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1-0050-02
自2007年全國暴發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以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嵐皋縣也是年年發生,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在局部地區還造成嚴重損失,應該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俗稱“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高毒力變異株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接觸傳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傳染病。以高發病率、高燒、高死亡率為顯著特點。
1 流行病學特征
高致病性藍耳病僅傳染豬和野豬。該病沒有明顯季節性。病豬及其污染物、病豬肉是重要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感染,也可經消化道、生殖器官傳播。不管豬的性別、品種、日齡大小,感染率和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90日齡內的仔豬發病率可達百分之百;死亡率很高,可達50%以上,最高會出現死光光的現象;肥豬和母豬發病率稍低,大約在30%~80%;死亡率二到三成。由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抑制了豬體免疫機能,常常導致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或引起細菌繼發感染。使病情的診斷和撲滅更加困難,造成的損失更大。
2 臨床癥狀
突然發燒,不食或減食,糞便干硬如球,色黑,如算盤珠狀,尿色深如濃茶,白毛豬皮膚呈鮮紅、深紅色,黑毛豬皮膚紅中帶紫,眼睛發炎有眼屎,后期有20%左右的豬耳部、四肢、鼻盤、襠內等處皮膚變藍紫色,有的有咳嗽、喘氣癥狀,少數病豬后軀無力、截癱,很少出現腹瀉。懷孕中后期的母豬大半或者全部流產,產出死胎、病弱胎兒(出生后很快死亡),病程短則2 d~3 d死亡,長則時好時壞,兩個多月才死亡。有的病豬,時吃時不吃,搖頭擺尾,精神頗佳,吃食大半飽以后,又在兩小時內死亡。個別豬,未經治療,也有自己痊愈的。
3 剖檢變化
此病叫“呼吸和繁殖綜合征”,所以主要的癥狀表現、病理變化在呼吸和繁殖系統。全部病死豬均出現肺臟病變,肺葉隆膨或萎縮,變白或者變紅,出現各期肝變或肉樣變,肺門淋巴結顯著腫脹、充血、出血,氣管、喉頭內充滿細小泡沫,大部分死豬心臟松軟無力,多數病死豬胃腸黏膜有出血點甚至潰瘍灶,少數豬胃腸內有凝血塊。大半病豬膀胱黏膜上有小出血點,少數病豬膀胱內有細如沙粒的沉淀物。全身淋巴結腫脹,腸系膜淋巴結發黑變紫,明顯腫大。流產母豬子宮內膜有出血點,水腫。其他,無明顯異常。
4 診斷
依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即可以初步懷疑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注意,不是發現病豬耳朵發藍(紫)就是藍耳病;也不是患藍耳病的豬耳朵都發藍。確診需要省級和省級以上實驗室診斷。
5 控制和撲滅
按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技術規范》進行處置。(1)發現情況,迅速報告。(2)相關部門接到報告后,及時派員到現場了解核實;判定為疑似疫情的,及時上報,采集病料,交省級以上相關部門化驗確診。(3)確診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后,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封鎖令,按相關要求處理。
6 治療
沒有特效藥,也不準治療。
7 預防
7.1 疫苗預防
接種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而且也是簡便、價廉的預防辦法。2007年,嵐皋縣很多地方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時,凡是及時接種疫苗的養豬戶,都得到了有效保護。相反,這幾年出事的豬場和養豬戶,無一例外,都沒有按要求接種疫苗。實踐證明,廣大養豬戶,必須按照《豬病免疫程序》,及時足量接種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
7.2 綜合防治措施
a.自己繁殖自養,不從外地外場調入豬,或這盡量就近調豬。
b.搞好日常消毒,每星期帶豬消毒1~2次,養殖場內每月消毒兩次。
c.減少人員往來,對車輛和用具消毒。
d.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全價配合飼料,提高豬體免疫力。
e.糞尿進行及時無害化處理,不得亂倒亂排。
f.提倡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豬,減少散養,實行“全進全出”飼養制度。
g.發現疑似病豬,及時上報,由上級酌情處理。
h.確診為本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封鎖令,封鎖疫區。
i.疫點內所有病豬及其同群豬全部撲殺,一個不留;對病死豬和撲殺后的死尸、病豬排泄物、污染物,進行徹底地無害化處理(多用深埋、燒毀、高溫發酵等方法);對被污染的車輛、工具、豬圈、場地等進行徹底清掃、嚴密消毒。
8 補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鎖令以后,疫點就可以再飼養豬。補圈的豬要從一年內未曾發病的豬場和地區引入,引進的豬要嚴密隔離觀察,時間為21 d,期間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進行免疫。確信健康無病再正常飼養。
只要思想重視,措施得當,進行正確預防和控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完全可以預防和撲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