官兵深刻理解教育內容。二是警策激勵。利用名人名言或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作為結束語,起到鼓起激情、促進行動的作用。三是引起深思。結尾結合授課內容,通過一些誘導性的話語和恰當的概括,啟發官兵對教育內容深入思考,明白更深層次的道理。
主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靈魂,有了靈魂,講授就有了主心骨。因此,講好思想政治教育課首要在于提煉主題,立起觀點。
在吃透上情中把準主題。上級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指示要求,帶有方向性和根本性,是講好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基本遵循。只有深刻領悟其精神實質,授課才能抓住根本提起“綱”。要善于從各級下發的教育教材、會議精神宣講提綱和文件規定等資料中,精心概括授課主題、篩選授課內容、提煉授課觀點,切不可隨心所欲、自作主張,務求使主題具有鮮明的黨性、時代性和先進性。
在明晰形勢任務中把準主題。思想政治教育課主題一般都是依據形勢的變化、擔負的任務、駐地的客觀環境等實際情況確定的。因此,提煉主題必須緊跟形勢任務變化,體現較強的針對性,要善于抓住重大政策出臺、重大事件發生、執行大項任務、社會上出現不良思潮等時機,提出鮮明的、便于官兵接受的觀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主題,以解決部隊最需要解決的帶傾向性的思想問題。
在摸清現實問題中把準主題。解決官兵的現實思想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歸宿點,因此,摸清官兵思想、找準現實問題是把準授課主題的前提。所以,要掌握官兵所想,摸清官兵向往什么、關注什么、議論什么、期盼什么;了解官兵所惑,找準他們是非不明、似懂非懂的問題,以及傾向性問題和熱點敏感問題;洞察官兵所為,知道他們在行動上是怎么做的,特別是不良傾向等。只有摸清現實思想問題,才能為定準主題提供依據。
嫻熟的課堂語言藝術是贏得思想政治教育課成功的重要條件。語言流暢,詞語精練,妙語連珠,語氣適中,情理交融,繪聲繪色,能激發官兵聽課興趣,使之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實現思想認識的提升。
通俗不生澀。通俗的語言不僅使人聽得明明白白,而且給人一種親切感,有助于激發官兵的興趣。要適當運用一些諺語、成語、格言、詩句,以生動活潑的語言,使官兵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要適應官兵接受能力,使用貼近官兵的語言,避開生僻費解、晦澀難懂的詞語。
簡明不啰嗦。簡明就是言簡意賅,用最少的話語表達最豐富、最深刻的內容。剔出空話、假話、言不由衷的話,做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盡而意無窮”。語言簡明并非簡單,而要明白透徹。講透徹需要明晰的語言,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做到概念定義準確無誤、判斷推理合乎邏輯、分析解剖全面辯證,使人聽起來脈絡清楚、涇渭分明。
文明不粗俗。講課中要杜絕粗俗不文明的語言,不以慣用的口語切割語言結構;不夾雜偏見和謬論;不將負面情緒帶入課堂;不講低級庸俗的段子,等等。語言文明既體現了授課者的基本素養,也是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基本要求。因此,授課語言要高雅甜美,表達要謙和親切,要把同志愛、戰友情蘊于言表之中,讓官兵從高雅優美的語言表達中自覺接受道理、陶冶情操,得到語言藝術的享受。
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能否收到預期效果、產生內在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沒有真實的、具體的、生動的典型事例。一般來說,選用事例要做到:
遠近相交。既選過去的事例,也選現在的事例;既選遠處的事例,也選身邊的事例。遠、古的事例,能提升知識性;現、近事例能增強直觀感。要堅持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相得益彰。
正反互補。既選正面事例,也選反面事例。正面事例能使人積極向上,反面事例可給人敲起警鐘。這就要求選用事例,不僅要注意滿足官兵的正確需要和興趣,也要抑制其錯誤需要和興趣,切不可顧此失彼,要么怕反面事例起副作用、只用正面事例,要么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只用反面事例。
虛實并舉。既可以選取真實事例,也可選用故事、寓言。真實事例來自實踐,具有時代感和說服力,應該多用;適當引用一些故事、寓言等事例也很必要。后者源于社會生活,經過人們的加工,雅俗共賞,能啟迪思維、增進情感、提振精神,增強官兵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精彩的授課,不只是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授課人富有情感的表達,是實現情感交流、感染聽眾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通過表情動作恰當地將情感傳遞出去,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善用眼神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能表達許多言語所不能完全表達的復雜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它往往比口頭語言表達得更直接、更充分、更傳神、更有誘惑力。在授課中,應根據講課內容和自身思想感情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眼神。同時要注意隨時觀察官兵的眼神,通過眼神的傳情達意,達到感情交流和思想溝通的效果,以利于對授課內容更深刻、更細膩的接收和消化。
善用表情溝通。面部表情是心靈的鏡子,可以準確而靈敏地把復雜變化的內心世界反映出來。倘若講課者一上講臺便顯露出和顏悅色、親切慈祥的表情,就能拉近與官兵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動,讓官兵感到一股暖流縈回于胸,并在愉悅的心境中認真聽課。當然,表情要與講課內容、情感體驗協調一致,要讓官兵感受到你的表情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而不是裝腔作勢、矯揉造作的表演。
善用手勢傳情。手勢直觀、簡單、明了,富有立體感,既可以摹形狀物,也可以表情達意,更容易引起官兵的注意而成為視覺的中心,對講課內容的理解有著重要的催化作用。手勢可以表達出講課人對某種事物和現象的特有態度,如肯定、否定、疑問、惋惜、贊嘆、難過、痛苦、愉快、羞愧等。運用手勢傳情時要做到恰當、準確、自然,與表情、語調有機協調配合,以加強授課內容的形象感、真切感,切忌死板、生硬、過度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