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對影響母豬初乳和產奶量因素進行的一篇綜述。初乳在分娩后立即由乳房分泌,是高消化營養物質的一種豐富來源,對新生仔豬的存活至關重要。初乳含有用于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正常發育的天然生長因子。斷奶前的窩產性能主要受母豬初乳、產奶量和乳汁攝入量的影響。初乳的重要作用是為仔豬提供能量、仔豬免疫系統發育前和胃腸道發育中的被動免疫。產仔數、初生重、胎次、基因型、內分泌狀態、分娩前中后的應激及營養物質可能會影響初乳和產奶量。分娩后前兩周的仔豬對營養的需求主要依賴于母豬的乳汁,因為它幾乎不采食教槽料。早期仔豬死亡率的20%~30%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營養,這可能歸咎于母豬產奶量的不足。因此,盡早且大量攝入初乳是泌乳早期仔豬存活的主要決定因素。
關鍵詞:母豬;窩產仔豬;初乳;常乳;仔豬
中圖分類號:S8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3-0067-03
3 影響母豬產奶量的因素
關于品種對泌乳母豬泌乳量影響的信息很少(Sinclair等,1999)。母豬泌乳性能的遺傳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娩時的體重和體成分以及產仔數和產奶量的差異(Eissen等,2000)。克里奧爾(Creole)母豬產奶量的減少部分與其較低的繁殖性能有關,這會降低哺乳的需要。從這些結果可看出,克里奧爾母豬較低的產奶量可能也是導致其仔豬體重較低的原因。Kanis等(1990)使用交叉寄養技術發現,體重較輕的梅山仔豬乳汁攝入量少于體重較大的荷蘭仔豬,主要是由初生重的差異導致的。哺乳的需求也與仔豬的初生重有關;相對于體重較輕的仔豬,較重的仔豬在吮吸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獲取乳汁(King等,1989)。據Gourdine等(2006)研究發現,體重減輕不受品種影響,但克里奧爾母豬的背膘厚損失是大白母豬的2倍,這意味著克里奧爾母豬儲備的體脂動員更高。這些結果說明,品種對仔豬體增重的影響主要與母豬產奶量的減少和乳汁成分的細微變化有關。Gourdine等(2006)報道,與大白母豬不同,克里奧爾母豬甚至能在一天的最熱時間進食,這證實了其具有較強的耐熱性。克里奧爾母豬這種較強的耐熱性可能與其較低的生產水平有關。具有高瘦肉生長潛力的品系或瘦肉率適中的品系對熱應激更敏感(Nienaber等,1997)。年齡、胎次和泌乳階段是影響產奶量的因素。在這些因素中,胎次是決定連續哺乳母豬泌乳量的最重要因素。頭胎母豬的平均產奶量是經產母豬的75%~78%(Elsley,1971;Speer和Cox,1984;Black等,1986)。第一胎的仔豬平均初生重通常比隨后胎次的仔豬低(Smits等,1997),而較低的初生重可能會導致初產母豬較少的產奶量。若窩產仔豬的數量和大小均處于標準范圍內,頭胎和隨后胎次的母豬產奶量則較為接近(Boyce等,1997)。
從乳腺中排出乳汁對維持乳汁的分泌很重要。較大的仔豬在乳汁排出前會更用力地按摩乳頭,因此可使血液更多地流向乳頭,從而使更多的催產素進入乳腺(Fraser,1984)。其他激素(如催乳素)的分泌也可能會受到乳房較強按摩刺激的影響(Algers等,1991)。仔豬可獲得的乳汁幾乎可在前面的哺乳結束后35 min內完成(Spinka等,1997)。在哺乳第1周,母豬標準的哺乳間隔為30 min~70 min(Boe,1991;Jensen等,1991)。延長哺乳間隔會增加每次哺乳的乳汁攝入量,但是會減少母豬全天的產奶量(Spinka,1997)。產奶量不是由乳汁分泌細胞的分泌速度決定的,而是由腺泡的體積、排空的頻率和徹底性決定的。更加頻繁的哺乳,除了能夠提高泌乳量外,還對腺泡的發育有積極的反應。較高的哺乳頻率可導致乳腺組織的重量成比例地增長(Auldist等,1995)。乳頭刺激的持續性和強度會影響安靜環境中的母豬哺乳第1天的乳頭產奶量。受到持續大聲噪音影響的哺乳仔豬會減少對母豬乳頭的刺激,受噪聲影響的母豬其產奶量會下降(Algers和Jensen,1991)。播放錄制的喂養聲音可用于增加哺乳頻率,特別是在哺乳前期(Stone等,1974)。
在熱帶氣候,豬在白天會處于高于其熱中性區的環境溫度中(McGlone等,1988;Christon,1988;Serres,1992;Knap,1999)。較高的溫環境會對豬的生產性能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泌乳母豬(McGlone等,1988;Black等,1993;Prunier等,1994;Azain等,1996)。研究報道,相對于采用低溫環境飼養的豬,處于高溫環境中的豬會出現采食量減少、活重下降、背膘厚減少和行為發生改變等現象(Schoenherr等,1989;Prunier等,1997;Knap,1999)。環境溫度高的后果是豬的自主采食量顯著下降,進而導致泌乳期母豬的活重和背膘厚損失(Prunier等,1994)。Black等(1993)報道,處于炎熱條件下的母豬會動員身體儲備來供給乳汁生產。有報道稱,飼養炎熱環境下的豬甲狀腺活性較低(Christon,1988;Cabell和Ebenshade,1990)。泌乳母豬血漿中甲狀腺激素濃度的降低與代謝率和產奶量的降低有關(Wung等,1977;Cabell和Ebenshade,1990)。此外,有報道稱,與在飼養在20 ℃下的泌乳母豬相比,高溫環境 (30 ℃)下的泌乳母豬其血漿游離脂肪酸濃度較低(Prunier等,1997)。依此信息可知,甲狀腺活性的降低是處于炎熱環境下的母豬用于減少產熱的一種有效手段。血漿甲狀腺激素水平的下降可以減少血漿中循環的游離脂肪酸含量,并降低乳腺的代謝率。這可以解釋處理組泌乳母豬乳脂濃度的降低。文獻中的證據表明,泌乳母豬乳汁合成減少是由環境溫度升高導致的(Schoenherr等,1989;Black等,1993;Prunier等,1997)。與在低溫環境(19 ℃~33 ℃)下飼養的母豬相比,高溫環境(27 ℃~40 ℃)中的母豬活重和背膘損失增加,采食量降低,乳成分發生改變(Ricalde和Jean,2000)。
泌乳量與催乳素水平密切相關(Anderson,1974;Tucker,1974)。在綿羊、山羊和牛上的研究發現,延長光周期可提高血液中催乳素的水平(Forbes等,1975;Hart,1975;Bourne和Tucker,1975)。光周期從8 h增加至16 h,可增加母豬的產奶量(Marbry等,1982)。這可能是由光周期延長造成催乳素水平升高或哺乳頻率增加引起的。Kveragas等(1986)和Harkins(1989)試圖通過調節激素來提高母豬的產奶量。豬生長激素會影響母豬的血漿胰島素和葡萄糖濃度(Spence等,1984;Kveragas等,1986)。注射豬生長激素的母豬并沒有像對照組母豬一樣在哺乳期第20天出現產奶量下降的問題(Spence等,1984)。而且,從哺乳期12 d~28 d注射重組豬生長激素的母豬產奶量有所增加(Boyd等,1985;Harkins等,1989)。Dubreuil等(1990)報道,在泌乳期間,注射生長激素釋放因子可增加生長激素的釋放,而注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因子可促進甲狀腺激素和催乳素的釋放。然而,增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和催乳素的釋放并不影響母豬的產奶量和乳成分。
4 結論
本文可得出以下結論:
●母豬的初乳和常服產量受窩產仔數、仔豬初生重、胎次、豬的基因型、內分泌狀態、分娩前中后的應激情況和營養物質的影響;
●不同品種的母豬分泌的初乳成分也不同;
●仔豬早期死亡率中的20%~30%的死亡仔豬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營養,可以通過確保仔豬飼養在溫暖的環境中、出生后立即攝入充足的初乳和常乳來預防。
5 啟示
豬生產企業的收益水平取決于根據所在地區和所用的生產系統選擇合適的品種。母豬在妊娠期和分娩期的管理十分重要。關注分娩時的母豬可以確保仔豬自出生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吮吸到初乳,提高其存活的概率(降低死亡率)。母豬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營養會影響其窩產仔數以及出生和斷奶時的體重。母豬斷奶時的體況會影響斷奶后至配種的間隔、受孕的配種次數以及之后的窩產仔數。哺乳期營養不足會延長母豬斷奶后的配種間隔,增加受孕的配種次數,并減少隨后胎次的窩產仔數。哺乳期飼喂不良的母豬會產生較少的乳和斷奶時低體重的小窩。這會導致繁殖母豬過早被淘汰。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