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媽媽們通常都面臨著這樣的選擇:
事業蒸蒸日上,但育兒的黃金期也將一去不返,選擇工作還是照顧孩子?
作為第一養育人,母親的角色無人可替代。轉眼間孩子就長大到不再和你說心事,“真該在他小時候多陪陪”這樣的念頭是不是立刻冒出來?
“二胎”成為新國策,作為獨生子女一代成長起來的新父母們都希望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個伴,但是養育可不止十月懷胎三個月產假這么簡單,生還是不生?
“兼顧”其實是個偽命題,就連撒切爾夫人都曾說,如果時光倒流,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對家庭生活影響太大”。可見這不是一道多選題,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力”。
從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以來,這樣的討論就從沒停止過。社會生產方式從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變給了女性更多機會。以知識、創新、體驗、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全新經濟模式讓女性擁有了更大的舞臺。
2017年,智聯招聘發起了“中國女性職業現狀和發展問題”的調查,調查報告涉及了職場女性的就業、晉升、職場規劃、自我評價、領導力及外界評價等許多方面。中國目前女性就業率高達73%,這樣的社會現狀與傳統價值觀之間的碰撞顯而易見。
調查稱:“隨著年齡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職業逐漸穩定,對家庭的側重選擇比例增加。已婚女性更為關注穩定的工作,從而能有精力照顧家庭。”
那么,選擇孩子是不是就必然意味著放棄對事業的爭取?
調查結果顯示:已婚并生育孩子的女性,在職業規劃的選擇上表現出了再一次的“拼搏”。愿意接受更多工作挑戰的占44%,與未婚女性相當;愿意努力獲得升職,成為領導者或管理者的占29%,高于未婚女性。
這些女性沒有放棄自己母親的角色,同時也是職場上的拼命三郎。她們不是“返場媽媽”,因為她們從未離開過職場。孩子不僅沒有讓她們的職業生涯停滯,反而成為事業的助推器,促成改變發生,直至開拓出一片全新的世界。
無論選擇離開職場成為全職母親,還是選擇繼續在職場搏殺,每一個決定都值得尊重。孩子與事業,并不應該成為女性選擇的終點,只要我們始終保有自我,忠于內心。
我骨子里是喜歡冒險的
“如果沒有如此近距離觀察過獅子,看到他們在草原上昂首闊步,不怒自威;看到它們放肆地四仰八叉地躺在草地上睡覺,誰都不放在眼里;聽到它們極具威懾力的吼叫聲,穿透方圓5公里,你是不會理解什么是萬獸之王的。”
這是徐夏冰在從非洲奧肯耶野保區當“獅子守護者”回來后寫下的感慨。那是2016年8月,她從奧美跳槽到天使和堅果派已經兩年了。
在做選擇之前,徐夏冰已經在奧美工作了十年,在這份穩定的工作中得心應手。她并不愿意做女強人,從最初的業務崗換到助理崗也是因為“原來的崗位工作壓力太大,沒有時間結婚生子。”那時她的想法是“以家庭和孩子為主,自己有一份工作就可以了。”
直到小女兒出生,她的家庭發生了變故。離婚后,她面臨著必須獨立撫養一個孩子的現實,需要更多地為孩子的將來考慮,經濟上也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她開始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因為人總歸還是要進步和成長的,自己的進步其實也會影響到孩子,她也能看得到”。如今回想起來,她覺得直到那時,自己才真正感受到作為母親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并決心為孩子做出榜樣。
就在此時,她曾經的老板陳蓉向她伸出了橄欖枝。從奧美辭職后,陳蓉在2013年年底創立了天使和堅果派,目的就是“在父母和孩子攜手旅游的過程中植入知識教育。”同樣作為母親,這種體驗式學習的理念打動了徐夏冰。同時,她與陳蓉多年的合作也培養了彼此的信任和默契,所以,并沒有猶豫太久,她加入了天使和堅果派的團隊。
放棄自己早已游刃有余的工作,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但她并沒有顧慮太多,“因為其實我還是挺有勇氣的”。所以,她只是看準了這個機會,做了一個決定。

創業型公司與徐夏冰所熟悉的外企大公司風格完全不同。公司不斷調整方向,適應市場;每個員工都身兼數職,從前期招募到行程安排,甚至帶隊出行,都要參與。“非常辛苦,”這是她剛開始做這份工作時最大的感受,“比想象的壓力大很多,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無論是晚上還是周末,永遠是一個工作的狀態。”
積累客戶、做推廣、參與國際學校的展會活動,除了這些常態的工作,出團更是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因為每一次活動涉及到的都是家庭和孩子,所以對安全和細節都是高要求,甚至為孩子們安排的每一餐都要提前看過嘗過。一整天活動結束之后,孩子和家長們都休息了,所有工作人員還要開會,一切都是高強度的。但因此而獲得的認可、特別是孩子們的信任,都給了徐夏冰堅持下去的動力。
遇到合適的機會,她會帶著自己的女兒一起參加活動。大女兒參加過廣西崇左基地的生物多樣性活動,讓她與平時不在自己身邊的孩子有了一段親密的共處時間。不到五歲的二女兒跟著她完成了西雙版納十公里雨林徒步,“雖然很難預料,但孩子們的能力總是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些對于她和孩子都是難得又難忘的經歷,“也算是達成了初衷”。
孩子們對身為團隊老師的媽媽也有了更多崇拜和認同。帶孩子出行時,她會事先與她們溝通:“媽媽是去工作的,你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于是孩子們會自覺地照看行李、安排洗澡睡覺等事情。她還會讓孩子們做自己的小助手,她們因此而更有榮譽感。偶爾因為工作太忙無法陪伴孩子時,她也會跟女兒念叨一下:“媽媽要不要換個工作?”女兒的反應卻是:“你就留在堅果派當老師很好呀。”
徐夏冰也曾經想過,如果沒有換工作,會不會更好?“如果從更穩定和更舒服的角度想當然沒錯,但從對自己和孩子的幫助來講,現在的工作顯然更好。它為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讓我對教育這件事有了新的認識和學習。”所以,這一場因孩子而發生的改變轉換了她的工作軌跡,同時豐盈了自己的人生。

孩子和機遇是同樣重要的衡量維度
在接受采訪前,侯彬彬已經連續出差數周,嚴重缺乏睡眠,但在將近一個小時的交談中,這位廣義上成功的職場女性及幸福的職場媽媽,從未顯露疲憊。侯彬彬擔任初創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已接近一年半,幾乎每一天都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她商業版圖中的每一個地帶,又要遠程遙控家中的大小事,讓人很難不去佩服她小小身軀里蘊藏著的巨大能量。
或許是早已養成的職業素養,侯彬彬在思考要不要離開阿里時,相當理性。她在阿里工作6年,度過升職、結婚、生子等重要人生時刻。當一切平穩向前時,侯彬彬卻開始思考是不是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這家初創公司的成員,在相談甚歡之后,她下定決心加入創業團隊。
當時,她的孩子兩歲多,已經度過哺乳期卻仍然需要時刻陪伴,這看似是一個事業和家庭不能兩全的糾結選擇,但侯彬彬有一個相當去性別化的思考過程。她把家庭、事業、心情、機遇、未來的期望等所有需要重視的因素,平鋪在眼前,權重相同,分析得失,最終她認為這正是涉足新領域的好時機。一向獨當一面的她,這個決定也充分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侯彬彬說:“能夠放心在職場廝殺,離不開所有家庭成員的信任。”

妥善安排家庭和工作的諸多事宜,能充分體現一個女人的智慧。在頻繁出差期間,侯彬彬會通過視頻通話保持和孩子的溝通,她也會把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微信傳給父母。問及是否會因為不能親眼看到孩子的“第一次”而遺憾,侯彬彬開朗地說:“他還將有許許多多個第一次,我還有很多機會。”
深夜回家,孩子已經熟睡,她會趁這個時間給孩子剪指甲,并笑稱這是“高度細化的分工”,因為剪指甲這種老人眼花無法勝任的技術活,需要媽媽親身為孩子做。為了讓孩子更能理解自己這種前一秒還在和他玩耍,后一秒就要出門工作的節奏,她會指著他最愛的動畫片《熊出沒》里的人物“李老板”說:“我的老板也在叫我了,再不去,不能給你買冰激凌了。”這種方式據說頗具成效,孩子甚至會勸她趕緊去工作。
侯彬彬在生活和工作中對自己的要求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工作時,她會盡量把媽媽的身份剝離出去,她認為,一個專業的職場人,才能贏得同事和對手的尊重,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和家庭。但她也會面對這樣的選擇:孩子生病了需要照顧,籌備多時的會議也正要開始。“這個會議是經過多方商討才最終確定的時間,不能因為個人問題而修改。”所以,這個決定就有了“義不容辭”的意味。
她早已能夠這樣自如地在媽媽和職場人之間轉換模式,也希望等孩子長大,可以與之分享自己奮斗的故事。

我與孩子擁有各自的人生
在生兒子由由之前,ShannonZang在全世界TOP10之一的意大利船舶公司Banchero Costa工作了七年。與很多媽媽不同,從ShannonZang身上沒有聞到特別的“媽媽味兒”,就像她說的,“我從不認為生育會改變我的人生。在我看來,生寶寶之前和之后,我的人生依舊是我的人生”。
如果說由由的降生給Shannon帶來什么改變的話,應該就是讓她下決心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區”。如果沒有兒子,Shannon可能不會那么快決定改換工作,畢竟那是一個熟悉又相對舒適的環境,沒有人愿意輕易離開安樂窩。但相對的,因為太熟悉,所以也很容易感受到職業發展的“天花板”,還不到30歲的Shannon一直想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而兒子的出生恰好就給了她一個人生換場的理由。
兒子出生后,Shannon跳槽到德國電信擔任總裁助理。德國人的嚴謹是出了名的,為了適應新的崗位,Shannon付出了很多:“剛入職的時候,由于不太熟悉公司業務,我不得不私下做很多功課,剛開始,每天都是晚上10點多才從公司出來,周六日還要回公司加班。”面對繁重的工作,Shannon開始擔心這份工作是否會影響對兒子的照顧,她考慮過放棄,但想想看,其實每一份工作都大同小異,換工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于是,Shannon開始嘗試從自己身上尋找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方法,“提高效率就是最好的辦法”。
陪伴兒子也同樣如此,在她看來,陪伴不在于時間長短,而在于質量。她會每周抽出一到兩段比較長的時間去陪伴他,有時候會帶他去上橄欖球課、一起學習法語,有時候也會和他一起在外面瘋玩兒。

Shannon覺得,過多的陪伴可能會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過于依賴母親也并不利于成長。“我不會24小時陪伴他,他有他的生活,我也有我需要做的事情。”與兒子由由相處時,Shannon似乎變成了孩子的同齡人,他們的相處模式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并非每天膩在一起,分開的時候各做各的事,在一起時就好好相處。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有獨立自主的人生態度。”身教勝于言傳,Shannon接下來準備考博士,繼續研究她喜歡的專業,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她想用實際行動告訴兒子,夢想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
“我有正式的工作、有家庭、有孩子,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靜止不前的借口,我一樣會盡力而為。”
每個人,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就像Shannon所說的那樣,“對于老板而言我是員工、對于父母而言我是兒女、對于孩子而言我是母親、對于丈夫而言我是妻子。和所有人一樣,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回到最初,我是我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扮演好不同的人生角色”。
孩子讓我收獲心理上的成熟

第一次見馬翔是在2013年的炎夏,朝外SOHO地下一層的西餐廳里,離她臨時租借的辦公室不遠。她穿著一襲簡潔明快的白色連衣裙,挺著大肚子坐在高腳沙發凳上,笑容爽朗。她干脆利落的行事風格讓我們很快熟絡起來,而我則驚異于她都快生了還在堅持工作。
馬翔那時30歲,已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懷孕以后,她更希望能自己掌握辦公時間和空間,同時也有廣告客戶的延展性需求,創業正是兩全其美的選擇。從2013年至今,她的工作室已從代理一個品牌快速擴展到十幾個設計師品牌,并成功地與能圖資本達成戰略投資。一切看似順風順水,連她自己都說:“孩子就像我事業上的助推器一樣。”
可馬翔身邊的人都知道,為了今天的成就,她曾挺著碩大的肚子上臺演講,臺下的觀眾紛紛掏出手機給她拍照;生產當天,恰遇《彭博商業周刊》專訪,硬撐著在手術準備間隙把采訪做完;在孩子出生3個月后開始出差,飛機落地后滿城市找吸奶器;堅持喂孩子吃母乳到自然離乳,得了7次乳腺炎;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睡,離家三天以上肯定帶著孩子走……這些聽起來都驚心動魄、讓人難以堅持的事,在馬翔回憶起來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淡然。
她說生完孩子后,自己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因為有了下一代,所以獲得了心理上的成熟。以前覺得自己可能不行的事,有了孩子之后就會覺得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當媽媽后,必然會面臨家庭和事業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馬翔覺得二者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取舍,在不能放棄工作的情況下,自己唯有盡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家庭。相對于孩子,她覺得老公才是陪伴自己更久的那個人,所以夫妻關系更加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氛圍,“他開心就好”也是她養育孩子的原則。

看電影、逛街購物、SPA、和朋友聊天、與閨蜜聚會這些都已經不在平時的計劃里。馬翔的生活中不是在工作,就是在陪孩子。只要有休息時間,她都要和孩子在一起,偶爾才會單獨出去。她說陪伴孩子成長,是遠比愉悅自己更好的放松方式。但她不同意為了鍛煉孩子獨立而不去抱孩子。她認為獨立人格不是培養的,而是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無論是管理團隊還是生活,馬翔都不追求盡善盡美,這反倒讓她的工作更高效,生活更自如。她不給自己規定周末和假期,于是就有了很多可供調配的時間。比如平時帶孩子去周末人多地方,從而省去了周末的排隊時間;比如沒人幫忙帶孩子時,她就帶孩子去樓下的早教中心,兒子玩,她工作。同時,提升自己的事情也沒耽誤,去年她還拿到了牛頓商學院買手專業的學位證書。
在她看來,“一孕傻三年”其實是種借口,同時也是消極的心理暗示。“凡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比以前再努力一點就肯定能解決,為什么要把事情賴在孩子身上?”所以如果生完孩子想休假就好好休息,陪孩子長大;若還有沒完成的事業,那就應該給自己定好目標努力完成,不要拿生孩子當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