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World Poultry,Vol. 32(2016),№6:15~16
陳建康 校
隨著未來雞肉需求的不斷增長,最初規劃生產鏈中的種雞生產/雞苗孵化環節時必須考慮未來這方面的需求潛力。否則,企業的生產將很快會遭遇一些因素(如需求量或者損害質量)的制約。
中圖分類號:S8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1-0016-02
種雞群規模和孵化場布局的最初規劃可能僅能滿足當初的生產需求。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大不一樣,這會導致父母代種雞和生長雞群的飼養設施以及產蛋舍等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
種雞群規模從以前常見的較少數量(約 5 000羽父母代種母雞規模)迅速增加。目前,10 000羽種雞規模已經無法確保某一特定雞舍所需的雛雞全部來自同一個種雞群。采用最新環控技術的肉雞育雛-生長雞舍,每棟雞舍能夠飼養40 000羽28日齡至33日齡或日齡更大的肉雞,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生長潛力,獲得最低的料肉比。可以說,最重要的是所有肉雞應由同一個種雞群提供,并且理想情況下應由同一個雞場中同一幢雞舍的種雞群提供。
1 所有種蛋來自同一個種雞群
從各個方面來看,重要的是所有種蛋應來自一個種雞群,且種蛋的蛋齡間隔——從收集第一枚種蛋起到最后一枚種蛋之間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6 d(最好不超過5 d)。蛋齡間隔也可以適當放寬,但是間隔越短,從孵化場的角度來說孵化成績越好,這還不包括所孵出的雛雞有較高的均勻度、較低的死淘率和較好的飼料轉化率,結果使經濟效益整體較高。從環境和生物學角度來說,所有種蛋來自同一個種雞群的其他明確好處是雛雞的免疫力相同,接觸的環境相同,因此可以確保雛雞在各個方面均有最高水平的一致性,當然前提是孵化場的運營處于最佳狀態。在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將生物安全置于首要位置以及使孵化設備處于最高的管理水平上對任何一家運行良好的公司來說都是頭等重要的。
當孵化場的生產基本上處于一個恒定的周期性的生產流程時,此時還需要給予額外關注,這可以通過使用箱體式孵化機(single stage)來實現。取得這種生物安全狀態后,孵出的雛雞完全具有最高的生產水平,能夠向雞場或客戶提供最優質的雞苗,并可充分發揮它們的遺傳潛力。
經驗表明,如果種蛋來自多個種雞群,特別是來自不同種雞場,1日齡的肉雞和蛋雞就會出現問題。一般來說,種雞群規模多變會加大雛雞群個體大小的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而這會導致雛雞的個體大小差異和體重范圍更大,同時7日齡體重很難達到200 g,從而使死亡率提高、飼料轉化率下降,上市時個體差異大、終末體重輕,結果達不到品種目標。
2 做一下計算
假設每羽母雞每周提供3.8羽高質量的雛雞,體重的CV不低于98%,要求提供40 000羽雞苗和外加1%的損耗(總數是40 400羽),那么所需要10 632羽的父母代母雞。由于生產性能降低,再加上死亡和淘汰,所需的母雞數將會增加,因此如果要防止出現由其他種雞群補充雛雞的情況,則需要額外多達15%的母雞(總數12 268羽)方能提供該數量的雛雞。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孵化時應當多準備一些種蛋,因為在孵化當天沒有什么事能比因種蛋準備不足而為了湊數利用其他種蛋的情況更糟了。當然,寧缺毋濫,以保持種蛋的均勻度。任何從事雛雞生產的生產商都應遵守這一點。事實上,預訂的40 000羽雞苗應該加上4%損耗,當然客戶通常也應為這4%的雞苗埋單,然而很少有孵化場會考慮雛雞的早期傷亡問題。最大額外準備2.5%的雞苗應該足以彌補因死亡、淘汰和捕捉時引起的死亡所出現的缺口。
人們應該認真考慮僅使用一個種雞群產的種蛋,同時確保飼養管理能夠百分之百地與該品種的要求相符合。由于不同的品種對管理技術的要求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對它們施予不同的管理手段。然而,養雞公司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品種,但不同的品種很難飼養在不同的雞舍。天氣條件可能會影響品種的生產性能,如快羽品種和慢羽品種,這就要求對慢羽品種設置不同的環境參數。堅決不允許將兩個不同品種的雛雞飼養在同一幢雞舍中。在高海拔地區,一些品種的雞容易患腹水綜合征。
3 孵化場雞苗的免疫
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優質雞苗,所有雛雞都應在孵化的第18.5天卵內接種可預防新城疫和傳染性法氏囊的疫苗。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這一作業的優點是無法估量的。其他疫苗也可以在孵化場通過噴霧進行接種,如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首免或針對你自己雞場特定疾病的其他疫苗。
除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噴霧技術外,孵化場最好也應按上述要求進行管理。很多時候,這將會使疫苗在雛雞到達養殖場前就已起作用。要制定出合適的免疫程序,孵化場應該與疫苗供應商的獸醫不斷溝通。□□
原題名:Planning and regulating breeder flock size(英文)
原作者:Ken Mars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