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多義詞「出る」的語義網絡*
李麗麗**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多義動詞「出る」的多義性體現在,與不同的詞搭配會有不同程度的語義側重點和語義變化。認知語言學認為,多義現象的產生與語義擴展密切相關,語義擴展是指在基本意義的基礎上派生出新的意義,所有意義共同構成家族相似性的意義網絡。本文將對「出る」的語義進行分析,總結出其“語義網絡”。
「出る」;認知語言學;語義網絡
(1)エレベーターを出ると音楽が流れている。/一出電梯就聽到了音樂。
(2)大學を出る。/大學畢業。
(3)水道から出る水は魚のような生臭い匂いがします。/從水管里流出的水有股臭魚味。
(4)涙が出る。/流出眼淚。
(5)論語から出た言葉。/出自論語的詞。
(6)やる気が出る。/有干勁。
(7)犠牲者が出る。/出現犧牲者。
(8)結論が出る。/得出結論。
(9)大阪から急行·特急列車を乗り継ぎ、福井に出る。/從大阪連乘快車和特快列車到達福井。
(10)授業に出る。/去上課。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出る」有多個義項,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出る」的基本意義和擴展意義,找出各個語義間的聯系,并總結各個語義共同構成的「出る」的語義網絡。
根據「國語辭書」對「出る」的語義解釋,本文對「出る」的意義做如下總結:
(一)表示“從某范圍中向外移動”“離開某地/某范圍”
如例句(1)-(4),「エレベーターを出る」「大學を出る」指從“電梯/大學”這一空間范圍中離開向外移動,其中「を」表示離開的場所;「水道から出る」指水從“水管”這一空間范圍內離開向外移動,其中「から」表示動作的起點,這里還涉及到「-を出る」和「-から出る」的區別,在這里暫不多做解釋。「涙が出る」主語是眼淚,表示眼淚突破“眼眶”這一范圍的限制,向外移動。
(二)表示起源
如例句(5)指出自/起源于論語的詞,即最早在論語中出現現在還在使用的詞,「出る」表示起源。
(三)表示出現、發生、產生
如例句(6)-(8),雖然譯法各異,但都表示事態從無到有,「やる気が出る」即“從沒有干勁到有干勁”,「犠牲者が出る」即“從平安無事到出現犧牲者”,「結論が出る」即“從沒有結論到有結論”。
(四)表示“到達某地/去某地
”如例句(9)-(10),「大阪から…福井に出る」指“離開大阪去/到達福井”,「授業に出る」指“到達上課的地方”引申為“去上課”。
從字面看來,「出る」的各項語義間并無相似性,甚至正相反,如語義4)與1),那么從人的認知過程來看會怎么樣呢?
(一)「出る」各語義間的聯系
認知語言學認為,每個多義詞有多個意義的同時也會有一基本意義,多個語義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意義發生語義擴展而來的。
本文認為,「出る」的基本意義為“脫離某范圍”,其他語義是由這一基本語義擴展而來的,雖然譯成漢語后表達各異,但語義上都未脫離其基本意義。
如2)“起源”,「論語から出た言葉」是指“原本只在論語中出現的詞,現在超出《論語》的范圍,在日常生活或其他書籍中也被使用的詞”,雖然描寫對象是文字,不是具體事物的空間移動,但在語義上并未脫離“離開某范圍”這一意義。語義3)表示事態或事物從無到有的狀態變化,這時可以把“無”的狀態看做一個范圍,事態突破“無”的狀態范圍向“有”的狀態變化,雖然是抽象意義但也是基于「出る」的基本意義擴展而來的。是基于人脫離某范圍與事態突破“無”的狀態范圍的相似性,即“隱喻(メタファー)”模式基礎上的語義擴張。兩者都是突破某一范圍進入另一范圍的變化。語義4)表示“到達/去某地”,從字面意思看可能與其基本意義正相反,但這里的意思是指離開原先待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如“離開‘大阪’去‘福井’”,仍然基于“脫離某范圍”這一基本意義,只是更側重于到達的著落點。
(二)「出る」的語義網絡
抽象化能力是人的基本認知能力之一,人們能夠抽象出同類事物間的共性,從而形成這一事物的模型圖示。如果讓我們畫個“蛋”,我們一定會畫個雞蛋形狀的橢圓,其實“蛋”不僅有雞蛋,還有鴨蛋、鵝蛋、鵪鶉蛋等顏色、大小各不相同的蛋,但其共性就是都是一頭大點一頭小點的橢圓形,我們畫出來的橢圓就是我們對“蛋”的認知模型圖示。
那么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抽象出「出る」語義的模型圖示,如下圖:

圖1 「出る」的模型圖示
即如果把要離開的范圍看做一個容器,「出る」就表示從這個容器中移動/脫離出來,這是其基本意義。其他三個意義是基于此擴展而來的,所以「出る」的意義網絡可總結如下:
從某范圍中向外移動

圖2 「出る」的語義網絡
以上四種意義分類是從人的認知過程角度進行的分類,當然每個語義下還有更多譯法各異的細小分類,但根本上都是源自其基本意義。
本文將多義詞「出る」的多個義項總結分為四大類,「出る」的基本意義為“脫離某范圍”,其四大意義“從某范圍中向外移動”“起源”“出現、產生”“去/到達某地”都是由其基本意義派生而來的,語義上都未脫離其基本意義范圍。
[1]金田一京助,金田一春彥編集.『新明解國語辭典』三省堂,1972.
[2]谷口一美.『認知言語學』ひつじ書房,2006.
[3]劉笑明,劉骉主編.《語言學——理論與應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4]趙圣花,劉玉琴.“多義動詞「出る」搭配的名詞格的語義特征”.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7).
* 2016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學東漸時期中日新術語的形成與交流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SSF-023)。
** 作者簡介:李麗麗(1988-),女,漢族,山東泰安人,齊魯理工學院,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