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水
粵東北客家花燈與“吊燈”習俗研究*
周云水
粵東北興寧與連平忠信盛行的元宵“吊燈”習俗,以各姓氏在宗祠內舉行隆重儀式懸掛竹制紙質的五彩花燈為核心。客家花燈的制作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具有特定的季節性和家族內師徒傳承的特征。客家宗祠內舉行的“吊燈”儀式,以追求熱鬧和展示宗族實力為目標,間接帶動了客家花燈的競爭性消費,促使這項民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活態傳承。地方政府順應旅游市場開拓的需要,積極推動客家花燈與“吊燈”習俗的申遺工作并獲得成功。民營企業抓住客家“吊燈”習俗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主題文化產業園區,推動了客家花燈產品的創意開發。粵東北客家花燈制作工藝的活態傳承與自媒體時代“吊燈”習俗的廣泛傳播,正在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機制。
客家花燈 吊燈習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 活態傳承
中國人過春節一般是以大年三十為起點,其后的一周內大家走親訪友聯絡感情,而到正月初七大部分人就開始上班了,返程高峰也預示著熱鬧的假期行將結束。但在粵東北的興寧市和連平縣,客家人心目中熱鬧程度超過春節的“賞燈”節才剛剛開始。這種被當地客家人稱為“響丁”或“上燈”的“吊燈”習俗,從正月初八延續至元宵節后三五天,同一地域范圍內的各個宗祠有意識地錯開舉辦活動的時間,目的是聚集人氣讓親戚朋友可以前去分享這個比過年還要隆重的集體活動。在這項持續數百年的民俗活動中,一盞盞用竹子和彩紙做成的客家花燈是整個活動的聚點,圍繞其所展開的各項儀式程序,充分體現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文化。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對地域文化的重視,客家花燈及“吊燈”習俗逐漸引起政府和學者的關注,除了被逐級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連平縣忠信花燈以民間美術類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忠信吊燈習俗以民俗類項目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興寧積極挖掘客家傳統文化資源,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功申報“中國花燈之鄉”;2014年1月,興寧賞燈節被列入興寧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9月,興寧客家花燈被列入梅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得到民營企業家的青睞,為民間技藝類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永續發展的動力。
本文基于文獻搜集、實地考察和個人訪談資料,描述客家花燈的制作及代表性傳承人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發的個人創意,通過分析客家花燈與“吊燈”習俗之間的密切關系,試圖呈現地方民俗在民間技藝類非遺項目活態傳承方面發揮的作用,并討論自媒體時代以民俗活動和民間工藝為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的機制。
花燈與人類運用火、發明燈和制造燈具的歷史密切相關,漢代元宵節皇宮徹夜點燈照明,其后佛教燃燈禮佛的儀禮將元宵掛燈籠的習慣普及到底層百姓。唐代普通百姓已經盛行元宵賞燈,宋代的元宵花燈樣式已千變萬化。明清時期,民間與花燈有關的民俗活動層出不窮,比如“放河燈”“點紅燈”等習俗。由于中國很多地方的方言將“燈”讀成“丁”,掛燈籠就有了預示或慶祝添丁的意義。燈籠超出了照明的功用,成為一種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象征符號。*劉春、許薇:《花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頁。客家花燈是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客家聚居區內客家人制作的燈籠,與此有關的民俗活動主要是在元宵節前后以盛大場面在宗祠內“吊燈”的習俗,發生的區域集中于粵東北興寧市大部分鎮區和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及其周邊地區。從2013年春節以來,筆者在粵東北興寧市水口、龍田、新陂、合水、大坪、刁坊和寧新等7個鎮區,共走訪了21個不同姓氏的宗祠和18位制作花燈的民間藝人;2015年12月份,到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走訪了9位民間花燈藝人,并在忠信鎮花燈博物館及興寧市文化館獲得與客家花燈相關的視頻資料。
(一)花燈制作
客家花燈的制作過程包括材料選取、制作工具和工序。每年入冬以后,民間藝人就要著手準備制作花燈的材料,選好竹料、砍削竹篾并將其晾干,同時準備大量不同花紋式樣的紙板圖案,部分裝飾物和燈泡電線還要專門到集市采購。花燈外觀尺寸大小不一,一般在祠堂內供“吊燈”所用的普通花燈,熟練的民間藝人平均要用3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好。由于花燈制作工序繁雜,而且只能手工處理,所以民間藝人往往在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就開始陸續接受周邊民眾的預訂,以家庭作坊為單位發動全家老小一起制作花燈。花燈的制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理論、造型和書畫知識,不但要懂得花燈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構思、畫圖、扎制和糊裱等程序,還要包容接納現代審美觀念,*韓延入編著:《花燈》,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版,第127頁。以創新思維開發出新的式樣。
1.原材料的選擇
客家花燈的主要骨架均由竹子構成,通常選取兩年左右的毛竹,然后分割成5種不同長度的竹筒,再削去外層青色的竹皮,然后用篾刀剖開成0.3厘米厚度的竹片。紙張的選取有兩種方式,連平縣忠信鎮一帶的民間花燈藝人采用印板拓印的方式,用不同的繪畫顏料在紅紙、白紙或綠色紙上面描畫;興寧的客家花燈藝人則就近取材,將平常積累的香煙紙、糖果紙和各種包裝盒上的鮮艷圖案巧妙地裁剪并利用起來,配上個人別出心裁的簡筆畫,再用一些能發出亮光的金色和銀色紙片襯托畫面的主題,每個花燈通常要用到50種左右的圖案。
2.制作工具
用于制作花燈的工具包括四大類:一是扎制花燈骨架的塑料帶及各種砍削類金屬工具,如鋸子、篾刀、鉆子、剪刀、刻刀等;二是用來制作圖案的各種木制印板、顏料、畫筆及輔助工具,比如漿糊、裝飾帶等;三是用于發光的電線和燈泡,有些還有彩燈或電動馬達,使花燈內部的各種人物圖案輪流轉動,構成一幅幅具有歷史故事內涵的畫面。各個花燈藝人都有自家傳統的花燈圖案式樣,所用印板各有特色,很難找出兩個完全相同的花燈成品。

圖1:民間藝人在制作花燈的骨架

圖2:花燈外觀立體圖
3.制作工序
客家花燈的制作一般分為四個工序:扎架、剪紙、描畫和裱糊。*政協連平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連平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連平文史》(第十三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輯”《忠信花燈與吊燈習俗》,2007年,第29-33頁。扎架包括5個環節,分別是裁竹、破篾、鉆孔、對柱和鉗架。竹架的外形根據花燈大小來定,其外觀通常是上下對稱的六邊形棱柱。(參見圖1的制作骨架場景和圖2對應的立體外觀)扎架的基本要求是上下四個或六個水平面要相互平行,竹片構成的立柱和橫條通過扎帶綁在一起,形成穩定的立體柱狀骨架。由于客家花燈在舉行完“吊燈”儀式之后都要被燒毀,因此傳統扎架工藝很少用到鐵絲,以確保所有材料都能在化燈時化為灰燼。
剪紙和描畫是表現客家花燈藝人個人技藝的主要環節。剪紙的關鍵環節是按照印板拓印紋樣并依照圖案剪鑿花紋,花燈外觀是否能夠吸引旁人的眼球,關鍵是剪紙和描畫的功夫是否到位。描畫體現花燈手工藝人的個人想象力,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板,只能憑借日常生活經驗和觀察積累,用畫筆在需要描繪的花紙上細致地描繪出各種人物、龍鳳虎兔、花鳥蟲魚等。有些花燈藝人擅長制作傳統表現經典故事畫面的花燈,比如八仙過海、五女拜壽等場景。
裱糊是將各種描繪好的花紋和飾品分門別類,在竹制骨架上從里到外、從上到下依次粘貼,再配以燈帶或各色紙花,每一個棱柱側面的圖案畫面展示不同的內容,一般會表現客家人崇文重教、期盼添丁發財的主題,比如狀元及第和百歲老人抱孫子的圖案。花燈骨架上外露的竹片必須包裹或纏繞上紅色的紙張,比如底面和頂端各有三根水平放置的厚實竹片,起著承重和固定的作用,頂部三根交叉的中心節點用于懸掛燈繩,底面三根竹片交叉處可以根據需要懸掛蔥、蒜、芹菜或通書等物品,用以表示主家希望新丁聰明勤勞、懂得劃算和健康成長。
4.結構組成
忠信花燈的主體包括燈蓋、燈身和燈裙三大部分,附屬部分為燈帶和燈聯。*吳娟容:《忠信花燈》,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9頁。雙層燈蓋高度在6厘米左右,根據實際需求制作成六邊、八邊、十邊或十二邊形,周邊裝飾五彩的緞帶。燈身上部呈鼓形方柱,中部從內到外分三層,分別是窗格、小彩門和大彩門,各有不同的圖案。燈身下部為花盤,每格呈倒置的梯形,其邊框與竹柱圍合,上面描繪象征福祿壽的喜慶圖案。燈裙是燈身外部覆蓋的彩帶,分內外兩層,內層用白紙,外層用紅紙,均剪成長條帶狀,寬約7厘米,將整個花燈襯托得飄逸而更具美感。燈帶是長串的彩色紙片,掛在燈蓋的每個角上起裝飾作用。燈聯是忠信花燈特有的附屬物,融合了中國書法藝術和楹聯的特征,但不拘泥于上下聯平仄對仗的規則,只要用當地客家話讀起來押韻即可,用以祝福新丁健康幸福、聰明好學、吉祥如意等。
興寧花燈以傳統龍鳳花燈為主,外型結構為圓形六格花燈,分三層十二門,大門、小門各六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其含意是祈盼吉祥,財丁興旺,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其主體結構與忠信花燈基本一致,但沒有燈聯和燈帶等飾物。搖錢花燈是流行于興寧民間的另一種花燈形式,在民間有很大的市場,燈蓋角上懸掛金錢一串串, 寓意財源廣進,財丁興旺。金柱花燈內外設六條金柱,整個造型華麗堂皇。共分為三層,外層八仙過海,內層金童玉女。上下裝飾有白花和紅花,其含意為財丁興旺和吉祥如意。
客家花燈的形制相對比較穩定,但裝飾風格及表現題材會與時俱進,并根據預定客戶的個人需求有所調整。比如,有的宗祠內連續出現了做生意發大財的老板,他們在家里添丁后便會向花燈藝人提出制作特大號的花燈,并給出超出普通花燈數倍的價錢 。花燈藝人迎合市場經濟下人們想快速致富的心里需求,一般會用6、8或9作為價格的數字,最大的花燈價格可在9999元,普通花燈也定價在666或888元,以便采購花燈的主家覺得吉利,進而預示著來年更加能夠出現財丁興旺的大好局面。
(二)花燈藝人
花燈藝人是客家花燈這一民間技藝的主體,他們對客家花燈的技藝傳承及其與經濟效益之間關聯度的認知狀態直接決定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此,筆者在兩地尋訪民間花燈制作師傅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了解他們制作花燈的歷史與生活現狀,對其制作花燈的特征予以記錄和比較,并按照編碼的方法對受訪者提供的材料進行處理,抽取出共有特征的關鍵詞,以呈現他們對客家花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個人觀點和傳承意愿。
1.民間藝人對花燈工藝的描述
在興寧市區及相鄰的7個鎮區和忠信鎮及其鄰近村落,筆者分別走訪了目前仍在制作花燈的27位民間藝人,*按照人類學調查的慣例,為尊重受訪對象的個人隱私權,在論文中使用姓名漢語拼音的首字母作為代號,并對所在地域進行標記,興寧用XN表示,忠信則用ZX表示,以作資料來源的區分。比如興寧的民間藝人吳國華師傅采用XNWGH來代替,忠信的民間藝人賴海明師傅則用ZXLHM來代替。觀看他們現場制作花燈,并按照事先擬定的問題格向受訪對象提問,采取開放式回答的方式,事后根據現場錄音進行資料的整理和歸類。針對花燈制作工藝的具體提問主要了解以下幾點:一是花燈師傅個人學習制作技藝的過程和從事這項技藝的時間;二是民間藝人制作花燈的拿手絕活和各類比賽中獲獎的情況。因為客家花燈的骨架扎制程序基本一致,各家特色主要體現在剪紙工藝和裝裱的技巧上,所以對客家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現代科技的應用,是體現花燈制作技藝的關鍵。

表1:民間藝人對客家花燈工藝特征的描述
在受訪對象對花燈工藝特征的描述中,最為常見的詞匯是精細、亮麗和圖案多變,體現了民間藝人對客家花燈工藝的共同認識。在連平忠信鎮上寮村,當地人稱呼花燈制作藝人為“燈仔”,前去預定和購買花燈的人則是“燈主”,*何樹強:《吉祥客燈——連平忠信花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頁。兩者之間談論花燈的工藝時,燈仔首先會向燈主點出自己制作花燈的獨特技術和手法。當地知名花燈藝人賴明甫世代制作花燈,其先祖賴學清到興寧做小生意時,結識了告老還鄉的宮廷畫師,向其學得宮廷技法回到連平后開始雕刻印板并代代傳承至今,成為連平客家花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資源。
2.客家花燈經濟效益與技藝傳承的關系
客家花燈的銷售以特定區域內預訂為主,這種模式決定了經濟效益對花燈技藝傳承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對興寧和連平忠信的20位花燈藝人進行個別訪談時,筆者設定了以下四個問題用以了解他們的技藝傳承和經濟收入之間的關聯性。

表2:民間藝人對客家花燈認知態度統計表(n=27)
從表2的李克特量表反映的數據來分析民間藝人對花燈技藝傳承的態度,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認為經濟效益是自己制作花燈的首要驅動力,也是年輕人學習花燈制作技藝和不斷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
興寧市寧新鎮的花燈藝人WGH制作的六角花燈和觀音燈曾經在2012年獲得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暨第三屆洪梅花燈節金獎和銀獎。他從10多歲就跟隨父親學習扎花燈,手藝傳給兒子后,能夠針對客戶求新求變的需要,利用電腦打印配色的圖案,結合客家童謠“月光光”有關秀才郎騎白馬的傳統故事,富有創意地開發出一些新的花紋與圖案,附近方圓20公里內的客家宗祠內“響丁”*興寧客家人稱“賞燈”為“響丁”,一是表示在祠堂內“吊燈”舞龍舞獅異常熱鬧;二是上燈之前由族內長輩將新丁名字登入族譜,意為“上丁”, 需要先看看新丁的模樣,暗含賞丁之意。所用的花燈都是向他訂購的。
客家花燈伴隨著客家民系的發展逐漸成型,從贛南流行的燈彩和閩西、粵北客家的各種燈具來看,興寧和連平的花燈屬于宗族祭祀類紙扎品中專門用于慶祝新丁出生的紙扎工藝品。在贛南燈彩所用的燈具中,每盞燈至少具備五種以上的顏色,使用傳統的金紙、銀紙、魚鱗紙、宣紙、毛邊紙、蠟光紙、皺紋紙等,在顏色深淺、表面粗細、質感柔剛和韌度色調上各有搭配。燈具的圖形以描繪山水日月、花鳥蟲草、飛禽走獸等為題材,其上的文字多為國泰民安、丁財兩旺、恭喜發財、早生貴子之類的祝福語*《石城燈彩》編撰委員會編:《石城燈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頁。。將贛南燈彩的各類燈具與興寧、連平的客家花燈相比,可以發現后者的功能集中于祠堂內慶祝添丁之用。
在興寧和忠信的客家民眾心目中,過年的重點是正月初八至十八的十天之內各村落祠堂內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和絢麗的煙花,而最吸引眼球的則是圍繞“吊燈”展開的一系列儀式。
(一)“吊燈”的儀式過程
從民俗活動的最終目標來看,“吊燈”是將客家花燈懸掛在宗祠上廳正梁下方的過程,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儀式卻包含多個環節。人們把對于自然的認識和情感寄托在儀式的過程中,給儀式賦予特別的含義,以表達人們的某種“需求”或實現自己的愿望。人們通過儀式表達情感而使心理寄托得到“滿足”,使儀式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價值。*崔鴻飛:《燈神樂舞——秀山花燈的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頁。興寧與忠信客家的“吊燈”習俗大體相同,都包括選燈、定位、迎燈、上燈、暖燈和化燈等環節。選燈與定位屬于前期工作,一般在年前就要安排好;興寧客家人將迎燈和上燈放在同一天舉行,暖燈環節隨著花燈內部使用電燈照明而趨于簡化;某些姓氏的宗祠將化燈視為與上燈一樣重要的環節。
1.選燈定位
選燈的環節一般是由燈主與區域內制作花燈的藝人之間提前預定花燈尺寸、樣式和價格,這與燈主的社會聲望和經濟實力有關。很多在外經商的鄉賢認為一輩子就兩三次添丁上燈的機會,需要隆重操辦,因而會讓花燈藝人制作精美和富有特色的花燈。
粵東北客家人一般會在春節除夕那天,到祖祠打掃衛生和祭祀祖先,放燈繩就是為正月初八以后的“吊燈”儀式做準備,讓燈主為自己要在祖廳內升起的花燈定好位置。大的宗祠每年都有多個新丁出生,因此花燈在祖祠上廳的定位就成了一種需要競爭的資源。客家宗祠內擺放祖宗牌位的神龕前常年會擺放幾張八仙桌,上面放置香爐和祭祀用品以供奉祖先。這個位置往往也是正對上堂棟梁的地方,客家人認為這是最神圣的地方,懸掛在此的花燈自然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每年的燈主需要集體商量,通常是出資最多的燈主才能將燈繩掛在祠堂上堂正梁的下方,而且需要懸掛最大最具特色的花燈。
2.迎請花燈
迎請花燈需要集體行動,由族內長輩組織指揮年輕人,在鑼鼓隊和金獅隊的引領下,先在祠堂內拜過祖先、福德伯公、五方龍神、井神之后,以宗族堂號的錦旗打頭陣,依次是彩旗方陣、抬扛纏繞鞭炮的竹竿方陣、婦女兒童隨行方陣,整個隊伍至少200百,姓氏大的宗族可達上千人。從出發前往花燈制作師傅處迎請花燈,到將花燈鄭重地請回祠堂,一般需要耗費一個小時的時間,有些花燈藝人雖然就住在祖祠附近,迎請隊伍也得繞到圩鎮上,目的是讓周邊群眾看到燈主操辦“吊燈”活動的經濟實力。在整個迎請花燈的過程中,鑼鼓聲夾雜著持續不斷的鞭炮聲,讓籠罩在鞭炮煙霧中的花燈更添幾份儀式的神秘感。
3.祠堂上燈
在將花燈請到祠堂之后,燈主會在花燈的燈身底部掛上芋仔、蔥蒜和芹菜等物件,寓意整個家族人丁興旺像芋仔那樣繁殖,祝福新丁能夠聰明勤快。族內長者有專門負責祭祖活動的司儀,帶領燈主向祖先稟報新丁的情況并向祖先行三鞠九拜之禮,然后將新丁名字寫在紅榜上張貼于祠堂墻壁并寫入族譜。燈主點亮花燈之后,拉動綁在花燈頂部的燈繩,將花燈高掛在祠堂上廳祖宗神龕之前,讓祖宗共享祖宗繁衍的喜悅。之后,燈主出資舉辦盛大的燈酒,有的直接在祠堂內擺放桌凳,請“流動酒席”烹制飯菜,招待參加“上燈”儀式的親友;有些則直接在圩鎮的餐館預訂數十臺酒席,宴請前去捧場的親戚朋友。
在筆者連續三年參加的21個宗祠內舉行的“賞燈”活動中,有13次是在宗族祠堂內舉行聚餐活動,8次在臨近圩鎮的酒家舉辦宴席,共餐的賓客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花燈的特色和整個“上燈”儀式耗費的資金,其標準是給花燈藝人的紅包金額和燃放的鞭炮、煙花數量。這些自然離不開燈主雄厚的經濟實力,而那些平素很少在村莊露面、只有“上燈節”才回到村莊里的鄉賢也樂意在這種人氣最旺的場合展示自己的財力和慷慨的氣度。
4.暖燈化燈
暖燈是由燈主往花燈的燈盞里添加燈油,以使花燈在花燈之前保持晝夜通明。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花燈工藝的改進,這個環節大都省略,甚至有些宗祠直接將花燈保留到下一年,然后在上燈之前先舉行上一年花燈的化燈程序。傳統化燈的程序包括祭祖、搶燈和燒燈的環節,最高潮的部分是大家爭搶花燈飾物的活動,燈主點燃被眾人搶剩的花燈骨架及部分裝飾的花紙時,要用纏繞紅紙并系上柏葉的竹把“傳丁火”,寓意丁火分化而世代相傳,較為直觀地體現了客家花燈文化核心的非遺價值。
(二)“吊燈”儀式推動客家花燈技藝傳承
花燈作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載體,承載著百姓的祈福,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也是老百姓祈盼神靈保佑的符號。*崔鴻飛:《從民間藝術到文化遺產——秀山花燈的人類學考察》,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61頁。客家花燈直接滿足“吊燈”習俗的需要,燈主與花燈藝人之間雖然超越了普通商品的買賣關系,但燈主在“上燈”活動中帶有炫耀性質的競爭性消費,卻深刻影響著客家花燈藝人的技藝傳承。正如上文訪談資料量化分析所得結果那樣,“吊燈”民俗的持續進行促使花燈藝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下列舉兩則訪談資料予以說明。
1.競爭性消費促進花燈藝人不斷創新
燈主在選擇花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前幾年燈主所選花燈的規格,如果上一年燈主選的花燈直徑比自己選擇的花燈要大,旁人就會認為今年的燈主不如去年的燈主混得好。當然,很多人還會結合燈主平常的為人處世來綜合評價,但花燈的精美程度和大小價錢是很重要的評判標準。花燈藝人為了讓燈主操辦的“上燈”儀式能夠不遜于以往的活動,也會不斷推成出新,在花燈尺寸、裝飾上動腦筋,以更高的成本和工時做出不同于以往的花燈。
訪談材料1:興寧龍田鎮磐石圍袁氏祖屋有一個祖傳花燈技藝的師傅YYM,他每年要制作50個花燈,都是為袁氏各房宗祠的新丁戶定做。2015年正月十二,磐石圍上燈活動所用的花燈同樣由他制作。筆者詢問他近十年花燈賣出的價格,基本上是每年遞增15%,每個花燈從2005年188元逐年增長到當年的1188元 ,期間所用材料和耗費的工時也是不斷增加。十年前每個花燈的原材料基本上在50元以內,制作工時也在兩天左右。如今的花燈原材料要增加很多配飾,從市場和網絡上購買150元左右,工時也需要5天以上才能完成。
2.花燈藝人充分借鑒儀式活動評價
每年“吊燈”活動現場,總能發現民間花燈藝人的身影。一方面,他們大多數為本族新丁戶制作花燈,自然也是燈主的座上賓;另一方面,他們為了市場競爭,也會密切關注儀式參與者對自己或他人制作的花燈有何評價。這種現場反饋的聲音,往往是推動客家花燈民間藝人改進制作工藝的直接動力,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訪談材料2:興寧新陂鎮磐安圍劉氏祖祠每年正月十三舉行上燈活動,附近的民間花燈藝人LDG一定會去參加活動,一來他小時候在這個宗祠內舉行過“上丁”,對這項民俗活動深有感觸;二來他制作的花燈每年都會被族內新丁戶買走掛在這個祠堂,他覺得自己親手制作的花燈年復一年懸掛在祖宗神龕之前是一種自豪,同時也想聽聽周圍的群眾怎么評判自己的花燈技藝。2004年正月十四,筆者在另一個俗稱九廳十八井的羅氏宗祠再次與他不期而遇,詢問前一天劉氏祖祠內上燈活動的情況。他說新丁戶反饋回的意見是色彩和圖案比去年的花燈好,但尺寸沒變感覺稍遜一籌;現場參與上燈的民眾對花燈內旋轉的日本卡通圖案贊口不絕,很多小孩指著花燈說化燈時一定要搶到這些新奇的配飾。
另外,客家花燈藝人在近十年各級地方政府主辦的燈節中也頻頻露臉,間接增強了民間花燈技藝傳承的主動性。比如,連平縣政府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會出資請花燈藝人制作各種花燈掛在花燈街和廣場上供游人觀賞。這給客家花燈和“吊燈”習俗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進入永續經營的產業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推進,客家地區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社會傳統正在經歷劇烈的變遷。客家花燈及其衍生出的“吊燈”習俗成為地方政府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資源。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促成了當地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的變化,許多地方以民間藝術為載體大做文章,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轉變成“為文化搭臺、讓文化唱戲”。*周曉虹:《文化何以能夠成為產業》,《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2期。客家花燈及“吊燈”習俗成了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感興趣的話題,每年各種層次的活動連續不斷。臺灣苗栗和新竹的花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案例,對粵東北客家花燈及“吊燈”習俗類非遺項目頗有啟發。
(一)河源花燈節的實踐經驗
1.地方各級政府主辦花燈文化節
在河源市、連平縣及忠信鎮等各級地方政府的文化推廣下,忠信花燈節已成為市級文化品牌。每逢連平縣有大型活動,總會推出客家制燈、掛燈、暖燈儀式、龍獅鬧花街及花燈展銷,不但促進優秀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繁榮和交流,而且對當地招商引資、經貿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潘小平、何樹強:《九連山下鬧花燈》,《人民日報·華南新聞》 2002年2月25日第一版。筆者對連平縣舉辦的幾次大型花燈節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地方政府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方面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

表3:忠信花燈節主題及特色
舉辦時間及屆次主題與特色2004年第四屆與廣東電視臺聯合舉辦 “九連山下鬧花燈”大型文藝演出,邀請國家級歌唱家登臺獻藝。2007年第七屆連平縣政府聯手中央電視臺第3頻套《激情廣場》,推廣和傳播忠信花燈與“吊燈”民俗。2008年第八屆民間藝術巡游、攝影展、花燈展、吊燈與暖燈儀式。2013年第九屆合并主辦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推出《百世燈緣》舞臺劇以燈魂、燈情、燈緣、燈韻再現客家“吊燈”習俗。*李若塵:《九連山下春意濃 紅紅火火鬧花燈——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暨連平縣第九屆忠信花燈節開幕》,《河源鄉情報》2013年2月26日。在連平縣持續十余年舉辦忠信花燈節后,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廣東省客家花燈藝術之鄉”的稱號,其所組織的民間藝人扎制的花燈以不斷刷新記錄,其中最大的走馬燈以6米的直徑和10米高度吸引了 20多萬名觀眾圍觀。另外,連續舉行的花燈節也得到珠江電視臺《文化珠江》和南方電視臺《嶺南風情畫》的關注和報道。
2.民營企業參與花燈民俗節慶活動
生存于村落文化視野下的民間藝術一直起著滿足審美需求、豐富藝術生活、撫慰鄉民心靈、營造民俗氛圍的重要作用。民間藝術產業開發,不僅能夠實現民間藝術本身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更重要的是民間藝術所承載的精神財富得以繼續傳承,所以必須在對民間藝術保護、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創意研發,從而真正實現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劉昂:《文化產業視域下的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研究》,《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忠信客家花燈及“吊燈”習俗的創意開發,整合了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一,政府主導成立花燈文化產業基地,進行花燈藝術和產品的研究開發活動,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游覽。由民營企業投資經營的客家文化的休閑娛樂中心,每天定期推出客家風情民俗表演活動,比如香火龍表演、山歌對唱、哭嫁和品嘗客家娘酒等,讓游客在情景互動過程中充分體驗客家文化意味,將忠信的花燈打造為粵東北地區風俗民情游、客家文化游的重要旅游品牌。
其二,民營企業參與開發花燈的工藝品價值。花燈由民間工藝品發展成有創意的文化產業,品種逐步由單一走向多樣化發展。除了傳統的祭祖燈和添丁燈,還創造出更多的實用燈種,比如節慶燈、生日燈、升學燈、裝飾燈等,拓展了傳統客家花燈的用途。經過工藝改良后的花燈市場集中于節慶活動、旅游觀光和普通人群用來裝飾觀賞等,在2010年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期間,忠信花燈工藝品形式成為參會嘉賓競相購買的商品。
現在的忠信花燈習俗不僅是在正月里進行的儀式化節日了,任何值得慶祝的喜事場合,大家都愿意用掛花燈這一傳統的娛樂形式來慶賀。*羅文冠:《忠信花燈的文化價值及其傳承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4-16頁。在筆者訪談幾家企業時,發現他們正在研發便攜式花燈,配以聲、光、電等新技術,變靜態為動態,以吸引年輕人的眼球。新式花燈能夠自由組裝、拆卸,并被包裝成一種精美的時尚工藝禮品。就廣東省內非遺項目而言,肇慶悅城民間的龍母信仰在旅游經營開發、規劃設計、宣傳營銷和廟會經濟等方面的舉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一個成功的個案。*蔣明智:《非物質文化遺產——悅城龍母文化的產業化之道》,《民間文化論壇》2011年第5期。業已入選國家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忠信花燈,同樣可以借鑒悅城的經驗,走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二)花燈文化創意開發的啟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通過產業化手段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環境下傳承與傳播的市場空間,并借市場化的機會擴大規模、集聚資金,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與發展的良性循環,*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臺灣花燈文化創意開發及興寧頤和灣文化產業園就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1.臺灣花燈文化創意開發
花燈包括實體的花燈及花燈表演,客家花燈屬于實體的花燈,而以“吊燈”為核心環節的賞燈習俗,則是花燈表演的一種形式。臺灣高雄花燈文化創意開發最為成熟,高雄燈會是臺灣十二大節慶之一,已經連續舉辦十三年,入境旅游人數逐年攀升,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高雄花燈的制作從民間藝人團體向中小學推廣,融和藝術和技藝,將結構力學、電學、美學及材料科學結合在一起,將原本竹編、紙扎的工藝,融入鐵絲、布料和電動設施等組合技藝,使花燈造型更具主題性和多樣性。*尤宜懿:《臺灣大型節慶活動游客游憩歷程之研究——以2011高雄燈會藝術節為例》,高雄: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閑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6-9頁。非遺項目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投入,很難獲得持久的發展,但如果有民營資本介入,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就有可能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這不但需要投資者熟悉非遺文化項目的內在價值,而且更需要有基于傳統的文化創意。
2.興寧頤和灣花燈文化產業園
興寧熙和灣客鄉文化旅游產業園,按照“一心”、“兩態”、“三性”、“四塊”、“五一”的理念,以客家花燈文化為中心,建設“三百”文化博覽園,即以一亭、一姓、一燈為組團打造不同風格和內容的百亭、百姓、百燈。這個依靠民營資本運轉的項目,以客家的獨特花燈為特色,讓非遺項目得到新的發展機遇。比如,產業園區提出“五個一”的建設目標,要將其建成世界上唯一的特色賞燈文化園區、世界第一高的花燈建筑、世界第一大的花燈文化博物館、世界第一個花燈主題的亭臺博覽園、世界第一大百姓文化博物園。
從項目開工建設到現今臨近收尾的四年時間,投資方除了不斷派人到全國各地花燈文化區域考察學習,還立足客家地區的民間技藝和地方風俗,向花燈藝人及民俗研究專家請教,劃出資金鼓勵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作品中融入創意,甚至以高額獎金征集園區的花燈主題曲。廣東熙和灣花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僅促進民間傳統花燈技藝活態傳承,而且讓花燈這一非遺項目轉變為文化產品,在創意產業中獲得自我更新的功能。
在規模日益擴大的民間“吊燈”習俗中,興寧不同姓氏的祠堂暗地里較勁,以競爭性消費推動客家花燈市場的活絡。民間花燈藝人為了滿足購買者求新求變的需要,就要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式樣創造更多具有特色的品種。這種以民俗節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調節機制,直接帶動了民間工藝類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地方政府因應產業發展需要,引導民營企業結合客家花燈及“吊燈”習俗開發文化創意產品,促進了非遺項目的創新發展。興寧市熙和灣客鄉文化產業園在開發以客家花燈文化為核心的宗親文化產業時,應該立足于花燈技藝活態傳承的特色,借鑒云南少數民族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以游客參與和體驗客家民俗技藝為目標,獲得經濟效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雙重回報。
[責任編輯]蔣明智
No. 3,2016,Cultural Heritage Journal
Main Abstracts
“Waijiang Opera”Troupe and“Waijing Opera”
KANG Baocheng 1
“Waijiang Opera”troupe has three different mea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s. In Yang Zhou Hua Fang Lu, “Waijiang Opera”troupe means the theatrical troupe“Chuntai”supported by the salt merchant Jiang Chun,compared with“Neijiang”troupe,which means the Kunqu troupe. In Guangfu area,“Waijiang Opera”troupe was the opera troupes from other provinces,compared with the local troupes. In East Guangdong,Chaoshan and Hakka area,“Waijiang Opera”troupe was the opera troupes performed“Waijiang Opera”( later called“Guangdong Han Opera”) ,compared with Chaoyin troupes. “Waijiang Opera”originated from Hubei Han Opera,and had gained some features of Hunan Qi Opera and Xiang Opera when it spread southward. The so - called“Minxi Han Opera”and“Guangdong Han Opera”is actually of the same type. In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Waijiang Opera” was spread from the Ting River to West Fujian and East Guangdong.
The“Eight Masterpieces”in Cantonese Musical Tradition: “Pure Singing”,“River Tune”, and“Waijiang Opera”
RONG Shicheng 9
The“Eight Masterpieces”( Badaqu) refers to eight pieces of Cantonese opera song which were popular in the Tongzh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1950s the eminent Cantonese music artist Pan Xianda of Hong Kong was determined to revive Badaqu. In his article“Discourses on Cantonese operatic song”( 1954) ,Pan differentiates four performing styles of Cantonese operatic singing,that is,by the opera actors,by the Bayin musicians,by the amateur artists,and by the courtesan singers. Pan evaluates highly the refined accompanying style of the“amateur artist”( wanjia) music,which,to him,defines the aesthetic identity of the“Eight Masterpieces”. Moreover, Badaqu are adapted from Cantonese opera plays of late Qing; thus serve as important source materials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early Cantonese opera,particularly its connections with the Waijiang opera during that period.
A Rational Thought about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Folklore
HU Xiaohui 15
The concepts,standpoint,objects,scope and purpos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an be justified effectively and discriminated clearly only by rational thinking. The underlying purpos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folklore is to protect the collectiv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olklore,so it needs both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and each of them has dif-ferent and irreplaceable purpose in itself. Namely,private law is to protect the collectiv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olklore bearers as subjects,and public law is to safeguarding folklore and its diversity,meanwhile to prevent the collectiv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olklore from infringements of governments and other infringers.
The Epistemology Transformation of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in Korea Academ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Original Deconstruction
GAO Jing 54
The recognization of the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among the Korea academic has been transformed after these three research stages: reality restoration,historical packaging,and original deconstruction. The materials about the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sorted out by Dong Kun ln in 1966,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he cultural prototype since its occurrence. Influenced by essentialism,the prototype supremacy is getting hotter in the Gangneung area. However,the deconstructivism scholars found that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seems paradoxical in terms of cult and origin,and questioned the so - called prototype. They consider to abandoning the essentialism of the prototype supremacy,as to recognize the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through a constructionism respect.
Active Exhib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The Cas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 Exhibition in Nanjing Museum
WANG Meishi 81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exhibition in Nanjing Museum.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study the idea of active exhib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and discusses its promotion for building a multi - cultural space in a comprehensive museum. The planners tried to connect the intangible discourse system of UNESCO with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They re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xperts and the activities in planning. The exhibition strengthen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heritor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and made a complementary between th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 comprehensive museum. This kind of exhibition can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omprehensive museum into a modern museum under the concept of“all heritage”.
Review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Legends
LI Yang,ZHANG Jianjun 120
Folklorists in China have not yet drafted a type - index classification for vernacular urban legends due to insufficient research in this regard,while in the West relevant issue has already raised a broad discussion in terms of authenticity, theme,type and structure,etc. The publishing of A Type Index of Urban Legends ( by J. H. Brunvand) is a landmark in classification study,which also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lassifying Chinese urban legends.


周云水(1976-),男,江西石城人,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人員。(廣東 梅州,514015)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項目編號:GD13DL03)、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客家文化特色教學與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5173564)、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委托課題“粵臺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6)03-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