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編輯報道
“意識”不夠?“經濟”來湊!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發布
《海洋世界》編輯報道
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設海洋強國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根據國家“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要求,在國家海洋局的領導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組建研發團隊,編制完成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旨在綜合反映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成效和潛力,客觀評價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狀況,對于提高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能力,服務海洋經濟宏觀調控決策,引導海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是對一定時期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量化評價,包括發展水平、發展成效和發展潛力3個指數,共包括 29個三級指標。其中,發展水平主要體現海洋經濟發展的規模、結構、效益和開放水平;發展成效主要體現海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民生改善狀況;發展潛力主要體現海洋經濟的創新驅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基期指數設定為100。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務院有關部門、國家海洋局相關業務司以及各類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等。
在11月24日舉辦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何廣順主任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
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達到119.9,比上年增長2.8%。“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3.7%,海洋經濟總體發展態勢良好。
“十二五”期間,發展水平指數年均增速3.7%,增長穩中趨緩。
2 0 1 5 年,發展水平指數為119.7,比上年增長0.7%,發展水平放緩明顯。
經濟規模方面,“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8.1%。2015 年,海洋生產總值為64669 億元,比上年增長7.0%,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9.4%,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8%。
經濟結構方面,“十二五”期間,海洋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2015年達到52.4%。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達到19.8%。
經濟效益方面,“十二五”期間,海洋勞動生產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長8.6%。涉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資產利潤率、成本利潤率則受到國內外市場需求下降影響較大,呈下降態勢。
開放水平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3%,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20%。
“十二五”期間,發展成效指數年均增速3.5%,增速逐漸提高。2015年,發展成效指數為118.8,比上年增長4.0%,發展成效顯著提升。
經濟穩定方面,“十二五”期間,海洋經濟增長穩中趨緩,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波動率呈現收窄趨勢。
民生改善方面,“十二五”期間,涉海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
2015 年達3589 萬,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4.6%。沿海漁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2015 年沿海漁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5.3%。人均海洋水產品供應量穩步增加,2015 年達到24.9千克/人,比上年增長2.9%。濱海旅游持續升溫,沿海城市國內旅游人數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發展潛力指數年均增速4.0%,呈現穩步攀升態勢。2015 年,發展潛力指數為121.4,比上年增長4.6%,發展潛力持續增強。
創新驅動方面,“十二五”期間,海洋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2015年達3.6 萬人,占涉海就業人員的0.1%。海洋科技產出成果增長迅速,海洋科研機構專利授權數逐年增加。
資源環境承載方面,“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以上。2015 年國家海洋局監測的77 條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中CODCr入海總量較上年增長0.4%。
2010-2015 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
2010-2015 年發展水平指數
2010-2015 年發展成效指數
2010-2015 年發展潛力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