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研究新型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泡騰片消毒劑水溶液消毒效力維持的時間,通過定量殺菌試驗以及有效氯含量的測定進行判定,將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泡騰片按照1∶400比例配制消毒液,以配制時間記為0 d,消毒液在配制 15 d內,殺菌率≥99.98%,有效氯含量降解≤6%。新型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泡騰片消毒劑所配制的消毒液穩定性較高,消毒能力可以維持15 d以上。
關鍵詞:過硫酸氫鉀;泡騰片;消毒效力;有效氯
中圖分類號:S8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1-0054-02
市場上消毒劑品種繁多,如次氯酸鈉、氯化異氰脲酸類、鹵化海因類、碘制劑、季銨鹽類、甲醛、戊二醛、復合酚以及二氧化氯,在殺菌效果、安全性、殺菌持續性和使用方便性方面各有優缺點,市場上迫切需要一種殺滅力優異、使用方便、副作用及腐蝕性小的優秀消毒劑來滿足現代高效養殖的需求。研究開發出一種速效、高效、持效、廣譜的綠色消毒產品,是市場的強烈需求。
威特利劍是由鎮江威特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開發的以泡騰片技術生產的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為主要成分的消毒劑,遇水后可生成大量次氯酸、氫離子、激發態氧自由基,兼顧了氯制劑、酸制劑、氧化劑的三重功效,殺菌譜廣,持續時間長,副作用小,安全性好。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消毒原理是一個循環的鏈式反應,參加這個鏈式反應的物質是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氯化鈉、氨基磺酸和水。簡單地講,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氧化能力極強,以標準電極電勢標示為+1.82 V,低于臭氧,它將水中將氯化鈉中氯離子氧化成氯氣,氨基磺酸與氯氣形成NHClSO3H,水解形成次氯酸,產生氯離子、新生態氧和氫氧根,氯離子與鈉離子形成氯化鈉,這就是哈伯-韋斯鏈式反應。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的殺菌原理是一個循環的鏈式反應,循環持續的產生有效殺菌物質,因此,理論上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消毒劑所配制的消毒液能夠長時間維持有效地殺菌能力,特進行定量殺菌試驗以及有效氯含量的測定,以驗證此類消毒劑所配制的消毒液殺菌能力維持的時間。
1. 實驗材料
1.1 消毒劑
威特利劍,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泡騰片,有效氯含量不少于10%,批號為150601,鎮江威特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2 試驗菌株
大腸桿菌,為本實驗室臨床分離株。
1.3 中和劑
配制0.03 mol/L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磷酸二氫鈉2.84 g;磷酸氫二鉀1.36 g;蒸餾水1 000 mL, pH 7.2~7.4。而后將硫代硫酸鈉按2 g/L PBS加入混勻、高壓滅菌后分裝保存。
1.4 培養基
普通馬丁肉湯及瓊脂平皿。
1.5 其他
滅菌蒸餾水;滅菌生理鹽水。
2 實驗方法
2.1 消毒液的配制
以滅菌蒸餾水配制濃度為1∶400的威特利劍消毒液,敞開體系置于室內;以配制當日記為0 d,每日取消毒液進行定量殺菌試驗以及有效氯含量測定,記錄殺菌率以及有效氯含量,每日一次,持續15 d。
2.2 實驗室殺菌試驗
2.2.1 細菌制備
選擇普通馬丁肉湯液體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在37 ℃搖振培養10 h~16 h,菌液濃度達到約109個/mL,以0.03 mol/L PBS稀釋成107個/mL的試驗菌液,置4 ℃暫保存。
2.2.2 殺菌試驗
取0.5 mL試驗菌懸液至4.5 mL的濃度為1∶400的消毒液中,在20 ℃水浴中作用 10 min。
取上述消毒劑與細菌的混合液1.0 mL,加入9.0 mL的0.2%硫代硫酸鈉中和液中,中和10 min后進行活菌計數,求得nt。
試驗重復5次,取平均值計算殺菌率:
(Pt)=(n0-nt)/n0×100%
注:n0為試驗前活菌數,nt為試驗后活菌數
2.3 有效氯含量檢測
以消毒液配制時間記為0 d,每日取消毒液進行有效氯含量檢測,計算有效氯降解率。按照電位滴定法,用硝酸銀滴定液(0.1 mol/L)滴定。每1 mL硝酸銀滴定液(0.1 mol/L)相當于5.844 mg的NaCl。
3 結果
3.1 實驗室殺菌結果
以消毒液配制時間記為0 d,每日取 4.5 mL消毒液進行定量殺菌試驗并計算殺菌率,每日殺菌率見表1。
3.2 有效氯含量測定結果
以消毒液配制時間記為0 d,每日測定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有效氯含量降解見表2。
4 結論
目前,國內外只有生產“過一硫酸氫鉀復合物粉消毒劑”的公司,沒有泡騰消毒片劑這類產品。泡騰消毒片劑和粉劑相比較,具有好計量,無粉塵飛揚,不會給使用者帶來污染和刺激,易于保存,使用方便的優點。
本研究表明,威特利劍消毒液配制15 d之內,殺菌率≥99.98%,有效氯含量降解≤6%,仍能保持正常的殺菌效力。□□
參考文獻:
[1] 張躍華, 趙永勛. 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消毒作用實驗研究[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 9(1):40.
[2] 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 消毒技術規范[S].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 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