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續林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閱讀教學應真正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
關鍵詞:語感;學生自主性;讀出情趣;教師點撥
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習方式,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怎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怎樣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原則轉化為課堂教學結構、具體教學操作方法呢?“先學”(學生看書、檢測)和“當堂訓練”(當堂完成作業)是自主學習,“后教”(學生更正、討論)是合作學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符合并體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原則的教學法。
怎樣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下進行閱讀教學呢?這是我長期以來一直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生氣和活力。
一、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語感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由此可見,多讀對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豐富的雋永材料。在課堂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提高語感很有幫助。如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月光像“籠著輕紗的夢”;荷花綻開的如珠似星,含苞的像羞澀的少女;荷香縷縷,仿佛歌聲繚繞;微風拂葉,泛起“凝碧的波痕”;葉下流水脈脈多情……這使學生可以從視覺、聽覺、味覺多方面去感受課文的意境美,和作者一起“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這樣學生就可以了解作家的表現功力,品評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深入體現滲透在審美對象創造主體的情感態度,從而真切領會作者以荷塘月色為喻,旨在表明他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意志和情感。
二、提供自主的個性化閱讀空間——求實教學
在閱讀過程中,我倡導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真實體會,而不受老師和參考書的影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著各自的家庭和社會背景,對一篇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也不可能相同。因此,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都會有獨特的感受,這種獨特的感受就是我提倡的求實。例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學生對陶淵明的歸隱有了意見上的分歧:一部分學生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遁世的表現,他不能融入到社會中,是逃避的表現;而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他過的是一種平凡人的生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是真實的人生。教師這時不能急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應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闡述自己獨特的、個性的、有價值的理解,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應積極發揮主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欣賞文章,從而使學生真正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情趣——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學會生字新詞,提出幾個問題,讀懂課文的內容,還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向深層次發展,讓學生去進行新的思維創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如教學《祝福》時,一般常規教學是理清祥林嫂到魯鎮的線索,把時間主線理清了,自然而然就把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總結出來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被動接受,沒有自己的感悟,更談不上創新。老師應采取另外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祥林嫂命運為什么這么悲劇呢?在這過程中學生就會想是什么扼殺了祥林嫂。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發散思維,得出了很多創新性的結論。
學生A認為,魯迅作為知識分子,都看見了祥林嫂是一個精神不佳的瀕臨死亡的人,卻沒有絲毫的解救祥林嫂的措施,太殘忍。
學生B認為,四嬸作為一個女人,在文中也有同情祥林嫂,還舉例說,在祥林嫂被抓改嫁之后,四嬸多次抱怨,新雇傭人沒有祥林嫂好。
學生C認為,柳媽作為和祥林嫂一樣的傭人,卻干出讓人莫名其妙事,真的那個社會就沒有同情心了嗎?認為作者有夸大的嫌疑。還舉例說,在這世界上,如此命運集中在任何身上,能夠抗下來的就沒幾個?這難道是社會的原因。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會有如此事件,是人們之前,缺乏互幫互助造成的,大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冷漠的人情只要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祥林嫂的事情都會發生。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生的創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為個性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去創新,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閱讀是讀者的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我們教師只有牢記個性化閱讀理念,個性閱讀之花才能在閱讀教學中盛開。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我們相信:個性化閱讀猶如雨后春筍,一定會使學生的個性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蔡林森.《教學革命》第三章,“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理論基礎及思想細節,第一節,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 《淺談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百度文庫),觀點借鑒.