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3-0057-03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畜禽養殖業污染物防治條例》、《水十條》、新環保法、新環評法、環保稅法和國務院關于《畜禽農業資源污染綜合治理與節能減排問責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各級政府也相應地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地方條例與地方法規。尤其是全國各地,從上到下,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對養殖業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治理整頓,禁養區設置、單場規模限制、總量控制、手續完善、設施到位、環評批復驗收、達標治理、環境質量監控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像狂風暴雨席卷中國東西南北大地,全國拆聲一片,罵聲一片,養殖業遭遇了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一次大洗滌。
國家針對養殖業痛下殺锏的做法,大多數企業不理解,有怨言,其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認為養殖業污染沒有這么嚴重,二是認為國家的治理要求太苛刻,三是對達標而不能外排不理解,就上述幾個問題,本文在此作簡要分析與解答。
1 養殖業是全球最大的有機污染源。
先看一組數據,據2013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我國養殖規模達到14億頭/年:豬當量,排放污水150億t,相當于當年工農業總排量640億和的1/4,排放糞便22.5億t,是城鎮生活垃圾2.5億t的9倍,養殖業排放的COD、NH3-N、TP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71%、63%、57%。而且,我國養殖規模達3 000頭存欄以上的企業只占養殖企業總量的2.58%,70%以上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按1頭豬相當10~13個人的排污量計,養殖業相當于80億人口的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治理。如果一個10萬人口的城鎮一年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不及時處理,這個城鎮會是怎么樣子?我國文明浩浩蕩蕩,歷時五千多年。在改革開放前,農村的每條河流都可以自凈直飲,抓魚捕蝦,而僅僅三十年,在偏遠的鄉村,在工業未污染的地區,還有哪條河涌可以做到?70%以上已發黑發臭。究其原因,只有兩條:⑴養殖業高速發展,并且糞污直排河涌。⑵農民不用有機肥,只用化肥。這些觸目驚心的環境惡化事件到處皆是。養殖業污染確實到了應該徹底治理的階段,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養豬者來說,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與養殖業的發展伴隨的豬周期了,尤其是兩年前連續三年的持續低迷,使大多數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學過經濟學的都清楚這就是自由競爭階段的經濟危機,豬周期的產生,正好說明我國養殖業規模化程度太低,市場處于無序狀態。
一方面環境形勢嚴峻,一方面豬周期困擾,解決的方法只有兩條:⑴嚴把養殖業環保治理關;⑵大力提升規模化程度。而嚴把環保治理關,就必須有規模化程度,小規模養殖是無法實現對環保的有效投入的。除非是有足夠配套的土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牧結合或者種養給養。從這兩個角度分析,在狠抓養殖業環保的同時,強拆非禁養區的小規模養殖企業(戶),就不難理解了。
在當前形勢下,大多數養殖企業已經認識到搞好養殖業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認識到國家對禁養區規劃和強拆小規模養殖戶(企業)的必要性,但對國家養殖業環保政策的相關內容和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誤區與認識不足的地方。
2 為什么要強力推行干清類工藝。
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豬場依然采用水泡糞工藝,其理由很簡單,節約勞動力,豬場運行管理方便。我國《“十二五”污染物總量減排規劃》中明確規定規模化養殖企業,必須采用干清糞工藝。許多省市的地方規劃中更為嚴格,要求現有工廠也逐步改造成干清糞工藝,而且地方環保局對非采用干清糞工藝的新建場不給予環評批復和驗收。
這條規定大多數養殖企業均有抵觸情緒,認為政府干涉了養殖企業的生產工藝選擇權,其實不然,政府是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才做出此要求的。這是因為采用干清糞工藝,污水中的污染物濃度分別為COD=6 000 mg/L~8 000 mg/L,NH3~N= 600 mg/L ~800 mg/L,TP=60 mg/L ~80 mg/L,而采用水泡糞工藝COD=10 000 mg/L~30 000 mg/L,NH3-N=1 000 mg/L ~2 000 mg/L,TP=100 mg/L~150 mg/L,水泡糞污水的污染物濃度是干清糞的1~3倍,污水達標治理的投資與運行成本遠遠高于干清糞污水。因為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糞便與尿液,水泡糞時將糞便中的污染物大部分都溶解到了污水中。
更為嚴重的是水泡糞污水中COD與TP可能根本無法有效降解與去除。環保工作者都知道,任何污水中的有機物(COD)都可分為易降解、可降解、難降解和不可降解等,一般難降解和不可降解的有機物量達到COD總量的5%左右,水泡糞污水若COD濃度超過20 000 mg/L,即有 1 000 mg/L以上難降解COD,達標難度就可想而知。
養殖污水中TP(總磷)的去除一般通過厭氧釋磷菌將有機磷轉化為無機磷溶于污水,再通過好氧吸磷菌將無機磷吸收進微生物(活性污泥)中,由沉淀池排除剩余污泥的同時除磷。一方面微生物生長需要磷,所以活性污泥能夠吸收磷。另一方面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又與有機物相適應,磷多了活性污泥吸收不了。再者,排泥過于頻繁時,系統微生物量又不能得到有效平衡,剩余磷的去除只有通過形成磷酸氨鎂(MAP)方法去除,其成本十分昂貴。
正因為這樣,我國第一個《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工藝為干清糞工藝,COD濃度以8 000 mg/L計,排放標準按COD<400 mg/L計,(8 000×5%=400),實際上其他類污水中的COD排放標準,都考慮了5%不可降解有機物的存在。
記得在2010年左右,廣東溫氏食品集團,種豬場曾經也想推行水泡糞工藝,但對環保作充分認證后就放棄了水泡糞工藝,并規定全集團豬場建設必須推行干清糞工藝。
3 達標治理與農牧結合。
許多養殖企業不理解環保部門對達標治理的要求,認為環保部門要求太苛刻,憑什么一定要達標,為什么不能農牧結合,而且一些所謂的“專家”也在呼吁盡量讓養殖企業農牧結合,不要達標治理。這里實際上有概念與技術上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從概念上分析,何為農牧結合?農牧結合顧名思義,即畜禽養殖與種植相結合。其次從技術上分析,又派生出兩個問題,一個是結合的條件,一個是結合的方式。結合的條件又有兩個:一是規模配套,即養殖業的規模與種植業的面積配套,用專業術語講就是養份與水份平衡。換句話說,配套的種植業規模必須確保能夠充分消納養殖場產生的糞污中的養分與水量。二是要將養殖業糞污變成作物能夠吸收利用的固(液)肥后才能還田。而結合方式,必須是就近消納,有效配套,養殖場內要有有機(固)液肥加工設施,固(液)肥貯存設施,同時還要有灌溉溝渠或噴灌設施以及施肥用具。關于農牧結合,我國雖然有明確要求,但缺少相應的規范與標準,西方發達國家對此都有明確規范,這也是我國今后要在法律法規上逐步完善的內容。
從這個意義和要求上講,我國能夠完全具備農牧結合的規模化養殖場比例很低,大多數養殖企業必須走達標治理的模式,即使實施農牧結合其投入也不非。
說到達標治理,業內很多人困惑,既然做到達標了為什么不能直排,還要配套防滲塘、氧化塘,貯存后再用于灌溉,其實這個問題從我國養殖業環評批復的達標標準來分析就清晰了,畜禽養殖業的環評批復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批畜禽排放標,二是批零排放、回用排,三是批畜禽標與灌溉標之間嚴者。目前大都采用第三種批復方式,當然個別特殊地區會批地方綜合污水或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拿畜禽標與灌溉標嚴者來看其COD=200(150) mg/L,NH3-N=80 mg/L,TP=8 mg/L,而生活污水的進水指標COD=100 mg/L~200mg/L,NH3-N=10 mg/L~20 mg/L,TP=1 mg/L~3 mg/L,其排放標準為COD<40 mg/L,NH3-N<8 mg/L,TP<0.5 mg/L,也即養殖污水的達標標準比生活污水的進水濃度還高,尤其是NH3-N與TP,是生活污水進水的濃度的5~10倍。顯然這樣的污水絕對不能直排的。
嚴格來說,污水處理至這個標準還存在一個農牧結合的過程,依然需要周邊的農田配套,只是沒有不做達標治理的農牧結合要求那么苛刻罷了,養殖企業做到灌溉標后,其污水可以通過溝渠向周邊農田灌溉,但不能直排河涌。所以依然要有防滲貯存設施。
4 氧化塘不是貯液塘
許多企業將氧化塘當作貯液塘,所謂挖個坑管三年,以為有足夠大的氧化塘就可以實現零排放或達標排放。事實上并非如此,目前大多數企業的氧化塘非但沒起到自凈功能,反而成為第二個污染源,許多運營數年以后的氧化塘發黑、發臭,蚊蠅滿天飛,令養殖企業倍感頭痛。
穩定塘俗稱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對污水處理的構筑物的總稱。其凈化過程與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相似。通常是將土地進行適當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設置圍堤和防滲層,依靠塘內生長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穩定塘污水處理系統具有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低、維護和維修簡單、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無需污泥處理等優點。
根據塘水中的溶解氧量和生物種群類別及塘的功能可分為厭氧塘、兼性塘、好氧塘、曝氣塘、生物塘五種類型。每種塘的適用范圍及設計要求均有標準規范:《污水定塘設計規范》(GJJ/T54-1933)(表1):
穩定塘存在面積過大,若設計或運行不當,會造成二次污染,易產生臭味和滋生蚊蠅等問題。一般情況下,污水處理系統末端的穩定塘系統,主要功能在于穩定設施出水,防治出水水質反彈惡化,因此,穩定塘進水COD濃度不宜過高,污水處理至COD≤200 mg/L后,再排入穩定塘凈化較為合理。
由于篇幅問題,本文只對以上幾個問題作簡明闡述,養殖業環保問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再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