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1-0027-03
傳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稱甘布羅病(Gumboro Disease),最早于1962年在美國特拉華州甘布羅市發現,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雞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1]。IBDV主要侵害雛雞法氏囊內的B淋巴細胞,損傷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2],干擾各種疫苗的效力,使感染雞對其他細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蟲性疾病更加易感,最終影響雞的生產性能[3]。
IBDV有兩個血清亞型,分別為血清1型與血清2型,只有血清1型能引起臨床疾病,所有商品化的疫苗都是針對該血清型的。血清1型又有多種病毒株,各病毒株的毒力水平以及在法氏囊細胞內的復制效率各不相同[4]。一般情況下,IBD的發病率高(最高可達100%),但致死率不高(一般在5%左右),主要的危害來自于發病后引起的免疫抑制。但1986年歐洲出現的IBDV超強毒株(vvIBDV)[5],能突破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對雛雞能造成高達80%的死亡率,給全世界養雞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今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vvIBDV已經普遍出現于歐洲、拉丁美洲、東南亞、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給全世界養雞業帶來嚴峻挑戰。
IBDV具有高度傳染性,在自然環境里又極其穩定,針對其的治療尚沒有特效藥物,因此,除了執行嚴格的消毒措施,通過接種疫苗防控IBD,仍然是最好的選擇。傳統的疫苗可歸為兩類:減毒苗與滅活苗。直到今天,盡管IBDV血清2型經常在雞群中檢測到,IBD疫苗依然僅僅針對血清1型IBDV,而血清1型IBDV漸漸出現許多變異株,使得有效免疫變得復雜化[6]。交叉保護試驗結果表明,由血清1型經典株所制備的滅活苗,需要較高的抗原含量,才能對一些變異株產生保護力[7]。超強毒株相比經典株只有少量的抗原改變,通過免疫經典株,對超強毒株也可產生很好的保護[8];但是,超強毒株相比經典株,對母源中和抗體不敏感,常常能突破母源抗體的保護力,而使感染雞發病[9]。大量使用活減毒苗,一方面可能驅使病原發生變異,增加毒力變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使用毒力較高的疫苗株,可能造成免疫抑制,也可能對母源抗體水平較低的雞,帶來危害。相比傳統的活減毒疫苗與滅活苗,重組疫苗有許多突出的優勢,例如無毒力返強的風險、不造成法氏囊損傷以及方便制成多價苗等。因此,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開發重組疫苗,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興趣。但是,重組疫苗的價格競爭力仍然是個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獸用重組疫苗來說。重組疫苗主要可分為:重組DNA疫苗、重組活病毒載體疫苗以及重組亞單位疫苗。
1 傳統活疫苗防控
傳統活疫苗能在雞體內復制,同時誘導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使用時不需要佐劑,適合對雞群大批量接種。活疫苗病毒已經通過細胞培養、雞胚上連續傳代而減毒,有低毒、中毒、中高毒苗之分,大部分商品化活疫苗都是源自經典株減毒而來。低毒苗用于產蛋雞,使其產生初級免疫反應,而后在產蛋前使用滅活苗加強免疫,以使后代雛雞擁有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低毒苗對母源抗體比較敏感,需要待母源抗體消退后才能使用。通常是對8周齡產蛋雞,以肌肉注射、噴霧或飲水途徑進行免疫[10]。中毒苗或中高毒苗能突破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但會造成中等程度至嚴重程度的法氏囊損傷,造成相應程度的免疫抑制,用于肉雞以及后備產蛋雞[11]。
當存在高風險IBDV毒株的自然感染時,低毒苗與中毒苗也用于產蛋雛雞。盡管低毒疫苗對母源抗體敏感,偶爾也用于1日齡雛雞,以保護雞群中母源抗體水平低或者無母源抗體的雛雞。當雞群母源抗體水平不一致或發病存在高風險時,可進行第2次和第3次免疫。一般情況是,在10~14日齡進行第2次免疫,在此之后7 d~10 d后,進行第3次免疫。實際養雞生產中,很少使用肌肉注射或滴眼,一般是通過噴霧或飲水接種。飲水接種時,盡量保持pH中性,以及水中沒有氯離子與金屬離子的氣味或味道,可以2 g/L加入脫脂奶粉,確保每羽雞都接受到大致相同劑量的疫苗。有研究人員開發了在孵育期接種的新技術:將IBD抗體摻入活疫苗,一起接種于孵育了18 d的種蛋卵中,繼續孵育,疫苗病毒在雛雞約7日齡時釋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能克服母源抗體的干擾問題,使雛雞有效免疫[12]。該接種技術的機理尚不明了,可能是囊泡內的樹突細胞吸收了抗體與疫苗混合物,而后當母源抗體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時,病毒得以釋放。一般認為,活IBD疫苗與其他雞用疫苗相互兼容。但是,鑒于IBD活疫苗造成法氏囊損傷,依然可能干擾其他疫苗的使用,因此只有健康的雛雞才能接種活疫苗。
2 傳統滅活苗防控
傳統滅活苗主要用于經活疫苗免疫過或自然感染過野毒的育成期的產蛋雞群,使其產生整齊、持久、較高水平的抗體。通常的免疫程序是:8周齡時免疫活疫苗,16~20周齡時免疫滅活苗。在野毒感染風險水平較高時,滅活苗偶爾也與活疫苗組合用于價值較高的母源抗體水平亦較高的雛雞。滅活苗一般制成油包水乳化劑的形式,必須通過注射接種。推薦通過腿肌注射接種(需避開關節、韌帶以及大血管)或靜脈注射接種。只有已知之前接觸過IBDV的健康雞,才能接種滅活苗。通過這種方式使母雞產生抗體反應,能使后代雛雞獲得高達30 d的被動保護力[13]。研究表明,法氏囊損傷出現于15日齡后,對免疫系統破壞不大,因為此時免疫細胞已經遷移到外周淋巴組織。但是,如果有超強毒株IBDV感染的風險,仍需要接種活疫苗。滅活苗所產生的免疫水平與持續力主要取決于滅活苗抗原的劑量。因此,盡量選用高抗原含量的滅活苗,以獲得更高的保護力。
3 重組DNA疫苗防控
重組DNA疫苗是將潛在的宿主保護性抗原的基因克隆到表達質粒載體,重組質粒進入宿主細胞后,表達宿主保護性抗原,刺激宿主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誘導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通過DNA疫苗表達保護性抗原有許多優勢:DNA疫苗模擬病毒的自然感染過程,能誘導更加均衡的免疫反應;方便制成多價苗同時接種;沒有毒力返強的風險;無母源抗體干擾問題;在常溫下穩定,無需冷鏈系統;構建與純化質粒DNA相對非常便利。許多能誘發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DNA重組疫苗已經被開發,例如表達VP2或VP4-VP2-VP3多聚蛋白的質粒DNA疫苗[14-17]。研究發現,幾種接種途徑如肌肉注射、腹膜接種、口服以及滴眼,只有肌肉注射才能抗病毒抗體反應[18]。
4 重組活病毒載體疫苗防控
重組活病毒載體疫苗是將無害活病毒作為載體,攜帶宿主保護性抗原的基因,感染宿主后,能產生廣泛的免疫應答反應,包括粘膜免疫、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許多病毒用作IBDV疫苗的載體,如馬立克病毒[19]、塞姆利基森林病毒[20]、桿狀病毒[21]、禽腺病毒[22]、火雞皰疹病毒[23]以及禽痘病毒[24]。一些重組活病毒載體疫苗已經在多個國家上市,并且報道了野外試驗的有效性數據[25-26]。
5 重組亞單位疫苗防控
IBDV VP2蛋白被認為是主要的保護性抗原,含有構象依賴性中和表位。變性的VP2蛋白無法誘導保護性免疫,VP2變性后復性往往也喪失了誘導中和抗體的能力[27]。研究人員采用各種宿主表達系統表達了VP2,比如大腸桿菌[28]、畢赤酵母[29]以及擬南芥[30]等。劉等將雞白介素-2與VP2融合表達,發現能增強免疫原性,并測試了其作為疫苗的潛力[31]。在模擬表位疫苗的研究中,王永山等通過單克隆抗體篩選的多表位蛋白r5EPIS,有希望成為新的IBDV亞單位疫苗[32]。在試驗疫苗研究中,重組亞單位IBDV疫苗,具有部分與100%的保護力均有報道。通過桿狀病毒、大腸桿菌以及畢赤酵母系統表達VP2作為亞單位苗,已經在一些國家上市。在體外條件下,重組表達VP2,自動組裝成病毒樣粒子(VLP)也被發現具有良好免疫原性,開發VLP疫苗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6 結語
過去的幾十年,由于價格上有優勢,雞肉消費在整個肉類消費中的比例逐漸提高。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中化學物質殘留以及病原微生物殘留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雞肉內的病原微生物殘留問題可能是養雞業未來面臨的首要問題。隨著人們動物福利意識的增強,消費者也越來越傾向購買來自于養殖條件較好的雞只。損傷雞免疫系統的病毒感染會嚴重妨礙疫苗接種的效力,IBDV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員。雖然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發現于50年前,至今仍然時刻威脅著商品養雞業。非常特異與敏感的診斷產品已經普及,有效的疫苗也隨處可得;但是,IBDV屬RNA病毒,其基因組具有高度可變的特性以及面臨進化選擇壓力,導致抗原變異株以及超毒株相繼出現,以后也可能出現全新的重排病毒株,因此對IBDV的防控也將繼續不斷面臨挑戰。然而,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在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仍可能針對其開發出更加廉價、安全、有效的疫苗。□□
參考文獻:(32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