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超
干部工作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規律。探索和發現新形勢下干部工作的特點規律,用好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這個武器,有助于正確處理和化解干部工作中的矛盾問題。筆者認為,應重點把握四個關系:
“大”與“小”是指工作有大小之分。干部工作涉及面廣、事務繁雜,既抓干部隊伍建設,又做具體事務性工作。如何理清工作頭緒,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分清大小輕重,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正確認識“大”與“小”。分清大事與小事是一個認識問題,從深層次講,更能體現一名干部工作者的政績觀和價值觀。我們應當看到,受名利思想和不良政績觀的影響,有的往往把容易出成績、出彩頭的工作當成是大事,眼睛始終向上看,心思圍著領導轉,對基礎性、管長遠的工作關注少、用力少;有的只重“顯績”不重“隱績”,大事、小事顛倒,忽視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長此以往,就會形成錯誤的工作導向,損害干部工作者形象。作為一名干部工作者,必須認識到,戰斗力是衡量工作大小的唯一標準,事關戰斗力生成的基礎性長遠性工作是干部工作的大事。按這個標尺衡量,才能找到干部工作的“準星”。
其次,妥善處理“大”與“小”。干部工作者平時一人一事的具體工作多,整理上報表格材料多,容易陷入事務性工作,忽視全局性工作。但必須認識到,突出大事,不能忽略小事;抓領導關注的工作,不能忽視基礎性工作。所以在籌劃研究工作時,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統籌兼顧做好各項工作,既要站在干部隊伍建設全局謀劃思考又要做好具體事務性工作,既要完成好領導交辦的事項又要抓好基礎性工作,注重完善干部政策制度,使工作有遵循、有抓手。
再次,注意“大”與“小”的相互轉換。李瑞環同志在任天津市市長時曾講:生活中的事有大有小,大事固然要抓,小事也需認真辦。于細微處見精神,群眾的困難,在你則小,在他則大。對干部工作來講亦是如此。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每一項工作都可能涉及干部切身利益。干部工作者百分之一的失誤,對干部可能造成百分之百的損失。所以應辯證看待干部工作的大事小事,把干部的事當成大事辦,凡事多一份責任,多一點認真,工作細之又細,確保不出差錯。
“敏”是指高度的敏銳性和反應的快速性;“緩”是指擱置起來,暫緩辦理。處理好“敏”與“緩”的關系考驗干部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干部工作敏感性強,涉及崗位調整、人事變動、政策變化等等,上下極為關注,如果辦事拖拖拉拉,容易把簡單的事情拖成復雜的事情,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而如果有些問題處理太武斷,則會引發更大矛盾,造成不良影響。這就要求干部工作者必須把握好什么事需要緩辦,什么事需要快辦。
首先,頭腦要清。有記者問曾經當過泥瓦匠的德國前總理舒爾茨:總理先生,做國家元首與做泥瓦匠有什么相同之處?他回答說:二者必須是站在高處頭不暈。干部工作者是黨委機關的辦事人員,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頭腦要保持格外清醒,領悟上級指示要格外迅速,政治敏銳性要格外強,分析問題首先要把握政治方向,處理問題首先要想到政治影響。比如,對涉及軍隊改革等敏感問題要第一時間匯報、第一時間處理,同時做到不跑風漏氣、不隨意表態;對矛盾突出、意見不統一的問題,考慮不周、情況不明的問題,以及關乎長遠、事關重大的問題,不要急于作決定,等條件成熟、思考周全再辦理。
其次,政策要明。政策不明,思路就不清,作出的決策就不準確;政策一口清,才能熟練運用、準確解答、靈活處置。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程序不清卻需要快速辦理、政策不明卻需要快速答復的問題,這個時候就要緩一緩,等到程序清楚、手續補齊再辦,等到政策熟悉掌握后再答復。否則,就會違反程序規定或者誤導他人,造成不良影響。
原則是指按政策按規定按程序辦事;靈活是指講究策略、靈活處理。干部工作政策性強,每一項工作都有規定的程序,按規定辦事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為什么還要講靈活呢?這里提到的靈活不是對政策的變通,而是指工作方法的靈活。堅持按原則辦事與工作的靈活性結合,體現了干部工作藝術,這對干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講原則有擔當。習主席強調,要強化制度執行力,絕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絕不允許打擦邊球,絕不允許打折扣、搞變通,對不按制度辦事的要“零容忍”。干部工作者應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怕得罪人,不感情用事,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辦理業務先找政策依據,選拔任用干部嚴守工作紀律。凡是政策規定明確的不打折扣執行;對不合規矩、有違原則的要堅決抵制。對領導交辦的事宜,要按法規處理,堅決做到不為人情所困,不為關系所累,真正抱著對政策法規程序的敬畏之心,確保各項工作公平公正辦理。
其次,講政策也要講策略。干部工作者堅持按政策辦事無可厚非,但實際工作中有的只講政策、不講策略,冷冰冰地將干部拒絕于政策之外,儼然一副“判官”模樣,這樣就割裂了與群眾的感情,挫傷了干部的積極性。干部部門是“干部之家”,從本質上講,干部工作就是服務保障工作。干部工作者應認識到干部政策的出發點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著眼點是干部的成長進步,應擺正服務者的姿態,樹好服務者的形象,站在干部的角度想一想,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幫人所難。對不符合政策的,要做到解釋政策有理有據有節,既維護政策的權威性,又體現干部部門的人文關懷。
干部部門崗位特殊,地位重要。干部工作者手中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權力,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是干部工作者的必修課,是秉公用權、清正廉潔的保證。
一要公私分明。公與私之間有界限,干部工作者越過這個界限,侵占公權力,就會觸碰紅線出問題。應牢記權力是組織給的、群眾賦予的,不該伸手的不伸,不該拿的不拿,不該透露的不說,嚴守干部工作紀律,帶頭樹立干部部門的模范形象。應摒棄“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思想,做到公私分明,立起干部工作者的好樣子。
二要公正公開。干部工作上下關注度高,有些事項控制知情范圍,確保不跑風漏氣是工作紀律要求,但公示、測評、考察和談話等也是干部工作程序要求。實踐證明,陽光透明、程序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是最好的反腐,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干部工作者的保護。干部工作者應破除以往不愿公開、不敢公開的觀念,該公開的要公開,該公示的要公示,自覺接受外界監督。
三要控制私欲。干部部門的工作性質可能讓大家對干部工作者高看一眼。干部工作者不能因此自覺高人一等,反而要更加強化紀律約束。干部工作者平時掌握的人事信息比別人多一些,難免有些人會找上門來探聽消息、窺探內情,甚至請吃、饋贈。面對這些誘惑,干部工作者更應該守住底線,不逾紅線,控制好自己的私欲,自覺做到守規矩、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