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鉤端螺旋體病是會導致母豬生產性能降低(“不育”或“繁殖障礙”)的傳染病之一。
中圖分類號:S85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3-0008-02
豬群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后,本病會在豬群中不斷擴散。感染的母豬絕對不會自動消除感染——這些母豬會變成帶菌者。但是,這些母豬會產生針對鉤端螺旋體的抗體,因此可通過初乳向新生仔豬提供母源免疫力。斷奶后,仔豬的被動免疫力可持續數周時間,但不會超過12周齡;肥育豬開始感染環境中的鉤端螺旋體,在達到上市體重時,幾乎所有的肥育豬都被感染,其鉤端螺旋體病檢測呈陽性。這意味著,來自這些被感染肥育群的后備母豬將被鉤端螺旋體感染而呈血清學陽性,并將出現繁殖障礙,除非其在繁育前進行了免疫接種。如后備母豬未進行免疫接種,則其有可能在配種后出現繁殖障礙。
慢性鉤端螺旋體病對生產和豬場經濟存在影響,當鉤端螺旋體首次侵入易感(未免疫的)母豬群時,本病可能會導致大面積流產,同時母豬分娩時死胎以及弱仔增多,隨后會出現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增高。但是,正是母豬群中這種未控制的、局部流行性(慢性、亞臨床)的鉤端螺旋體感染,其導致的經濟損失最大,因為本病對母豬生產性能有持續的、不易發現的影響。慢性鉤端螺旋體病會導致母豬的窩產仔總數、產活仔數以及斷奶仔豬數減少。由于本病會導致出生時活著但體弱、活力低下的仔豬數增加,因此其可導致死胎數和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增加。本病會降低產仔率、平均初生重,并可能會延長母豬斷奶至首次配種的間隔時間。根據臨床疾病調查、研究報告和疫苗試驗,表1列出了預期的、與未受控制的慢性鉤端螺旋體病有關的現代母豬群生產性能降低情況。表2則給出了經濟分析結果,該結果顯示了(有控制的對比未受控制的慢性鉤端螺旋體病)母豬場之間的母豬群生產性能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每頭斷奶仔豬生產成本的差異。該分析是基于美國目前的經濟和市場情況做出的。假定:一個規模為5 000頭母豬的生產系統;疾病受控狀態不同的兩種生產系統具有相同的飼料成本,其他非飼料性可變成本相似,例如,兩種生產系統每頭斷奶仔豬進行免疫接種花費1.00美元,兩種系統的后備母豬數量相同,每頭母豬一次人工授精的花費相同,固定成本(如折舊費、修建豬舍的銀行貸款利息、動物以及土地費用)均相同。由于存在與未受控制的慢性鉤端螺旋體病有關的不良繁殖影響,一個由5 000頭母豬構成的生產系統每年將少生產30 000頭斷奶仔豬。整個經濟分析觀點基于以下事實,即運行由5 000頭母豬構成的相同生產系統每年消耗的總成本大致相同。發生慢性鉤端螺旋體病的生產系統某種程度上具有較低的成本,例如,因為其斷奶仔豬較少,因此免疫接種的開銷就會少一些。但其人工授精以及后備母豬的總成本會增加,因為不得不育成更多的母豬(產仔率較低)和引進更多的后備母豬(較高的淘汰率)。最后,任何節省的開支都會因為較高的成本而被抵消,因此,盡管螺旋體病受控制的生產系統每年要多產30 000頭斷奶仔豬,但兩種系統每年的花銷大致相等。問題的本質在于鉤端螺旋體病受到控制的生產系統每頭斷奶仔豬的生產成本為200.45元,而在未受到控制的生產系統中,每頭斷奶仔豬的生產成本為257.54元。在該分析中,在鉤端螺旋體病未受控制的生產系統中,每頭斷奶仔豬的生產成本增加了5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