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食欲是確保每羽雛雞在出生后前72 h~96 h能夠正常生長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從1日齡開始就應建立一個健康的雞群,這需要給雛雞提供充足的營養,以促進各種生理系統——心血管、呼吸系統(肺)、消化道和免疫系統的生長發育,并確保骨骼的生長和羽毛的豐滿。
中圖分類號:S8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3-0033-02
出殼時,雛雞因發育不良或組織發育不全而導致健康狀況受到損害,同時需要快速地將營養轉化為組織的生長以求得到最佳的經濟回報。
1 早期營養來源
1日齡雛雞體內含有卵黃囊,它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母源抗體、維生素、礦物質和水,這些營養物質通過卵黃管進入中腸。這使雛雞在營養上能夠自給自足。
該卵黃管只在出殼前與中腸相連,并于出雛后大約48 h關閉。耗盡的卵黃囊將以麥克爾憩室的形式存在,在雛雞死后解剖時可以見到。管理不善和(或)感染都可造成卵黃囊吸收不良或殘留。
在雛雞生長早期,卵黃脂質是雛雞唯一的能量來源。在育雛期間,最優先的事是雛雞的能量來源成功地從內源性能源(卵黃脂質)轉化為外源性能源,即雛雞在出雛后72 h~96 h要從飼料中獲得碳水化合物。
○ 雛雞出雛后72 h~96 h若不能很好地打開食欲,將制約它們的采食,從而決不能得到最佳的經濟報酬。
○ 且雛雞僅能夠在出生后的前72 h~ 96 h打開它們的食欲。
2 開食
幼齡雛雞一開始并不知道肉雞開食料是它們真正的食物。它們只會本能地用喙啄食它們所有感興趣的顆粒。這些顆粒可能是粗粒子(即任何會生成陰影的顆粒),如果育雛條件合適,它們可以是飼料顆粒,但是如果飼養條件不佳的話也可能會啄食木屑。
開食成功的關鍵是育雛區有充足的飼喂空間(不低于總育雛區的50%),這可以在育雛區鋪設白紙且每羽雞至少提供75 g的開食料,外加顆粒直徑1.0 mm~2.0 mm的木屑供其叼啄,以便優化1日齡雛雞的啄食行為。
在雛雞采食了充足的“感興趣材料”后,它們的食欲會得到充分的開發。食欲的開發在提供整粒的谷物和飲水時發生,飲水可以讓雛雞消化和吸收,最后使血液含有充足水平的營養,進而刺激大腦中的食欲中心。傳統上,這種情況發生在采食30 h后,即嗉囊充盈時。只有此時雛雞才會將飼料認為是食物。
當有其他雛雞也出現在料槽或飲水器邊時,雛雞會也爭相采食和飲水,這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肉雞喜歡與其他雞結群生活而不喜歡獨自生活。
3 育雛區的設置
不管是采用整個雞舍還是從雞舍中劃出一個區域進行育雛,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混凝土地面的最低溫度為28 ℃;
2) 干球溫度為32 ℃~34 ℃,相對濕度為45%~65%;
3) 雛雞身高水平上的最小光照強度為 20 Lux。
1日齡雛雞在出生后的前5 d體溫是變化的,它們要依靠育雛環境的溫度來維持體溫。因此,在出生后前3 d,雛雞的肛門溫度應維持在40.4 ℃~40.6 ℃。
雞舍內維持優質的空氣也至關重要。最小的O2含量應維持在19.6%(CO2最大濃度為 3 000 mL/L,CO最大濃度為10 mL/L,NH3最大濃度為10 mL/L,可吸入粉塵應小于3.4 mg/m3)。最低通風速度應保持至少5 min一個循環,每個循環至少鼓風60 s(在育雛第一天,溫度和通風同樣重要)。
室內空氣含高濃度的CO2會抑制肉雛雞活力,降低肉雛雞的采食量和飲水量,導致肉雞脫水和增重減少,以及后期的右心室衰竭風險增加(腹水)。
4 采食和飲水空間
育雛區至少50%的地面需要用紙覆蓋,以便按75 g/羽的標準來投喂飼料(地面飼喂)。
幼齡雛雞必須提供新鮮干凈的水,采用自由飲水方式。較大一些的雞能夠飲用更多的飲水。沒有水,采食的干飼料會在嗉囊中結塊,擠壓雛雞的頸動脈而致死亡。
5 乳頭飲水線水壓力
飲水系統中的高水壓并不意味著雛雞會有較高的飲水量。雛雞在啄食和飲水過程中只能承接到很少的水,排出量超出飲水量將導致飲水泄漏而使墊料潮濕。這將提高肉雞足墊病變的發生率,濕墊料會生成氨氣,致使雞舍環境處于不良狀態。
水壓過低可以使雛雞的飲水量減少高達20%。低水壓也會減少肉雞的飲水時間。但是事實上,不管肉雞的飲水量是大還是小,它們都會耗費相同的飲水時間。較小的飲水量會減少采食量,從而導致增重減少,降低生產性能。
為了確定正確的水壓,最好的辦法是檢查乳頭式飲水器(線)下方的墊料狀況。飲水器下方墊料較潮濕,表示水壓力過大,且飲水器排出的水量大于雛肉雞可以飲用的量。
飲水器下方墊料干燥可能暗示雛雞飲水不足,這通常是由于水壓力不足造成的。
6 乳頭式飲水器的安裝高度
肉雞鼻后孔的裂縫(上硬腭上的一個裂口)允許空氣進入鼻腔,防止雞口腔形成了真空。這就導致肉雞僅能依靠重力來將水吸入嗉囊。
在安裝時,乳頭式飲水器觸發器的末端應僅略高于肉雞的視平線。隨著肉雞年齡的增長,飲水乳頭和雛雞的背之間形成的一個45°的虛擬角,可以保證雛雞能夠獲得最佳的飲水量。飲水線高度的日常管理會幫助雛雞維持一個最佳的飲水量。
飲水管理不當將造成肉雞死亡,群體均勻度差,生產性能差。封閉式飲水系統使得人們無法觀察到飲水質量,所以為了檢測飲水的質量,可以用棉拭刮擦飲水線內部后對其進行細菌學檢測來檢查水質。
每年至少對飲水進行二次采樣(一次在雨季一次在旱季),以便對雞場鉆孔或自流井的水進行化學和細菌學分析,再和肉雞飲水的推薦化學成分和細菌含量作對比。
育雛期間,確保前7 d乳頭式飲水器的水流為20 mL/min。飲水的水溫應維持在10 ℃~ 14 ℃,可通過常規沖洗以維持這一水溫。
7 檢查雛雞
確保雞舍內環境條件(光、飼料、營養、供水、溫度、濕度、空氣質量、飼養密度、疫苗接種)的均勻,以便使雛雞的食欲均衡發育。
雛雞不應因受飼料、飲水或者溫度和空氣質量這些因素的影響而死亡。
入舍2 h后,應檢查雛雞的分布、活動和行為等情況,并解決可能引起變化的每一個原因。
入舍后,從育雛區隨機抽取100羽雛雞,檢查嗉囊的充盈程度(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