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凌云 譯自International Poultry Production,Vol. 24(2016),№5:7,9
陳建康 校 韓浩月 制圖
人均禽肉和禽蛋消費量提高的同時食源性疾病發病率不斷提高,已經給家禽生產者減少或消除這些可以向人類傳播的細菌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圖分類號:S8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1-0001-04
雖然這些聳人聽聞的食源性疾病的新聞報道是最近的事,但我們并沒有有關遏制沙門氏菌污染的有效方法。我們成功控制沙門氏菌有50多年了,然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向屠宰加工廠提出了進一步減少沙門氏菌污染的更高要求。
家禽行業可以通過采納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來完成減少沙門氏菌污染的任務,即沙門氏菌污染是一種管理性疾病。
如何管理我們的生產系統將決定我們能否成功減少沙門氏菌的污染。目前,能夠用來消滅沙門氏菌的產品和技術在數量上已經出現了迅猛的增加,并且大部分非常有效。
1 沙門氏菌的控制
養雞場的沙門氏菌控制實際上始于生產種雞、肉雞和蛋用小母雞的孵化場。Bailey和Cox已經多次證明,肉雞早期感染的沙門氏菌幾乎與其稍后感染的沙門氏菌為同一種細菌。因此,那些能夠用來減少/消滅種禽、孵化場或出生后頭幾天的雛雞感染沙門氏菌的策略是最為關鍵的措施(圖1)。
沙門氏菌的控制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計劃,它涉及到家禽生產的各個環節。但是也應該記住,目前尚無可以有效防止或消除沙門氏菌的錦囊妙計。
管理上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是:
● 確定沙門氏菌;
● 阻止其傳入;
● 接種疫苗;
● 置換家禽的腸道菌群(競爭性抑制法);
● 正確使用抗菌藥物;
● 清理環境或轉群。
2 沙門氏菌的確認
與大多數健康問題一樣,有許多方法可以成功控制沙門氏菌的污染,但往往需要采取多個步驟才能取得成功。我的經驗是,前兩個步驟是要確定家禽或家禽群的沙門氏菌感染源頭,然后阻止該細菌的傳入。如果沙門氏菌持續感染家禽群,那我們使用的許多干預措施將不會奏效。還請記住,沙門氏菌不同血清型的消滅難度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海得爾堡沙門氏菌的某些分離株比腸炎沙門氏菌的某些血清型更難清除或消滅。
3 阻止傳入
控制某種能夠借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或昆蟲得以生存、增殖或傳播的細菌才是最重要的任務。然而,如果將責任劃分得更細,會更便于管理。例如,在一家集約化肉雞生產公司,肉雞場的經理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肉雞場中那些可以減少沙門氏菌污染的環節。肉雞場經理隨后應詢問他的供應商、孵化場的經理,以減少沙門氏菌入侵。孵化場的管理人員則應關注那些能夠減少雛雞污染沙門氏菌的環節,并要求種雞場向孵化場提供無沙門氏菌污染的種蛋。這一系統自始至終應擺在該核心群(primary breeder)原種或純種的育種金字塔首位。
由于每一個機構組織必須定制各自的沙門氏菌控制程序,以下的提綱可以幫助其了解一些關鍵點。
3.1 育種金字塔
從頂部開始:如果你的種雞是原種核心群,你必須對原種進行沙門氏菌凈化;如果你的家禽屬于商品代,則應從父母代開始凈化沙門氏菌(圖2)。
3.2 生物安全
在生物安全實施人員的幫助下,編寫并執行生物安全方案。生物安全方案應包括控制人員和設備的流動、清洗、消毒、蟲害控制(老鼠/昆蟲)和設計并建設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設施。
3.3 飼料
飼料和飼料原料是生物安全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不是最重要的環節。對飼料進行正確的加熱和化學處理、控制飼料廠中的粉塵和昆蟲/老鼠,是需要審查的重點環節。
3.4 刨木花/墊料
墊料是家禽舍中不應該被忽視的病原菌傳入媒介。此外,當雞群生活在符合沙門氏菌增殖要求的環境中時,也不應忽視墊料的含水量。所以排水系統的管理很重要。
3.5 水
飲水是生物安全方案中一個需要搞清楚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作為沙門氏菌侵入雞舍的源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作為細菌在雞舍內傳播的媒介(水在墊料中的流動)。通常用3 mg/kg~5 mg/kg濃度的有效氯即可使多達50%的肉雞降低其沙門氏菌污染水平。
3.6 培訓教育
對員工、合同制工人和任何進入生產設施(飼養場、孵化場、飼料廠,等等)的人員進行培訓,是成功實施控制沙門氏菌方案的一個重要步驟。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為何要做自己的工作并且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們將會做好自己的工作。
4 競爭性排斥
競爭性排斥(Competitive Exclusion,CE)的培養物或健康成年雞的腸道正常菌群,可以防止沙門氏菌等腸道致病菌的繁殖。
1973年,Nurmi博士發現,CE可以使雛雞迅速對1 000 CFU~1 000 000 CFU的沙門氏菌產生抵抗力。然而,到目前為止,CE的確切機制還在困擾著科學家。不管怎樣,其機理包括:
●產生揮發性脂肪酸;
●降低腸道內環境的pH;
●物理性占用腸道附著點;
●增強腸道免疫力;
●產生抗菌化合物;
●營養競爭。
重要的是請記住,要使CE有效,CE所用的有益菌必須在雛雞腸道感染沙門氏菌前就定植在小腸中。
注:CE會抑制活疫苗的增殖,所以疫苗接種和CE不能同一時間應用。
5 CE與抗生素治療
使用抗生素后再用CE處理,能非常成功地消除或降低雞群中沙門氏菌的流行水平。E. Goren博士發表了用抗生素和CE聯合處理32個肉種雞群后獲得成功的研究結果。D. J. Reynolds等也報道了先使用抗生素再采用CE的方法成功地降低了13個肉種雞群沙門氏菌流行水平的研究結果。這兩篇論文的作者認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必須更換才能取得成功。根據我的經驗看,一個額外的步驟是將雞群(如上述母雞群)遷移到一個干凈的雞舍/農場中,或用消毒劑對墊料進行消毒以減少環境中的沙門氏菌。
6 肉雞接種疫苗
許多國家已有商用沙門氏菌滅活苗,有些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組成聯苗。這些都是添加了油乳劑的全細胞滅活苗。有些國家可能會選擇用從自己雞場分離的細菌制成的自家疫苗。
當種雞在進入產蛋前至少接種兩次這種滅活苗時,它們的免疫會更有效。菌苗會引發僅能防止部分器官和腸道被侵襲的良好的體液免疫應答反應。
疫苗的一種主要作用是母雞將母源抗體傳遞給雛雞,以防止雛雞在生命早期感染沙門氏菌。
疫苗的缺點是沙門氏菌的不同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作用很有限。有關菌苗的另外兩個需要牢記的事,一是疫苗產生的免疫力不能在整個產蛋期對母雞產生持續的保護作用;二是雞群的雞白痢平板凝集試驗可能會呈陽性。許多國家已經有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或腸炎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活疫苗。
活疫苗的主要優點是能對多個血清型產生保護作用,即可提供交叉保護。
例如,B組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苗可以預防D組的腸炎沙門氏菌。
7 肉雞的免疫接種
肉雞接種沙門氏菌疫苗有兩個目標:首先是降低侵入屠宰加工廠的沙門氏菌整體水平;二是盡量減少或防止這些最有可能會造成人生病的血清型侵入屠宰加工廠。肉雞用活疫苗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實現這兩個目標。
沙門氏菌活疫苗能夠對沙門氏菌的許多不同血清型形成交叉保護力,有效地降低幾乎所有對人類有潛在危害的沙門氏菌血清型的定植數量。
因此,屠宰加工廠面臨對人類健康有高風險的大量沙門氏菌入侵時,肉雞接種活疫苗將成為除生物安全方案、益生菌、有機酸等成功干擾方案之外的一個關鍵環節。
8 疫苗接種背后的科學研究
2007年,美國農業部羅素研究中心的Bailey博士證明,當你給雛雞接種沙門氏菌活疫苗后,在肉雞的嗉囊和小腸中會有抗體,并能使肉雞獲得28 d的保護。如果希望對產蛋期內母雞產生免疫力,他發現母雞在產蛋需要接種一次且最好是二次的滅活苗或死苗。
佐治亞大學的John Maurer博士等在兩個不同的肉雞生產企業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證明,在小母雞階段接種活疫苗和二次滅活疫苗的種母雞,與其他公司未接種疫苗的母雞相比有顯著降低的沙門氏菌污染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由免疫母雞生產的肉雞較非免疫母雞生產的肉雞,在沙門氏菌陽性率上幾乎降低了50%,兩者分別為17%和29%。
Berghaus博士、Maurer和其他研究人員在另一項研究中觀察了同一家公司的6個沒有接種疫苗的肉雞群和6個接種疫苗的肉雞群,他們也發現了與第一個研究相類似的趨勢:接種疫苗的母雞沙門氏菌檢出率為14%,而未免疫母雞的檢出率為25.5%。更為重要的是接種疫苗的母雞所產肉雞的沙門氏菌陽性率比未接種疫苗的母雞所產肉雞的沙門氏菌陽性率低50%。這意味著,接種疫苗的母雞所產肉雞對屠宰加工廠造成的污染風險更低。
9 成功接種疫苗的關鍵要素
●用活疫苗保護小母雞。
●用滅活疫苗保護小母雞和產蛋母雞,同時將母源抗體傳遞給肉仔雞。
●首次接種滅活疫苗后3~4周,雞白痢沙門氏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檢測或雞白痢平板試驗血清學陽性率至少為95%。
10 結論
單種治療方法并不能控制或根除雞群中的沙門氏菌,也無相應的錦囊妙計。
其中一個最持續有效的方法是對種雞接種疫苗——這可以認為是任何沙門氏菌預防方案中一個必須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后再配合生物安全措施。
活疫苗對沙門氏菌的不同血清型能夠產生交叉保護,因此接種活疫苗是一個可以應用于肉雞的比較有用的工具,尤其在我們需要降低特定雞群的沙門氏菌流行水平的情況下。
肉雞連續接種活疫苗可以持續降低屠宰加工廠的沙門氏菌污染風險。
最成功的方案將是那些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取盡可能多的干預措施的方案。□□
原題名:Vaccination: a key control strategy for salmonella in poultry meat production(英文)
原作者:Charles L. Hofacre博士(美國僑治亞州雅典的克拉克縣,喬治亞大學獸醫學院禽類診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